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清华实验室的烧杯试管,到麦肯锡会议室的商业报表,从盖茨基金会的慈善项目,到一土教育的课堂讲台,李一诺的人生从没有按部就班的剧本。
从清华实验室的烧杯试管,到麦肯锡会议室的商业报表,从盖茨基金会的慈善项目,到一土教育的课堂讲台,李一诺的人生从没有按部就班的剧本。
18岁保送清华、27岁拿下博士学位,李一诺用6年站到麦肯锡全球合伙人的位置,又在4年里连生3娃。
既敢放弃百万年薪替世界首富“花好钱”,又能从自己的育儿焦虑里闯出一条教育新路。
她最让人佩服的从不是开挂的履历,而是把“学霸”“妈妈”“慈善管理者”“教育创业者”这些看似冲突的角色,都活成了自己的主场。
李一诺的人生底气,藏在母亲李莲娜的故事里,这位曾是“知青铁姑娘”的女性,从来没把“困难”当回事。
早年在济南化工厂当工人时,李莲娜靠自学考上山东大学化学系,从车间里的普通一员,一步步做到总工程师。
有次化工厂爆炸,所有人都往外面逃,李莲娜却逆行冲进火场关阀门,她说:“那是我的责任。”
这样的母亲,却没能换来家庭的温暖,父亲看不惯她的强势,酗酒、争吵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对妻子和女儿动手。
可即便日子过得杯盘狼藉,李一诺记忆里的母亲,永远是乐呵呵的,从来没见过她真正失落的样子。
12岁那年,父母离婚,李一诺毫不犹豫地跟着母亲离开,她早看清,母亲身上那股不逃避、敢承担的劲,这才是她想追随的方向。
离婚后的母亲,日子更难了,为了多陪女儿,李莲娜辞掉化工厂的铁饭碗,摆摊卖服装、跑市场搞批发,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
有次母女俩搬新家,母亲踩着小板凳扛煤气罐上楼,1.55米的个子被压得直晃,却转头对李一诺笑:“没事,咱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对于李一诺,母亲从不说教,却用行动告诉她,日子再难,只要肯拼,就有盼头,责任在肩,就不能退缩。
后来李一诺在清华熬微积分到晕倒,在麦肯锡啃财务报表到深夜,在盖茨基金会面对慈善争议时,总会想起母亲扛着煤气罐的背影。
那是母亲刻在她骨子里的底色,不怨天尤人,不害怕改变,更不轻易认输,而身为女儿的她,在耳濡目染中,也学会了不认输。
1996年,18岁的李一诺以保送生身份走进清华大学生物系,刚入学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身边的同学要么是竞赛冠军,要么是多才多艺的全能选手,相比之下,她觉得自己“除了会做题,好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
第一次期中考,她的微积分成绩排在中游,看着身边同学轻松讨论难题,她偷偷躲在图书馆角落掉了眼泪,原来“保送生”的光环,在清华根本不算什么。
可眼泪擦干,李一诺又想起母亲说的:“有差距,就用努力填平。”
从那以后,李一诺的作息成了清华版自律模板,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单词,白天泡在实验室做数据,晚上裹着军大衣在图书馆刷题。
为了攻克微积分,她抱着十几本参考书扎进图书馆,连熬72小时推导公式,最后直接晕倒在书桌前,被同学叫醒时,她手里还攥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
导师后来评价李一诺:“不是天才,是个敢把命押给目标的疯子。”可李一诺自己知道,这不过是笨办法。
她觉得,自己没什么过人的天赋,只能靠比别人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勤能补拙,把每一个知识点啃透,把每一次实验做到极致。
慢慢的,她的成绩从中游爬到前列,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也愿意带着她做项目,大家都知道:李一诺做事,靠谱。
在清华,李一诺还遇到了一辈子的好友颜宁,两个山东姑娘一见如故,一起泡实验室,一起吐槽难题,一起畅想未来。
颜宁的自信洒脱,李一诺的踏实坚韧,恰好形成了互补,有次两人为了一个实验数据争论到深夜,最后抱着奶茶哈哈大笑
后来颜宁成了科学界的“女神院士”,李一诺走了商业与慈善的路,可这份并肩作战的友谊,成了彼此人生里的光。
多年后李一诺回望清华时光,总说那段自卑的日子,反而帮了我,因为她早早就明白,人生不是天才的游戏,大多数人的成功,靠的都是“笨功夫”: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这份不完美,拼尽全力向前跑。
跨界麦肯锡2005年,27岁的李一诺拿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身边人都以为她会留校搞科研,她却把简历递给了全球500强咨询公司麦肯锡。
生物与咨询,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方面,面试时,就连面试官都看着她的生物学背景直皱眉:“你知道咨询是什么吗?我们需要的是懂商业、会分析的人。”
面对面试官犀利的话语,李一诺不仅没慌,反而反问道:“您知道如何用分子模型解释商业决策吗?生物研究里的变量控制和商业项目里的风险评估,本质上是一回事。”
李一诺的回答让面试官眼前一亮,再加上扎实的简历和自信的表达,她成了麦肯锡当年破格录取的少数人之一,年薪11万美金。
可真正进了麦肯锡,李一诺才发现跨界有多难,在美国办公室,她是唯一的中国人,既没有商科背景,也没有职场经验。
同事们讨论财务报表时,她只能默默记笔记,开会时大家聊商业模型,她连“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是什么都不知道。
有次李一诺做的报告被领导打回,理由是“没有商业逻辑”,她躲在卫生间里哭了一场,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可是哭完之后,李一诺又拿出了清华时的“笨功夫”,下班后抱着《财务管理》《商业分析》啃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就追着同事问,哪怕对方不耐烦,做项目时主动承担最复杂的数据部分,用搞科研的严谨态度核对每一个数字。
有次公司接了个棘手的医药行业项目,没人愿意牵头,李一诺主动接了下来,她把生物学里的实验设计思路用到项目里,先梳理行业变量,再搭建数据模型,最后给出的方案不仅逻辑清晰,还提出了几个没人想到的切入点。
项目结束后,以挑剔著称的德国高管特意找到她,握着她的手说:“一诺,你的工作非常出色。”
这句话,成了李一诺职场生涯的“强心针”,从那以后,她越来越顺,2008年成为麦肯锡北京办公室最年轻的项目经理,2011年又晋升为全球合伙人。
只用6年,李一诺就从一个商科小白,站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后来有人问她跨界成功的秘诀,李一诺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无非是别人花100%的力气,我花200%,别人怕专业空白,我把空白当成学习的机会。毕竟,没有谁天生就会做所有事,你愿意学、愿意拼,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2010年,32岁的李一诺迎来了人生的新角色——母亲,让人意外的是,接下来的4年里,她又接连生了两个孩子,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
而这4年,也是李一诺在麦肯锡最忙的时候,白天要处理百万级的项目,晚上回家要哄娃喂奶,周末还要赶去参加家长会。
可即便这么难,李一诺也没有做选二选一的选择题,她不觉得职场女性和妈妈是对立的,事业能让她找到自我价值,孩子能让她感受到温暖,两者都不能丢。
于是,李一诺学会了见缝插针,开会间隙给孩子发语音,出差时带着绘本在酒店给孩子讲故事。
同时,李一诺也学会了放过自己,不追求做完美妈妈,家里乱一点没关系,偶尔陪孩子少一点也没关系,重要的是用心陪每一刻。
就在家庭和事业渐渐稳定时,李一诺却感到了空虚,这时候的她已经年薪百万美元、手握重要项目,可她总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全部”。
2015年,一次与比尔·盖茨的会面,彻底改变了李一诺的人生方向。
这一次见面,比尔·盖茨跟李一诺聊起疟疾,全球30亿人面临疟疾威胁,每年50万人死亡,大多是5岁以下儿童,可全球对疟疾的研究投入,还不到男性秃顶研究的四分之一。
“我想用钱改变世界,可需要有人帮我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尔·盖茨的话,让李一诺心头一震。
这时候的她突然明白,自己想要的价值,并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帮多少人。
于是,李一诺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辞掉麦肯锡的高薪工作,降薪三分之二,加入盖茨基金会,担任中国区首席代表,成了替世界首富“花钱做慈善”的人。
有人说她“傻”,放着百万年薪不赚,去做吃力不讨好的慈善,可李一诺不在乎,她说:“钱够花就行,但能帮那些‘被遗忘的人’,这种满足感,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在盖茨基金会的日子里,李一诺推动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助力疫苗研发,开展公共卫生教育。
疫情期间,李一诺带着团队奔走在一线,协调资源、普及知识,生活虽然忙碌,可是这时候的她,终于找到了那份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
2016年,李一诺带着全家回到北京,刚落地就遇到了新难题——儿子上学。
李一诺跑了好几所国际学校,发现学校把中国孩子当“外国人”教,丢了本土文化,又去看公立学校,孩子们被应试压得喘不过气,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作为一个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成功者,李一诺却清醒地知道:“这样的教育,教不出真正有创造力、有担当的孩子。”
李一诺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从不对她提分数要求,却会带她去菜市场观察生活,教她对人真诚、对事负责,想起在清华时,是和颜宁的讨论、和导师的交流,让她学会了独立思考。
她突然萌生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办一所“不一样的学校”?既有应试教育的扎实基础,又有国际教育的开放视野,既能让孩子学好知识,又能留住好奇心和创造力。
2020年,李一诺和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一土教育”,她给学校定的理念很简单:“学校是社区,教育是生活。”
课堂上,老师不只是“讲课”,还会带孩子讨论“如何解决城市垃圾分类”、“怎么帮助山区的孩子”。
课后,家长也能参与进来,和老师一起设计课程、组织活动,李一诺想让教育回归本质,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培养会生活、会思考、有温度的人。
李一诺今年47岁,回望走过的路,她从不是什么完美女性,她有过自卑,有过崩溃,有过“失衡”,也做过“不被理解”的选择。
可她从来没被标签绑架,没因为博士身份困在科研圈,没因为妈妈角色放弃事业,没因为慈善的难度选择退缩,更没因为教育的复杂停下脚步。
李一诺就像自己说的那样,不怕折腾,因为她知道,人生最珍贵的从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每一次折腾里,那个敢试、敢拼、敢做自己的自己。
人生的路,不用怕走弯路,不用怕做错选择,因为每一次‘折腾’,都是成长的勋章,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勇气往前走,活成自己的太阳。
1.《TOP HER|李一诺:幸福从哪里来?》2018-06-07 14:22·界面新闻
2.《李一诺&邢军:女性是更天然的领导者|百家故事》人物2022-03-05 11:26
3.《李一诺:即便生活一地鸡毛,也要打起精神来》新周刊2022-02-22 00:34
来源:文史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