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带着全部积蓄的杜晗,在南宁一条熟悉的街道开起了第一家牛肉粉店。当时的广西早餐市场,本地米粉占据绝对主导,外地口味想站稳脚跟难如登天。杜晗没有硬拼,而是用"暖心"策略打开缺口——他准备了两百多张免费试吃卡,还附上关于这碗粉的趣味故事,短短一周就积累了
一碗粉的26年修行:从街角小店到5亿营收,杜晗的"慢"生意经
在广西米粉江湖,有一个男人用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把一碗外地口味的牛肉粉做成了当地标杆。
他不追风口、不搞跨界,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出两百多家门店,创下年营收5亿的成绩,这个人就是"三品王"的掌舵者杜晗。
1999年,带着全部积蓄的杜晗,在南宁一条熟悉的街道开起了第一家牛肉粉店。当时的广西早餐市场,本地米粉占据绝对主导,外地口味想站稳脚跟难如登天。杜晗没有硬拼,而是用"暖心"策略打开缺口——他准备了两百多张免费试吃卡,还附上关于这碗粉的趣味故事,短短一周就积累了第一批忠实顾客。
开业当天,这家不足百平的小店办出了大酒店的阵仗,舞狮表演、剪彩仪式吸引了大批路人驻足,再加上连续投放的报纸广告,让这碗外地牛肉粉迅速走进南宁人的生活。更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选择稳妥的单店经营,而是在一年内接连开了三家分店。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为了保证每天的牛肉新鲜,现宰的一头牛刚好能供三家店使用,既守住了品质,又快速抢占了市场。
2002年,"三品王"的名字正式诞生,还有一首由杜晗亲自填词的品牌歌曲,让这碗粉有了独特的文化印记。此后二十多年里,无论市场上出现多少热门赛道,杜晗始终专注于这一碗牛肉粉,不做副业、不推副牌,在他看来,"做米粉既是手艺活,也是修行路,只有心定才能做好"。
为了让每一碗粉味道始终如一,杜晗在中央工厂制定了严苛的"六定"熬汤标准,从食材用量到火候气压,每一个细节都精确把控;门店操作也有"九字准则",要求汤必须滚烫、分量要足、香气要浓。光是确定出锅温度,就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定下85℃以上的标准,因为他坚信"不热的粉就没有灵魂"。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两百多家门店无论开在哪个城市,都能保持同样的味道。
在提升顾客体验上,杜晗也走在行业前列。第一家店就配备了空调、播放音乐,设置洗手池,还用舒适的彩色休闲椅代替传统木凳,让吃粉从简单的果腹变成一种享受。对待员工,他更是格外厚道,十多年前就推出结婚礼金、奶粉补贴、带薪旅游等福利,如今还增加了"孝亲工资",并且坚持为所有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让员工有体面,企业才能走得远",这是他一直秉持的理念。
2010年,杜晗做出了一个让外界费解的决定:以3000万的价格,将公司55%的股权卖给全球餐饮巨头快乐蜂。面对"失去控制权"的质疑,他却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七年之后,他用9000万回购了股权,不仅带回了国际连锁的先进管理经验,更坚定了"掌控权才是企业底气"的信念。
回购股权后,杜晗曾制定过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进军广深市场、筹备IPO,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外地市场亏损超2000万,工厂建设也投入了上百万。2023年,他果断叫停IPO,退出外地市场,坦然接受这次失败:"为了面子硬撑,只会拖垮整个企业"。
如今的"三品王",依旧在广西市场稳稳扎根。周年庆的折扣活动、抖音直播的团购套餐、数字化的营销手段,让品牌始终保持活力,年营收稳定在5亿。即便广西全区米粉店已超8万家,日均销量达800万公斤,竞争异常激烈,杜晗也没有急于再次向外扩张,而是坚持"稳定的好吃,比绝对的好吃更重要"。
杜晗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他转发稻盛和夫、任正非等企业家的观点,他自己也为"三品王"定下了"三不倒"目标:不让品牌在自己手中倒下、帮助更多员工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收获、打造一家能跨越三个世纪的102年老店。"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他希望通过这碗粉,做一件有价值、能被记住的事。
当被问及为何将目标定为102年时,杜晗笑着解释:"长寿企业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而且102年刚好能跨三个世纪,多有意义啊。"在追求快节奏、高增长的当下,杜晗的"慢"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但正是这份专注与坚守,让一碗普通的牛肉粉,成为了能跨越时光的事业。对他而言,企业不仅是赚钱的平台,更是修行的道场,而这份修行,还在继续。
来源:笛韵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