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吃完酸菜面就刷到这个,直接吐了!” 近日,辽宁葫芦岛某酸菜企业的一段视频让全网炸锅:一名男子赤脚站在浑浊的酸菜池中,叼着香烟翻动原料,烟灰随动作飘落,还时不时往池里吐痰,30秒的画面满是令人不适的细节。就在网友怒问“这酸菜要端上谁的餐桌”时,10月27日兴
“刚吃完酸菜面就刷到这个,直接吐了!” 近日,辽宁葫芦岛某酸菜企业的一段视频让全网炸锅:一名男子赤脚站在浑浊的酸菜池中,叼着香烟翻动原料,烟灰随动作飘落,还时不时往池里吐痰,30秒的画面满是令人不适的细节。就在网友怒问“这酸菜要端上谁的餐桌”时,10月27日兴城市市场监管局的通报及时跟进,涉事批次酸菜全扣押未流入市场、企业遭彻查的消息,暂时平息了公众的恐慌,却再次撕开了食品安全的旧伤疤。
视频里的“无所谓”,藏着最致命的漠视。爆料网友原本只是路过探店,却意外撞见这幕“生化现场”:男子握着钢叉翻动酸菜时,烟头始终未离嘴,吐痰动作行云流水,仿佛在处理与饮食无关的垃圾 。这种对卫生底线的无视,瞬间点燃了舆论怒火。有网友翻出当年“3·15”晚会曝光的“土坑酸菜”旧事,痛斥“好了伤疤忘了疼”;宝妈们紧急检查冰箱里的方便面调料包,生怕买到问题产品;更有人精准点出核心:“员工的陋习背后,是企业管理的全面失守”。短短24小时,相关话题播放量破2亿,全民追问的声浪倒逼监管部门快速响应。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监管跑赢了热搜。10月26日傍晚视频发酵,兴城市市场监管局当晚就锁定涉事企业,工作人员连夜赶赴现场核查;27日凌晨完成酸菜扣押,上午省级部门介入督办,傍晚便发布通报,整个流程不到12小时。通报中的关键信息精准安抚了民心:“涉事酸菜未流入市场”掐断了安全隐患,“按规定销毁”杜绝了二次流通,“依法严惩不姑息”回应了公众期待 。这种“连夜作战”的效率,与当年“土坑酸菜”事件后“拖延回应”的尴尬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平息恐慌不等于解决问题,网友的追问更值得深思。“被拍到的是一次,没被发现的有多少次?”“除了这一批,之前的产品有没有问题?”这些疑问戳中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相比于事后的“救火式查处”,事前的预防更重要。据业内透露,正规企业仅卫生管理一项每年就要多花10多万元,而涉事企业为省开支,连“禁烟禁痰”的制度牌都没挂,此前还曾因卫生不达标被警告2次却未整改。这种“重成本轻安全”的侥幸心理,正是食品安全问题反复出现的根源。
从法律层面看,这样的行为早已触碰红线。根据《食品安全法》,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污染风险行为,企业将面临5万元以上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许可证并追究刑责。若检测出致病菌或有害物质,还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此前某火锅底料企业因检出罂粟壳,就被罚款200万元、负责人获刑2年,这足以证明法律对食品安全的零容忍态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曝光打破了“专业暗访才能揭黑”的惯例。没有记者卧底,只是普通路人的随手一拍,却精准击中了食品生产的“卫生盲区”。这恰恰印证了“全民监督”的力量——当每个消费者都成了“移动摄像头”,企业的“阴暗角落”才无处藏身。而监管部门也坦言,正是视频里的厂房细节,帮他们快速锁定了涉事企业,缩小了排查范围。
目前,涉事酸菜已确定销毁,企业调查仍在推进,但事件留下的警示远未结束。从“土坑酸菜”到“吐痰酸菜”,反复出现的乱象证明:食品安全从来不是“一阵风”式的整治就能根治,既需要企业摒弃侥幸,把合规当成“生存题”而非“选择题”;也需要监管拧紧“常态化螺丝”,用“动态盯防”替代“季度抽查”;更需要每个人保持监督意识,让“随手拍”成为安全防线的延伸。
酸菜本是开胃小菜,不该变成“闹心隐患”。当烟蒂和痰迹刺痛公众神经时,我们更该清醒:食品安全的底线,容不得半点敷衍。唯有企业守责、监管尽责、公众监督,才能让“放心酸菜”真正端上餐桌。
来源:夏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