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宫始建于隋朝(原名“大兴宫”),为隋唐两代的皇宫。唐朝建立后沿用为政治中枢,唐高宗时期因扩建大明宫,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太极宫仍是象征皇权的重要场所。
太极宫位于唐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北部中央,北倚龙首原,南接皇城,东邻大明宫,西近掖庭宫,占据长安城的核心位置。
太极宫始建于隋朝(原名“大兴宫”),为隋唐两代的皇宫。唐朝建立后沿用为政治中枢,唐高宗时期因扩建大明宫,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太极宫仍是象征皇权的重要场所。
太极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分为外朝、内廷和苑囿三部分。太极宫是高祖李渊至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决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太极宫主体建筑群以夯土台基、砖石地基为主,重要殿宇(如太极殿)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但屋顶覆盖陶瓦,减少易燃性。
殿宇之间设宽阔广场、甬道作为防火隔离带,如太极殿前广场宽约200米,可阻隔火势蔓延。
宫内开凿太液池、龙首渠等水系,既是景观,也是消防水源。 各殿宇附近置陶缸(称“太平缸”),常年储水备用。
作为皇宫,太极宫的消防由禁军(如千牛卫、监门卫)与内侍省协同管理。少府监与将作监负责宫殿修缮,定期检查建筑结构防火性能。
禁军每更(约两小时)巡查一次,重点检查灯火、香烛使用,防止遗留火种。
含风殿是太极宫内的殿宇之一,位于太极宫北部的“内廷”区域,并非核心政务殿宇(如太极殿、两仪殿),其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青瓦,梁柱涂朱漆,地面铺方砖。
殿内设屏风、幔帐,悬挂名家书画(如阎立本绘《职贡图》),陈设精致但不逾礼制。 因临近太液池,环境清幽,更偏向皇帝的日常起居、宴饮或避暑,属于皇帝后妃居住和休憩的场所。含风殿建筑注重与自然融合,多设镂空花窗、回廊。
唐太宗晚年常居含风殿处理政务,接见重臣、举行内廷会议,此殿是连接前朝与后宫的关键场所。
贞观二十三年夏四月己亥(即公元649年5月26日),含风殿突发大火,火势延烧三日。火灾的直接原因夜间照明或取暖用火不慎。唐代宫殿多为木结构,含风殿作为寝殿,帷幔、灯烛密集,容易引发火灾。部分野史(如宋代《唐阙史》)推测火灾与宫廷权力斗争有关,但无实证。
关于亡人数量,《旧唐书》称“死者数百人”,《新唐书》称是“七百余”,差异可能源于统计范围(是否包含宫人、工匠等)。现代学者(如黄永年《唐史十二讲》)则认为,含风殿火灾的实际死亡人数或在200-300人之间。
火灾扑灭后,太宗下诏重修含风殿,但未及竣工即驾崩,工程由高宗李治继位后完成。公元649年7月4日,太宗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有人认为唐太宗在发生过火灾的含风殿里驾崩,其实不然。唐代多座宫殿有“含风殿”。明清小说(如《隋唐演义》)为情节需要,将太宗驾崩场景置于太极宫,属于艺术虚构,非史实。
他是在翠微宫含风殿驾崩的。翠微宫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避暑养病,在终南山(今西安南郊)修建的离宫。这样重要的事,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一致记载。
也有人说含风殿发生火灾是唐太宗去世的重要原因,这也没有医学依据。他移居翠微宫含风殿休养时身体已很差了。
古代没有火灾调查,缺乏关于一起火灾的完整叙述;要想正确地了解一起火灾,必须通过查阅正史细心考证,否则很容易被误导。
来源:消防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