摘要:在简单的语言之间,满是春的余韵,满是生活的底蕴,满是田园的气息;它让人觅得文字的馨香,也人寻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感。
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大家还记得这首小诗吗?它是著名诗人高启专为暮春所写的一首代表作。
在简单的语言之间,满是春的余韵,满是生活的底蕴,满是田园的气息;它让人觅得文字的馨香,也人寻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感。
那么在本期,诗巷则特意挑选了高启为初夏而写的一首诗来跟大家分享。
这首诗颇为经典,仅开篇两句就足够吸引人,而它无论从语言组织方面,还是从意境塑造等方面,也都皆彰显出了高启迥异的才华。
初夏江村
明・高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我国元末明初的诗人、文学家,元末曾隐居吴淞青丘,因此自号青丘子。
高启才华超群,精通诗词,与刘基、宋濂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高启的诗风格多样,雄健有力、清新俊逸、淳朴真切等,这些都是他作品的典型风格特征。
我们本期分享的这首诗大概写于明朝前期,当时的作者因游览江南乡村而被眼前风景所感染,于是特写此诗以抒心境。
此诗仅仅开篇两句就足够美妙,足够吸引人: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穿上柔软的鞋子和轻便的衣服,在江边的沙滩上漫步,葱翠的树木长得十分茂密,在树荫的后面,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评定好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有好的意境;而评定好意境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它能够充分吸引读者,能够充分带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觉;以上这些,首联中的两句皆已兼备。
初读首联,就让人看到了一幅惬意而又清新的画面,就让人仿佛来到了远离闹市的山水之间,来到了满是泥土芬芳的田园世界。
“轻衣软履步江沙”,这句在描写作者穿着和点明地点的同时,也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体现出来。
后面一句随作者的视线临摹景物,为画面着以浓翠、添以烟火气息,带领读者的想象力飞向田园,让人的整个身心都无比舒朗清透。
颔联继续描写作者眼前所见: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江水满涨,野鸭在水面的藕叶间嬉戏,微风吹过,燕子在桐花间飞来飞去。
颔联中的两句都选择了更加富有生命气息的物象,无论是“浮凫”,还是“飞燕”,它们为画面增添了鲜明的动感,都将无比饱满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来。
不过再经细品我们则会发现,在写颔联的时候,作者是分别从高低两个不同的空间角度去下笔的,这样一来,诗中的画面也便跳出了呆板之感,变得富有了层次之美。
浮凫与燕子的形象都是活泼可爱的,那么从这两个物象上面,我们又能够捕捉到什么呢?当然是生命的无限自由和快乐。
藕叶随凫而动,桐花被燕轻拂,水面高涨,微风款送,这些都将初夏的魅力彰显无余,它们带动着我们的视觉与听觉,也触动着我们的嗅觉乃至精神世界。
来看后面的颈联: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在渡头正好看见有渔艇停靠在那里,树林外面不时传来缫丝和纺纱的声音。
每一联都有各自的突出点,每一联都有自己的吸引力。
那么到了颈联处,作者又将笔触落在了和“人”有关的物象上面,进而将人物含蓄地拉入画面中,将田园生活逼真地临摹于纸上。
也许大家都已经看出,颈联中的两句看似在单独描写景物,但它们实则与首联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的“渡头”“渔艇”“林”“纬车”恰恰遥遥呼应着首联中的“江沙”“树”“前村”“几家”;贯穿脉络于无形之中,此乃高质量的格律诗的特点,故而作者高启的水平何如,已不言而喻。
前一句以视觉为主,体现出一种悠远静谧之味,后一句以听觉为主,体现出一种朴素、恬淡、热闹之意。
这里的风景优美,这里的人们勤劳,这里生活虽简朴但很充实……。纵然没有亲眼目睹田园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从颈联的描写中,我们已然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切。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黄梅时节已经临近,雨后走在归来的路上,不时听到一阵阵哇鸣。
所有的美好事物仿佛都被高启写在了这首诗中一样,从开篇到收篇,我们都沉浸在一种愉悦轻快的氛围之中。
“黄梅”一词的出现,又让我们不由看到了黄梅成熟的景象,又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黄梅的美味。
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前提与原因:因为临近黄梅成熟的时节,所以天气湿润多雨。
“雨余”二字在印证前一句的同时,也洗出了一个更加清新亮丽的世界。作者走在雨后的路上,成为雨后世界的一个美好点缀,而那雨后的蛙声,则又为雨后的世界注入了新的生机,让这个世界变得鲜活而有趣,同时它也将作者对田园的热爱之情与欢愉之心体现得更为鲜明有力。
黄梅雨后归来缓,一路蛙声听到家;读完一首,久久回味。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一起追寻诗与远方!
来源:每天学易点藏风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