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餐饮遇冷,生菜价格偏高,大象粪便甜品下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6 11:55 2

摘要:有人说,是那个门口排队要预约三个月的餐厅;有人说,是菜单上写着“主厨来自米其林三星”的大馆子;还有人说,就是那种你进去一趟,钱包出来就瘦了好几斤。

什么是高端餐饮?

有人说,是那个门口排队要预约三个月的餐厅;有人说,是菜单上写着“主厨来自米其林三星”的大馆子;还有人说,就是那种你进去一趟,钱包出来就瘦了好几斤。

但最近,各种“高端餐饮”在中国突然集体失宠,甚至出现了批量倒闭的情况。

你有没有想过,这场风潮从哪里开始,又会流向哪里?

先说说让大家瞠目结舌的事儿。

一颗生菜卖188元,你会买吗?

我想大多数人看到这价格,不是心动而是心梗。

上海那家沙拉餐厅就是这么敢标价,结果呢,直接永久闭店,最后连门口的招牌都抠下来当纪念品。

再看另一个极限操作——大象粪便做的甜品。

这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在上海某家网红餐厅。

别说吃,就算拍张照发朋友圈,估计都得先问问自己心理承受能力。

还有那北欧美食餐厅,人均近万元,提前三个月预约,名额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

结果呢?

也是关门跑路,连小道消息都懒得放一个。

这种事情看多了,你会不会问:“高端餐饮到底高端在哪儿?”是食材?

是服务?

还是智商税收得漂亮?

你想啊,人均消费动辄五百、一千、甚至上万,靠的真是味道吗?

其实,形式和身份认同才是核心。

什么分子料理,看着像洗洁精泡泡,吃一口才知道是鸡汤;还有要你啃树叶、舔冰块、吃臭糊糊、把大象粪便做成甜品,这些操作说白了,就是给你上一堂“沉浸式体验课”,让你觉得自己不只是吃饭,是在参与一场仪式。

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些花哨的东西,真的比巷口那碗小面更好吃吗?

消费者变了。

现在年轻人花钱,不是看谁牌子硬、谁宣传猛,而是看值不值。

以前请客吃饭,选贵的有面子,现在大家更想吃得舒心,钱包也不疼。

品牌LOGO、名厨背书、稀缺性——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卖点,现在反倒成了容易被质疑的噱头。

你说主厨年薪九位数,可人家都在国外晃悠,挂个名字收钱,这谁能信?

你说上榜米其林、黑珍珠,结果一吃,发现还不如社区食堂实在。

“能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这句话成了当代消费的底线。

谁要是体验配不上价格,顾客分分钟就用脚投票,连带着社交媒体一顿吐槽,品牌想翻身都难。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人买东西越来越务实了?

超市里比价,点外卖挑优惠,买家电也不再迷信什么“高端进口”。

以前谁家里有个戴森吹风机,都是“中产收割机”,现在呢?

戴森卖得越来越难,市场份额一路滑坡,吸尘器份额直接腰斩。

为啥?

说到底,消费者聪明了,信息透明了,不再被花哨的广告忽悠。

什么黑科技、洋气标签,只要平替质量靠谱,大家就愿意选平替,谁还傻乎乎为一颗生菜掏188块?

这波高端餐饮倒闭潮,某种程度上是“信息差割韭菜”时代的终结。

你可能会问,难道市场对高端就彻底没需求了吗?

其实不是。

大家还是愿意为好东西买单,但前提是物有所值,不是搞噱头,更不是玩身份认同。

你说你餐厅限量供应、主厨有故事,那好啊,你的味道能不能撑得起这故事?

你说你用什么稀有食材,能不能真吃出区别?

现在年轻人买东西,先上网搜一圈,看看别人的评价,价格、口味、体验一目了然。

你要是糊弄人,哪怕只坑一个,分分钟全网都知道。

有人说,“高端餐饮是身份和排场的象征”,但现在“面子饭”已经不是主流。

你发现没有,大家聚餐,更在乎的是朋友一起开心聊聊天,吃得舒坦,谁还计较你点了几道什么限量菜?

而且,经济环境也变了,钱不再是随便挥霍的工具,更多人开始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过六成年轻人购物会反复比价,近四成会选更低价产品,这就说明了什么?

说明“买贵的=买对的”这套逻辑已经过时了。

再说一件事。

很多高端餐厅为了自救,开始“下凡”。

原来人均上千,现在推“穷鬼套餐”,288元、398元,还是高于普通餐厅,但已经是他们的自降身价了。

你说这到底是自救还是自嘲?

其实,两者都有。

市场倒逼他们换思路,不是你挂个名牌就能永远收智商税,大家开始用脚投票,“贵不是理由,值才是王道”。

美团数据显示,500元以下餐厅环比增长19%,而更贵的餐厅则是一路下滑。

这不就是消费理念的大调整吗?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变化,是不是只在餐饮业发生?

其实不然。

家电、服装、美妆、汽车,各行各业都在经历从“信品牌”到“信质量”的转型。

十几年前,谁家有个高端品牌,就是身份象征;现在,大家更关心“买完之后好用不”,甚至愿意选国产平替。

国外大牌不再是铁打的金字招牌,国产新势力只要品质过关,分分钟抢市场。

这说明什么?

说明技术是为了普惠大众,不是筑高墙圈地收割。

回头想想,这些年我们在餐饮行业见了太多花样。

分子料理,做得跟艺术品一样,但味道真的有那么神吗?

有些人吃完就是朋友圈打卡,味觉体验反倒成了配角。

那些主打“体验感”、“稀缺性”的高端餐厅,最初确实收割了一波猎奇流量和身份需求。

可问题是,流量总会过去,体验感很快就会腻,最后大家还是会回归到“好吃、实惠、舒服”。

这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

你再看,这些餐厅倒闭前,有的还要提前三个月预约,人均近万元,结果还不是关门大吉。

这到底是餐饮行业的问题,还是整个消费环境的问题?

其实,两者都有。

经济下行,大家钱包紧了,自然不会再愿意为噱头买单;信息透明,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也是传播者,谁要是坑了顾客,分分钟全网声讨。

再加上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变了,不迷信权威,不追求身份标签,更看重真实体验。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高端餐饮的日子自然没以前那么好过。

说到底,无论是高端餐饮关门潮,还是戴森失宠,背后都是消费者的觉醒。

过去“品牌=信任”的模式不灵了,大家更在乎“值不值”。

这也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让信息流通,让消费变得透明,让市场回归理性。

谁能抓住这个趋势,谁就有未来。

谁还想着靠信息差、身份认同收智商税,那只能靠回忆活着。

你可能会想,这样的变化是不是让高端餐饮彻底没戏了?

其实恰恰相反,只有那些真正做得好、体验配得上价格的高端餐饮,才会留下来。

而那些靠噱头、玩概念的,迟早会被淘汰。

市场是最公正的裁判,没有什么永远的金字招牌,只有不断适应和提升,才能活得更久。

消费者愿意花钱,但前提是“花得值”,谁抓不住这个底线,谁就会被市场无情抛弃。

这场风潮,不只是餐饮业的事,也是整个消费社会的缩影。

高端不等于好,高价不等于值,大家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

以前我们拼命追“洋气标签”,现在更追求“真实体验”。

这种变化其实挺好,让市场更健康,让商家更努力,也让消费者活得更明白。

吃饭这件事,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享受生活,谁要是把它变成“身份秀场”,迟早会被现实打脸。

你说以后还会不会有天价生菜、大象粪便甜品?

可能还会有,但绝对不会再是主流。

市场变了,消费者变了,商家也得变。

谁能真正把产品做好,让体验配得上价格,谁就能活得久远。

那些还在靠概念、玩票的,趁早收手吧。

毕竟,“靠信息差割韭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是“谁能真正打动顾客”的时代。

所以说,高端餐饮大撤退,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升级。

不是大家不愿意花钱,而是更愿意花得明白。

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诚意的餐厅,终究会被发现、被认可。

而那些靠噱头、玩标签的,只能在历史的书页上留下一行小字号:“曾经也红过。”市场就是这么现实,也是这么公平。

既然都说“人是铁饭是钢”,那餐饮行业还是得回归本质,做饭好吃、价格合理、体验舒适,才是最硬的道理。

其他的花哨,留给博物馆慢慢展览吧。

来源:甜点党GPk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