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的错误:灵芝孢子油三萜检测方法的惊人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9:31 1

摘要:目前,市场上各类灵芝孢子油产品的竞争,几乎都围绕着“三萜含量”的高低展开。而灵芝孢子油中三萜含量的检测方法,也确实是经过国家批准的、被广泛采用的标准方法。

目前,市场上各类灵芝孢子油产品的竞争,几乎都围绕着“三萜含量”的高低展开。而灵芝孢子油中三萜含量的检测方法,也确实是经过国家批准的、被广泛采用的标准方法。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发现,这一“合法”的检测方法实际上存在着重大的科学错误。

网络上流传的一个视频及其评论区显示,消费者乃至部分灵芝行业从业者对灵芝孢子油的本质与检测方法仍存在广泛误解或者不了解。

本文将从灵芝孢子油检测方法的起源入手,梳理其演变脉络,揭示方法学上的关键问题,并为监管机构、相关科研人员、企业与消费者提供基于证据的事实与建议,帮助还原真相。

首先,我们来看目前用于检测灵芝孢子油三萜含量的主要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下简称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

其基本原理是:三萜类化合物在高氯酸(perchloric acid)的作用下与香草醛(vanillin)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再在特定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的三萜含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非由某家企业独创,也不是专门针对灵芝孢子油研发的。早在1961年,英国科学家就已利用“高氯酸-香草醛”反应体系来检测某些有机活性物质。

由于许多化合物——包括三萜、皂苷、黄酮等——都能与香草醛反应并产生显色,这种比色法后来被广泛用于中草药中多种成分的定量分析。

熟悉保健食品申报的人士应该都知道,一种物质如果要申请我国保健食品批文,必须要提供一个“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的指标。

对于灵芝孢子油而言,申报企业自然会想到将“三萜类化合物”作为主要“功效”成分。这一选择并非偶然——从灵芝研究的历史来看,灵芝子实体中的三萜类成分早已被科学界所关注。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日本学者 Kubota 从赤芝(Ganoderma lucidum)的子实体中首次分离出灵芝酸A和灵芝酸B两种三萜化合物。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使“三萜”成为灵芝活性成分的代表之一。

在明确以三萜作为灵芝孢子油申报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之后,如何准确测定其含量便成为关键问题。

然而,在2000年之前,学术界对灵芝孢子油没有任何研究,也没有灵芝孢子油样品出现,大家都停留在灵芝孢子粉的研究上——在第一个灵芝孢子油保健品问世之前,无论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未曾开展研究。

因此,企业在申报灵芝孢子油保健食品时,只能“借用”现有的对其他中草药三萜成分的检测手段,即采用分光光度法(UV法)来测定灵芝孢子油中的“三萜含量”。

随着第一个灵芝孢子油保健食品批文的获批,该产品所采用的三萜含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比色法),很快被其他企业大量引用与模仿。至今,我国超过一百多个灵芝孢子油保健食品的检验方法,几乎都沿用了这一比色法来测定三萜含量。

与此同时,部分科研机构也在市场宣传的带动下,相继设立了与灵芝孢子油相关的研究课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部分科研方向的设定往往受到市场导向影响,而非基于科学的原创性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研体系存在的短板。

从《中国药典》的修订演变中,也能看出相关标准的滞后性:

2000年版药典中,灵芝尚无明确的成分含量检测指标;2005年版药典首次增加了灵芝多糖的含量要求;到2010年版药典,才正式纳入三萜和甾醇含量指标。

可见,我国灵芝相关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制定,更多是在实践与市场推动下逐步完善的。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业界逐渐形成共识:分光光度法(比色法)并不适用于灵芝孢子油中三萜的测定。

原因在于——在灵芝孢子油中,存在大量油酸、亚油酸、甾醇等不饱和脂肪酸及甾醇类物质。这些物质同样能够与香草醛发生显色反应,从而导致比色测定结果被严重干扰。研究发现,该方法测得的“三萜含量”与实际值相差极大,甚至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如果采用更具选择性,更精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检测时,结果显示灵芝孢子油中的三萜含量仅在微克级别,部分样品甚至检测不到三萜存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从灵芝孢子油中分离得到三萜化合物。中国医学科学院陈若芸课题组对50kg灵芝孢子油进行分离,未能得到灵芝三萜。说明灵芝孢子油中实际不含有三萜,或者含量低到检测不出。

更有趣的是,当研究人员用比色法检测其他普通食用油(如大豆油,调和油,葵花籽油等)时,发现其“测得的三萜含量”竟然高于灵芝孢子油。

这一现象进一步证明:问题不在于反应原理本身,而在于该方法对灵芝孢子油体系的特异性不足。(此方法不适合用于检测灵芝孢子油中三萜含量)

换句话说,比色法在灵芝孢子油的检测中失真严重,主要原因正是油脂体系中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及甾醇的干扰,使得检测结果无法真实反映三萜的实际水平。

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既然2010版《中国药典》中用于测定灵芝三萜的方法也是采用分光光度法,为什么说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灵芝孢子油呢?

这确实没错——药典中使用的检测方法与企业沿用的方法是一致的。但关键区别在于:药典中的检测方法用于的对象是灵芝子实体,而非灵芝孢子油。两者的样品性质截然不同。

灵芝子实体为干燥固体,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极少,因此干扰信号极低,测定结果相对可信。而灵芝孢子油是典型的油脂体系,其中富含油酸、亚油酸及多种甾醇类物质,这些成分同样能够与香草醛反应并显色,从而严重干扰测定,导致结果失真。

此外,《中国药典》中对检测结果的表述是“三萜及甾醇”,而不是单一的“三萜”。这也说明反应体系中甾醇类化合物同样参与了显色反应。换言之,该方法本身并不能区分三萜与甾醇的信号,因此只能作为一种“总显色测定”方法,用于灵芝子实体的定性或半定量参考。而若要进行精确定量,也是并不合适的。

相较之下,美国药典(USP)对灵芝中三萜的检测采用的是更为精准的色谱方法(HPLC法)(下文将介绍),其选择性和准确性均显著优于比色法。

问题在于:当第一个灵芝孢子油保健食品企业在申报批文时,由于缺乏对检测方法的深入研究,也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方法学验证(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及适用性验证),便直接照搬了分光光度法用于灵芝孢子油的三萜含量检测上。

更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同样缺乏灵芝孢子油检测的专业经验与认知,导致该方法被“合法化”并写入批文。这也回答了为什么灵芝孢子油其实不含有三萜,却能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现在所有的灵芝孢子油产品包装上写着三萜的含量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企业又进一步利用灵芝孢子油“三萜含量高”,“三萜抗癌”等未经临床证实的概念进行过度甚至各种虚假的宣传,利用老年人的“健康焦虑”,让许多癌症患者及家属因此深信不疑。部分销售人员在长期的灌输与培训下也被彻底“洗脑”,使虚假信息得以层层扩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性误导。

作为号称“世界首例灵芝孢子油”的申报者与推广方,应当对此承担相当的责任。

这一错误不仅导致了后续灵芝孢子油行业的检测标准被误导——包括多项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沿用了这一不准确的或不适用于灵芝孢子油的方法——还使有的科研机构在相关研究中继续采用同样的检测体系,从而延续了错误,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科学认知与技术进步。

除了企业本身的问题外,审评机构也难辞其咎。在很多专家的呼吁下,截至目前,灵芝孢子油的三萜检测方法仍未得到修正或更新,这种长期的疏忽不仅使错误得以延续,更在客观上损害了公众利益。

由于该方法具有官方批文背书,企业便得以在“合法”的外衣下,继续利用虚高的三萜含量数据误导消费者,夸大产品功效,从而牟取不当利益。最终受伤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特别是癌症患者,付出大量金钱购买天价灵芝孢子油保健品却无任何作用。如果有人非要说灵芝孢子油有作用,那也许更多来自于安慰剂效应——价格越高,带来的心理安慰和情绪价值就越强。这也是很多人不停购买的原因,甚至有人还会帮企业辩护。

更值得警惕的是,作为首个灵芝孢子油批文的获得者,该企业在检测操作上还存在明显的技术性错误。按照公认的比色法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三萜含量时,应在 540–555 nm 范围内读取吸光值,通常选择 546–548 nm 作为最佳比色波长(见中国药典和2020版保健食品评价技术原则)。而该企业的检测方法却设定在 500 nm 处进行测定,这一波长与标准显色峰值相差显著,意味着其测试结果不仅受干扰更大,而且在理论上已偏离正确的反应区间。

这实际上是“错上加错”:一方面,该方法本身并不适用于灵芝孢子油体系;另一方面,在不恰当的波长下进行比色,又进一步放大了测定误差。由此获得的数据,自然无法真实反映灵芝孢子油中三萜的实际水平。

令人遗憾的是,这家企业在公开宣传中一再强调其“科研实力雄厚”“技术领先”,但从其检测方法的设计与执行来看,其所谓的科研水平与真正的科学研究精神相去甚远。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美国药典》中有关对灵芝子实体中三萜的含量测定的方法。感兴趣的可以继续阅读(可以和中国药典的方法作对比)。

该方法使用10种三萜化合物作为标准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检测。具体操作中,将灵芝样品中的三萜峰与标准品峰进行比对,从而准确计算样品中各三萜的含量。由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目标三萜与其他杂质或油脂成分的干扰,因此可以实现对灵芝样品中三萜含量的精准测定。

事实上,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灵芝孢子油的三萜含量时,通常需要至少10种标准品作为对照。每种特定三萜都必须逐一计算含量,最终将各个三萜的数值累加,才能得出总三萜含量。这个过程操作复杂、耗时且要求严格的仪器和技术能力,一般企业在常规条件下很难实现精准测定。

目前,也有研究者尝试采用一种三萜作为标杆(例如灵芝中含量最高的灵芝酸A),通过相对因子校正的方法来推算其他三萜的含量。这种方法被称为“一测多评法”(QAMS,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能够在只检测单一三萜含量的情况下,计算出灵芝样品中其他各种三萜的含量,并进一步得出总的三萜含量。

总之,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灵芝孢子油的三萜检测方法虽有明显科学缺陷,却依旧处于“合法、合规”的状态。

这种“制度性模糊”无形中加深了消费者的误解,让人们更坚信灵芝孢子油富含三萜。毕竟从普通人的逻辑来看:“灵芝孢子粉是灵芝的精华,孢子油又是精华中的精华”,那里面的三萜理应最多,不可能没有。

我们期待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发布衡量灵芝孢子油中“功效成分”的科学评价标准,以规范市场秩序,让消费者能够了解灵芝孢子油的真实面目,避免在购买过程中受到虚假宣传的误导,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忠,张劲松,刘艳芳,周帅,王金艳,于华峥,唐庆九.分光光度法测定灵芝中总三萜含量方法探讨.上海农业学报,2016,32(1):61-65

2.李 菁,曾荣华,陈文俊,陈路林.灵芝孢子油的总三萜测定研究及HPLC鉴别.中药材,第34 卷第10期2011年10月

3.杨志空 ,韩伟,冯娜,张劲松,王晨光, 周靖, 王金艳. HPLC 法测定灵芝孢子粉中三萜含量 . 菌物学报,,39(1): 184-192

4.Cheng CL, Wang C, Wang JY, Tang CH, Zhang JS, Feng N, Tang QJ, 2022. Discussion on interference factors in determination of triterpenes in Ganoderma lingzhi by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Mycosystema, 41(10): 1716-1725

5.陈若芸 , 康 洁, 杜国华 , 李保明 ,刘 超 ,王洪庆.灵芝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构建.食用菌,2016,24(6):339~344

来源:科普五分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