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夜郎古国与三叠纪海洋:国际博物馆日里的黔西南文明对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20:44 1

摘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5年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黔西南州各级博物馆紧扣主题,发挥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功能,以主题展览、公益讲座、互动体验等活动,推

中国黔西南讯(实习记者 王国珍 詹贤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5年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黔西南州各级博物馆紧扣主题,发挥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功能,以主题展览、公益讲座、互动体验等活动,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公众需求深度对接。

在黔西南州博物馆,抚琴俑含笑的眉眼穿越两千年时光,与镂空一字格青铜剑共同诉说着夜郎古国的文明密码;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内,贵州龙化石静静陈列,鱼龙化石投影在光影中摇曳,生动再现三叠纪古海的生命奇观。两个博物馆通过展览、社教、非遗体验等形式,带观众穿越时空,感悟黔西南历史文明,让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活力。

历史与文明的对话:解码夜郎之谜

“琥珀司南佩的纹路好像时光的雕刻。”

“西汉的铜铃好小巧。”

在黔西南州博物馆内,游客们正与古老文明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展柜前,一件件文物引得游客们轻声赞叹,时而俯身细观文物细节,时而侧耳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从夜郎古国的青铜文明到汉代生活的细微印记,在器物的纹路与形制间,感知黔西南沉淀千年的历史脉络。

“这些藏品太精美了!不仅让我感受到不同文明的交融,更让我对夜郎古国的历史和生活方式产生浓厚兴趣。”成都游客范冠群在参观时赞叹道。

作为贵州罕见的战国秦汉青铜冶铸遗址,铜鼓山遗址被认定为夜郎国兵器加工厂。同期出土的玉玦、玉镯、玉管等贵族饰品,证明黔西南在秦汉夜郎时期并非偏僻之所,甚至是夜郎重地。此外,铜鼓山遗址发掘前后,兴义万屯、兴仁交乐汉墓先后出土大批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东汉铜车马被誉为贵州“青铜之冠”,一字格曲刃剑、抚琴俑、摇钱树等器物各具特色。展柜中的古铜镜、玉器、青铜器,将《史记》中“夜郎自大”的典故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文明印记,诉说着古夜郎国的过往。

这些穿越千年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折射出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中的时代担当。

“去年全年清理修复藏品110件(套),其中纸质文物80余件(套),现有藏品总数达7318件(套)。”黔西南州博物馆馆长龙虎介绍,去年全年接待观众138054人次,提供免费讲解423场,开展社教研学活动50余场,覆盖20余所学校;结合节庆策划活动10余场。宣传方面,推出“用AI的视角打开博物馆”“穿越时空对话历史”等创意视频,与FM88.3合作推出《博物馆奇妙日》线上电台专栏16期(惠及听众16万人次)。

此外,州博物馆完成《黔博文物(第六辑)-花江铁索桥》《黔博文物(第七辑)-悠远的兴义》《黔博文物(第八辑)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文物管窥》出版;完成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新增“文物精粹”数字文物墙、沉浸式数字化体验等。

在入馆登记处,游客们手持笔记本,专注地将刻有抚琴俑、提梁壶等图案的印章按压其上,为参观之旅增添独特纪念。

州博物馆挖掘文化资源,以抚琴俑、提梁壶等9件馆藏文物和布依非遗八音坐唱为元素,开发冰箱贴、金属书签等11类文创产品,巧妙地将历史底蕴与非遗魅力融入日常生活,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活美学。

“国际博物馆日是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借此契机可更好地推广黔西南本土文化。目前,我州特色文物已在湖南长沙、山东青州等博物馆巡展。”龙虎表示,下一步,博物馆计划运用AI等前沿科技,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在文物修复中运用更多科技手段,以更生动、更富创意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同时,围绕我州“五大文化”主题,将策划推出系列特色展览活动;持续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我州文物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观众走进黔西南州博物馆。

从深海到高原:古生物王国的时空密码

“看,鱼龙的形状不一样。”

“海百合好漂亮!”

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内,游客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穿越时光隧道,探寻2.4亿年前的“海底世界”。馆内陈列的300余件化石标本中,贵州龙化石骨骼结构清晰可辨,鱼龙化石呈游弋姿态,讲述着三叠纪海洋的生命演化。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古生物王国”的王冠。这里发掘的“贵州龙”“贵州鱼龙”等古生物化石群,生动记录了距今2.4亿年前三叠纪时期的地质环境与生命演化历程。当时的黔西南州兴义市是一片汪洋大海,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海生爬行动物和鱼类群落,形成了独特的古生态循环系统。如今的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不仅是黔西南州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更是将这些珍贵的地质遗产转化为沉浸式的文旅体验: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鱼龙化石,还能参与化石修复,借助显微镜探寻远古生命的奥秘,零距离感受古生物学的独特魅力。

“目前我们展出化石标本300余件,馆藏化石千余件,主要以三叠纪时期的爬行动物化石为主。”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馆长郑秀敏介绍,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上,博物馆不断做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丰富馆内体验项目,让游客们在趣味体验中加深对古生物的认识。同时,强化文化教育功能,通过化石展览、专题讲座、研学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远古地质知识,将古生物知识延伸到课堂教育中;不断促进文化交流,借助世界地质公园平台,向国际游客展示黔西南独特的古生物文化,推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创区,游客们在挑选文创产品,可爱的鱼龙形状的玩偶、冰箱贴、文创雪糕等深受游客喜爱。

“我们立足博物馆特色,开发了一系列独具创意的文创产品,既有效传播了本土地质文化,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郑秀敏说,作为当地重要旅游景点,博物馆的辐射效应显著,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游客在参观之余产生的餐饮、购物、交通等消费需求,助力当地农户和商户增收。

郑秀敏表示,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将持续升级服务设施,优化互动体验,开发特色主题产品,加强地质保护,将其打造为文化宣传胜地与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借助世界地质公园名片推动博物馆文化走向全球。

暮色四合,夕阳余晖为两个博物馆镀上一层金边。黔西南的文明叙事,既在铜鼓山的青铜范具里凝固,也在三叠纪的波痕中流动。

来源:贵州文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