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寺 | 重庆坚韧精神的百年注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4:52 1

摘要:2024年12月26日,重庆市委宣传部隆重举行城市精神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坚韧、忠勇、开放、争先”为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这份凝聚全市数千万干部群众智慧的精神纲领,是对山城千年风骨的精准提炼,更是引领未来的精神火炬。

2024年12月26日,重庆市委宣传部隆重举行城市精神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坚韧、忠勇、开放、争先”为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这份凝聚全市数千万干部群众智慧的精神纲领,是对山城千年风骨的精准提炼,更是引领未来的精神火炬。

上清寺街道堪称活的城市精神教科书。从抗战时期承受日军大轰炸仍坚守的曾家岩50号,到2020年72小时击退长江洪水的抢险现场;从悬崖穿出的曾家岩绿道,到穿楼而过的李子坝轻轨——这片重庆母城的土地上,用百年抗争史诠释着"石缝求生"的重庆智慧。如今,防空洞里飘出的火锅香与崖壁上浇筑的观景台,共同诉说着这座山城将苦难酿成甘泉的生存哲学。

01 坚韧是弹孔作序的书写

1938年2月,日军将重庆定为“战略轰炸”的核心目标,企图摧毁这座战时首都。随后的五年半中,9513架次日机投下数以万计的爆炸弹与燃烧弹。1939年5月3日至4日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最为惨烈,渝中半岛繁华街市沦为火海,国泰电影院被炸,200余名观众遇难,外国使馆亦未能幸免。

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上清寺曾家岩50号周公馆多次被炸。1940年某日,日机空袭时,周恩来正与同志谈话,爆炸震波将众人从防空洞座位上掀翻。警卫员发现办公室附近起火,立即组织灭火抢文件。轰炸后,周恩来在废墟中拾起未烧尽的稿纸,笑道:“房子塌了,笔杆子还在。”

重庆的防空洞成为战时生命线。曾家岩50号的防空洞内,周恩来多次召开紧急会议,油灯下起草的文件传向全国,成为抗战火种。1940年5月,《新华日报》发表檄文《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宣告:“敌机可以摧毁房屋,但毁灭不了我们抗战的决心!”

《新华日报》印刷车间在防空洞内坚持工作,铅字盘被震翻后,周恩来与工人一起捡拾铅块,称这是“捡抗战的子弹”。

八十载过去,曾家岩50号的弹痕已修复,但重庆的坚韧早已刻入骨髓——它是防空洞壁上的凿痕,是铅字盘里永不弯曲的笔画,是千疮百孔后依然挺直的脊梁。

02 坚韧是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

上清寺十字路口,这座抗战老建筑与现代轻轨交汇的精神坐标,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诞生。1949年12月,邓小平站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楼内,面对巴蜀千年交通困局,立下"四川的路,必须从成渝铁路破冰"的誓言。

这条铁路承载着巴蜀人民半个世纪的期盼。从1903年川汉铁路筹建,到1911年保路运动爆发,再到民国时期多次筑路失败,直至1949年仍未铺下一寸钢轨。邓小平深知其历史重量,在开国大典礼炮声中立下军令状:"我们决心把成渝铁路很快修起来!"。

1950年初的重庆满目疮痍,财政赤字高悬。邓小平力排众议:"集中力量办大事,铁路必须先行!"他调用3万解放军组成军工筑路队,"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对抗土匪袭扰。面对资金短缺,采用"就地取材"方案:90%桥涵用巴蜀青石砌筑,重庆钢铁厂熔铸日军轰炸残骸为道钉,复用清末遗留路基。

在上清寺办公楼内,距离周恩来曾誓言的曾家岩50号仅五百米处,邓小平将"炸不走的坚持"转化为筑路蓝图。他要求军队自建工棚、民工自带干粮,机关用纸改为土产粗纸,将"少花钱,办大事"刻入工程血脉。1952年7月1日,10万军民仅用两年建成505公里成渝铁路,杨宗岫记者将新中国第一声铁路汽笛声通过电波传遍全国。

成渝铁路不仅铺就了西南大地的钢铁血脉,更浇筑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钢轨。今日地铁轻轨的每一米掘进,都是对当年十万民工"钢钎背篓"的隔世纪回应,它们共同诠释着这种穿透时空的坚韧。

03 坚韧是城市骨骼的铸造和镌刻

在上清寺的晨雾中,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场和人民大礼堂三组建筑如同从山城岩层中生长出的骨骼,见证着重庆的坚韧精神。1951年,重庆尚带着战时伤痕,邓小平提出"要让人民打上'文化牙祭'",劳动人民文化宫以185亿元旧币快速建成。同一时期,贺龙在大田湾划地建设新中国首座甲级体育场,张家德则完成了人民大礼堂的设计,将明清建筑语汇注入现代空间。

这些建筑的生命力源于与市井生活的交融。文化宫喷泉边,纺织女工阅读苏联小说;体育场跳伞塔下,抗战军事设施变为儿童泳池;大礼堂穹顶下,山城百姓见证城市蜕变。1997年围墙拆除后,人民广场的坝坝舞与礼堂琉璃瓦相映成趣。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工人们用竹筐肩挑背扛运送建材;技术受限时,张家德坚持完成大礼堂穹顶的力学计算;政治风云中,贺龙保留跳伞塔这一抗战遗产。这些建筑每一寸混凝土都浇筑着建设者的坚韧信念。这些建筑之所以能穿越时光,正因它们的每一根钢筋都贯穿着这样的城市哲学:真正的坚韧不在于永不改变,而在于在每次时代浪潮中,都能以新的姿态继续服务人民。

站在新世纪的回望处,三大地标如同三枚时间胶囊,封存着那个用信念对抗困难的黄金年代,也持续释放着激励当下的精神能量。

04 坚韧是重庆重大决策的起点站

中山四路36号大院墙上的黄桷树见证着重庆75年的发展历程。1949年解放后,这里成为新政权梳理山河的神经中枢,悄然孕育着重庆决策体系的坚韧基因。

1950年代,面对百废待兴的困境,这里的决策者们以"三年恢复,五年发展"的意志,将重庆建设成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19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这里指挥建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首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山四路36号彻夜不息的灯光下,孕育出"军转民"的创新实践。1997年直辖之际,这里见证了重庆从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大都市的华丽转身。

进入新时代,2018年智博会、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在这里成长落地。2024年,重庆GDP突破3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领跑全国,中山四路36号依然静静矗立。这里孕育了重庆作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成就,见证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的崛起,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成果。


今天,古朴的建筑与现代化设施在这里和谐共存,正如重庆这座城市,既坚守历史底蕴,又展现创新活力。中山四路36号,这个重庆城市变革的"大脑",用75年的坚守诠释着重庆最珍贵的坚韧品质——在艰难中奋进,在变革中坚守的坚韧精神。

05 坚韧是“三线建设”的筚路蓝缕

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中央决定开展三线建设,将工业重心向西部转移。1965年2月,重庆《三线建设规划》在上清寺中山四路36号诞生,红色铅笔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工业未来。作为三线建设的“最大中心城市”,重庆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生产力大迁徙。

上清寺成为这场工业革命的指挥中枢。1964年9月,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在此成立,次年2月,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进驻。决策者们夜以继日,协调全国28个省市调运物资,指挥43488名职工西迁,15个部委单位落户山城。长安、望江、江陵等兵工厂改扩建方案在此敲定,红山、庆岩等新厂选址在此落笔。会议室的地图被红色标记覆盖,每个符号都是一座工业烽火台。

1965年春,嘉陵江畔机器轰鸣,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率先启动。1966年寒冬,上海某精密仪器厂2000余名职工辗转七天七夜抵渝,工人们肩扛手抬,用棉被包裹设备运往深山。上清寺每日接收百余份电报,协调全国资源,确保建设推进。

兵工体系建成后,上清寺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工业布局。1967年,三江钢厂、西南铝加工厂、四川维尼纶厂等重大项目在此决策。船舶工业沿长江布点,电子工业在防空洞实验室起步。到1975年,重庆已形成涵盖14大类320余种产品的工业体系。

1980年,三线建设落幕时,重庆已建成38个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18亿元固定资产奠定西部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这些军工企业转型民品,长安厂造微型车,建设厂产摩托车,巴山仪器厂的技术转向医疗设备。

这场16年的大迁徙,不仅重塑了重庆的工业版图,更锻造了这座城市的坚韧品格。从上清寺的决策室到今天的智造重镇,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面向未来的坚韧精神。

06 坚韧是对险峻地形的从不妥协

嘉陵江畔,曾家岩临崖绿道与李子坝轻轨穿楼共同诠释着重庆"向绝壁要生路"的城市精神。2020年盛夏,建设者在接近垂直崖壁上展开"垂直革命",面对数十米高差和风化岩层,采用"非对称悬挑钢结构"将300米老步道延展四倍。工人们腰系安全绳悬吊作业,用钢架刺穿岩层,DNA螺旋结构的五层旋转楼梯连接了滨江路与步道,成为"向绝壁要生路"的另一个注解。

李子坝轻轨则以"轨道-建筑共生体"驯服几十米高差,6组32吨弹簧支座确保震动仅0.02毫米。2018年建设的悬空观景台仅用48天完成,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余人次。这种"逢崖开路"的意志可追溯至抗战时期的防空洞兵工厂,延续至三线建设年代30万民兵凿穿大巴山的壮举。

从三线建设的钢钎到如今的数字孪生技术,重庆人用钢筋铁骨与创新智慧证明:所有险峻都将是新生的序章。正如轻轨穿楼的震动化作城市心跳,上清寺的坚韧精神已深深融入这座8D魔幻都市的地理基因。

07 坚韧是洪水面前的绝不退后

2020年8月18日,长江5号洪水与嘉陵江2号洪水"双峰叠加"袭击重庆主城,嘉陵江上清寺段水位飙升至191.7米,超出保证水位6.7米。洪水以每秒3米流速吞噬滨江步道,商铺卷帘门扭曲变形,地下车库翻涌漩涡,3处地质灾害点发出危险警报。上清寺街道防汛指挥部内,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正在开启。

抢险队员扛沙袋冲进地下车库,手电光束在漆黑水面交错。消防员腰系安全绳架人梯,冲锋舟在漂浮物间穿行,救起被困群众。这生死时速中,辖区内大量群众的安全转移,创下"零死亡"奇迹。

洪峰过境42小时后,半米厚淤泥覆盖嘉滨路。300余名干部群众持铁锹清理树干,医务组背喷雾器消杀,84消毒液混合江水腥气刺眼。五金店老板贡献发电机,早点铺夫妻分发馒头,红马甲志愿者排成长龙传递泥袋。

72小时昼夜攻坚,柏油路重现本色,便利店率先亮起温暖灯光。

街道感谢信写道:"在党旗感召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72小时完成清淤消杀,保障群众生活恢复。"这72小时里,泡烂的胶鞋、磨破的手套见证着:没有天生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洪水可淹没道路,但永远冲不垮守护家园的意志。

上清寺如嘉陵江礁石,越是冲刷,越是坚韧,越是坚硬。

08 坚韧是中山四路那一棵棵黄葛树

中山四路36号的砖墙缝隙间,黄葛树用气生根汲取晨露的画面,与上清寺街道的气质形成奇妙呼应。1986年被定为重庆市树的黄葛树,其身影遍布重庆历史,《水经注》记载的黄葛峡、宋代黄葛渡,至今仍有黄葛垭、黄葛坪等地名延续着这份记忆。这种树木以惊人的生命力扎根悬崖峭壁,耐高温、抗潮湿的特性,恰似重庆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写照。

曾家岩步道上斜生的黄葛树,用扭曲的主干和鹰爪般的根系诠释着"斜而不倒"的生存哲学。这种智慧在上清寺防汛工作中得到完美复刻——当嘉陵江水位突破警戒线,达到近年来最高水位时,街道采取24小时轮岗、网格化救援等柔性策略,如同黄葛树用枝条化解狂风般分解洪峰冲击。深秋时节,当其他树木凋零,黄葛树却通过增厚叶片蜡质层展现旺盛生命力,这种逆境中的"隐性基因",正是上清寺在危机中蓄势待发的韧性密码。

暮色中的黄葛树与上清寺街巷渐渐融为一体:墙缝中挣扎的枝桠对应着老旧小区的红岩志愿者,悬崖边悬根露爪的老树映照着街道干部暴起青筋的手背。在这片土地上,黄葛树用站立的身姿书写自然界的坚韧史诗,上清寺则以行走的姿态续写人文精神的顽强篇章,二者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最深刻的韧性共生。

09 结语:坚韧的基因密码

上清寺的坚韧,是黄葛树在石缝中伸展的根系,是防空洞里不灭的油灯,是三线建设者肩扛手抬的钢轨,是洪水退去后72小时清淤的接力。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弹痕、每一块青砖、每一寸钢轨,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在绝境中开新路,在苦难中酿甘泉。

从抗战时期的"炸不走的重庆",到三线建设的"逢山开路";从成渝铁路的钢钎背篓,到轻轨穿楼的数字奇迹;从洪水中的不退身影,到中山四路彻夜不熄的决策灯光。上清寺用百年时空证明:坚韧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每一次危机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

今天,当黄葛树的气生根依然紧握石壁,当曾家岩的晨雾依旧笼罩着新旧交融的街巷,这座城市仍在续写着坚韧的故事。

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密码。

因为真正的坚韧,永远面向下一个黎明。

来源:莲二爷走断高跟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