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鸿蒙生态高速发展,大批开发者带着新应用涌入这片新大陆。目前鸿蒙开发者数量已经突破了800万,应用提交量激增。但也有一些开发者朋友出现了困惑:我的应用为什么屡次被拒?鸿蒙应用市场的审核标准是不是“玄学”?
最近,鸿蒙生态高速发展,大批开发者带着新应用涌入这片新大陆。目前鸿蒙开发者数量已经突破了800万,应用提交量激增。但也有一些开发者朋友出现了困惑:我的应用为什么屡次被拒?鸿蒙应用市场的审核标准是不是“玄学”?
其实,鸿蒙的这份严格并非“黑箱”。华为官方发布的《鸿蒙应用审核指南》,一直在持续更新,以提升规则的高度透明。我们对这份指南进行了一些深入分析,发现鸿蒙应用的审核就像用户的“守护者”。他们正从功能、内容、广告、付费、隐私这五个维度,帮用户挡住那些权限滥用、功能单调、付费陷阱、弹窗烦恼、隐私泄露等糟心体验。
应用功能:拒绝“无效内卷”
在功能上,鸿蒙最不欢迎的就是“为了上架而上架”的应用。
举个例子,有的开发者可能会提交一个和手机系统自带计算器完全相同的“简易计算器”,或者为了“凑数”,把一个识别App拆成十个相似应用……这种“无效内卷”的应用,就是典型的“踩雷”案例。
鸿蒙的拒绝,其实是在说:我们希望开发者能提供真正有创意、有独特价值的东西,而不是让用户在100个“复制粘贴”的应用中“大家来找茬”。这既是为优质开发者的创意护航,也是在尊重用户的手机内存和筛选时间。
应用内容:拒绝“名不副实”
当然,应用下载了,内容也得靠谱。例如,你下载一个“最新资讯”App,结果点开一看,头条还是2016年的旧闻;或者下载一个号称“物理驱蚊”的应用,它却只给你播放一段“嗡嗡”作响的音频。这类缺乏实用价值、甚至提供虚假功能和过时内容的应用,也是鸿蒙审核的重点拦截对象。对用户来说,这条标准就是在确保我们下载的App“表里如一”,能提供真实、有价值的服务,而不是一个“电子古董或智商税”。
应用广告:拒绝“体验刺客”
说到广告,大家恐怕都有一肚子苦水。鸿蒙审核在这方面抓得非常细。比如,那种你刚退出应用,它却“延迟”弹出一个广告窗口的行为;或者广告弹窗的“关闭”按钮小得像针尖,甚至干脆是假的,一点就会跳转下载;还有那种“摇一摇”广告,你刚拿起手机它就疯狂跳转……这些“体验刺客”在鸿蒙这里是明令禁止的。
这些应用被拦截,就是为了让用户清清爽爽用APP,不必与广告再“斗智斗勇”。
应用付费:拒绝“订阅陷阱”
“诱导0米试用7天,结果忘了取消就被自动续了一年”,这种“付费刺客”的套路谁懂?
鸿蒙在审核“付费”时,就盯准了这些“陷阱”。比如,应用提供自动续费服务,就必须在付费前用最显眼的方式告知用户,并且提供简单便捷的“退订”渠道,不能把“取消订阅”藏在七八层深的菜单里。再比如付费弹窗,必须提供清晰、有效的“一键关闭”按钮。这本质上是在守护用户的“钱包”,确保每一笔消费都是主动、明晰的选择,而不是被套路的结果。
应用隐私:拒绝“过度索取”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隐私安全。我们最怕的就是那些“手伸得太长”的App。一个壁纸应用,为什么要读取我的联系人?一个记事本App,为什么要获取我的地理位置?鸿蒙的审核会严格遵守“最小必要”原则。如果一个功能并非App核心服务所必需,却要索取敏感权限,审核员就会出手拦截。这是在为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筑起一道防火墙,防止数据被不必要地打包带走。
从功能到隐私,多个维度的严格,构筑了鸿蒙生态的体验“护城河”。每一次对套壳的拒绝,是对创新的保护;每一次对弹窗的拦截,是对用户时间的尊重;每一次对付费陷阱和隐私索取的say no,更是对用户权益的负责。一个高标准的生态,最终受益的会是所有用心创造的开发者和每一位普通用户。
来源:科技真探社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