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科技圈最火的事儿,莫过于OpenAI一口气和AMD、博通签下两份千亿级芯片大单。
最近科技圈最火的事儿,莫过于OpenAI一口气和AMD、博通签下两份千亿级芯片大单。
一边要让AMD造6千兆瓦的GPU,2026年底先启动1千兆瓦的部署;另一边要和博通联手搞10千兆瓦的AI加速器,连数据中心的以太网系统都包了,合作要一直持续到2029年。
OpenAI这波操作看着是想摆脱对单一供应商的倚重,毕竟之前很多AI企业都盯着NVIDIA一家。
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两家芯片巨头忙活半天,最终还是要把芯片生产的活儿交给同一个主儿。
有30年芯片行业经验的PhilBurr早就点透了其中的门道。
他之前在ARM当过高级总监,现在是一家光学处理器公司的产品负责人。
按他的说法,博通所谓的“按OpenAI设计生产”,其实就是把现成的IP模块拼一拼,满足定制规格而已。
这些定制芯片看着高大上,实际好处只归OpenAI自己。
它们能适配OpenAI已有的模型,提升推理效率、降低功耗,但对整个AI行业没什么带动作用。
至于大家都在说的“千兆瓦”,本来想是个多精确的数字,后来发现其实是双方还没算清到底要多少芯片,只能用功耗来估算,毕竟1瓦的芯片还得1瓦的功率来冷却。
OpenAI这么干,说白了就是想省钱又提效。
比起直接买NVIDIA的芯片,自己定制的利润率更低,成本自然降下来。
更重要的是,能拿到适配自己需求的芯片,性能上能压过竞争对手一头。
但最关键的还是供应链多元化,没人愿意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这一点OpenAI想得挺明白。
可再精明的算盘,也绕不开芯片生产的核心环节。
不管是AMD的GPU,还是博通的AI加速器,最终都得靠台积电代工。
PhilBurr说得很肯定,要是这些芯片不是台积电生产的,他才觉得奇怪。
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早就成了全球前沿芯片的“独苗”供应商。
台积电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对极紫外光刻技术的早早布局。
当年英特尔也看好这项技术,却一直没能完全驾驭,台积电趁机弯道超车。
现在苹果、高通、NVIDIA这些巨头的核心芯片,全是台积电造的,就连英特尔自己,都得找台积电代工部分CPU,才能缩小制造差距。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BenjaminC.Lee教授说,台积电现在是3纳米制程的绝对领导者。
三星和英特尔虽然想追赶,但三星吸引不到足够客户,英特尔的代工接口技术还没完善,短期内都没法构成威胁。
更厉害的是台积电的良率控制,同样的工艺,它能让更多芯片达到预期性能,这背后是几十年积累的工艺经验,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这种优势让台积电成了赚钱机器,2025年光两个季度的净利润就接近280亿美元。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产能早就跟不上需求了。
台积电的CEO魏哲家都公开说,现在产能非常紧张,未来一段时间也缓解不了。
英伟达之前因为出口禁令取消了H20芯片的订单,等禁令解除后,想找台积电生产,却发现得等9个月才有空位。
更让人担心的是风险集中。
台积电的核心产能都在中国台湾地区,2024年4月的花莲地震,已经影响到了它的晶圆产量。
一旦出现更大的意外,不仅AI行业要受影响,手机、汽车这些依赖芯片的行业都会跟着遭殃。
投资公司的GilLuria说得直接,台积电现在就是全球经济最大的单点故障。
台积电也在想办法扩产,中国台湾地区要建新的晶圆厂,2028年才能投产;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2025年初能生产4纳米芯片,但就算规划了六座工厂,也追不上爆发的需求。
全球科技行业对台积电的倚重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短时间内根本没法改变。
OpenAI的千亿芯片协议,看似是AI巨头的雄心布局,实则暴露了全球科技供应链的深层问题。
台积电的技术霸权带来了效率提升,但也让整个行业的风险高度集中。
如此看来,科技企业光想着定制芯片、多元化供应还不够,如何降低对单一制造端的依赖,才是更该思考的问题。
毕竟,把全球科技的命运押在一家企业身上,并非明智之举。
来源:史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