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3公分,13岁,能摸到3米15——这不是选秀节目的噱头,是林瑞阳儿子上个月在体测房留下的数字。
183公分,13岁,能摸到3米15——这不是选秀节目的噱头,是林瑞阳儿子上个月在体测房留下的数字。
镜头里,小孩喘得像刚捞上岸的鱼,额头上的汗顺着睫毛滴到地板,啪嗒一声,旁边教练按下秒表,低声补了一句:垂直弹跳92厘米,台塑少棒队里都没几个这么能蹦。
同一天傍晚,他姐林家菱在巴黎PX3的入围通知邮件静静躺邮箱。
没人放鞭炮,也没人开直播,张庭只把邮件截图发了个限时动态,配文“继续拍,别停”。
姐弟俩一个往天上窜,一个往深处沉,路线不同,却像约好似的——都把爸妈铺的“星光大道”走成了自己的跑道。
先说弟弟。
台北内湖新盖的那座灰黑色球馆,落地玻璃上喷着“B.H. 13”, initials 加球衣号码,简单粗暴。
林瑞阳砸了两千万台币,说“就当提前交大学学费”。
球探每周来打卡,量臂展、测骨龄,连睡眠都管——晚上十点熄灯,手环没震动就算违规。
小孩曾偷偷在日记里写“想喝手摇饮”,第二天营养师就把无糖仙草端到他面前,还附赠一张“血糖波动曲线图”。
网友笑称“豪门也是牢笼”,可小孩甘之如饴,因为他在场上每一次起飞,确实离NBA近了一厘米。
姐姐那边安静得多。
M50仓库改建的画廊,墙刷成冷白,灯轨像铁轨,把影子压得扁扁的。
她拍的《口罩下的微笑》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地铁口卖烤红薯的大叔,口罩滑到下巴,皱纹里夹着汗珠,却对着镜头咧嘴笑出一排被烟熏黄的牙。
前马格南图片社的编辑站在旁边,用带法国口音的中文说“tenderness”,家菱没翻译,只点头,她知道那是“温柔”的意思,也是她按下快门时心里咯噔的那一下。
姐弟俩上一次同框,是春节回上海。
爸妈忙着给代理商发拜年视频,姐弟窝在厨房,一个剪彩椒,一个剥玉米,像普通留守儿童。
弟弟突然说:“姐,我好想输一场球。
”姐姐头也没抬:“输完记得拍下来,我要做失败系列。
”两句话,把天聊死,却把彼此的心事聊开了——原来高处不胜寒,连13岁的小孩都懂。
张庭夫妇的算盘,明眼人都看得清:女儿走艺术+慈善,儿子冲职业体育,两条赛道提前卡位,连公司名字都懒得想,直接“庭菱”“秉翰”往上挂。
有人酸“投胎技术学”,可细看账单,发现爸妈也在“交学费”:瑞士萝实一年87万人民币,美国学校加七人教练团,再豪也得一张张支票往外开。
最妙的是,他们没让姐弟互换人设——姐姐没被逼去练弹跳,弟弟也没被按头学光圈快门,光凭这点,就比当年“钢琴书法一起上”的虎妈虎爸们多了一点人味。
更人味的是,姐弟俩开始自己“造血”。
家菱的青少年艺术基金,三天众筹两百万,靠的是她把爸妈送的Leica拿去当掉,凑了第一笔五十万 seed money,再拍视频“卖惨”:相机没了,照片还在,孩子们需要颜料。
评论区一水“姐姐好飒”;弟弟那边,抖音账号交给自己运营,第一条视频就是投篮打铁,配文“连框都没沾,但弹跳92”。
点赞破百万,品牌方连夜把代言费加到三百万,小孩在评论区回了一个“囧”,配表情包“钱难赚屎难吃”,瞬间圈粉。
有人担心:这么早把商业齿轮嵌进童年,齿轮会不会倒咬人?
答案藏在细节里。
家菱的入围作品,拍摄时间全是凌晨五点,她一个人背相机搭首班公交,只因为“那时候城市在打哈欠”;弟弟的球馆晚上十点熄灯,可保洁阿姨说,常常半夜回来拿拖把,看见一个黑影在黑暗里练罚球,一球一咚,像敲鼓,敲到十一点。
姐弟俩的“自驱”不是口号,是爸妈没起床、镜头没开机时,他们偷偷给自己加的作业。
再看远一点,娱乐圈星二代“翻车”名单一长串:xd、酒驾、直播哭穷……张庭家这俩娃能不能幸免?
没人敢打保票。
但至少此刻,他们让“含着金汤匙出生”这八个字多了另一种写法——金汤匙不是用来舀现成饭,而是当船桨,自己滑。
滑多远算远?
没人知道。
就像弟弟在日记最后一行写的:92厘米只是今天,明天要是93,我就奖励自己一口无糖仙草。
姐姐在旁边补了一句:拍你偷喝那天,记得叫上我,光线我来调。
厨房那锅玉米排骨汤还在咕嘟,热气把玻璃蒙成雾,也蒙住了“星二代”的标签。
标签背后,不过是一双还在长骨的腿,一颗刚学会疼的心,以及两个早慧的小孩,在爸妈铺的跑道尽头,自己画了一条延长线。
来源:德才兼备葡萄Y6H9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