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站|心血管防治新纪元:全程管理策略落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03:00 1

摘要:2025年8月16日,“心血管事件链全程规范化管理多病共管峰会”在太原盛大召开。本次峰会特邀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张丽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聚焦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早期防控、急性事件干预及二级预防策略,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与前沿研究,围绕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太原峰会落幕,聚焦猝死预防、斑块干预与抗栓策略更新,推动个体化诊疗。

2025年8月16日,“心血管事件链全程规范化管理多病共管峰会”在太原盛大召开。本次峰会特邀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张丽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聚焦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早期防控、急性事件干预及二级预防策略,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与前沿研究,围绕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策略展开深度研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本文整理会议重点,以飨读者。

北京同仁医院王吉云教授指出心源性猝死(SCD)是我国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年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首位,且发病率持续攀升[1,2]。其预后极差,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黄金救治时间仅4-6分钟[3]。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引发的“交感风暴”所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是SCD最主要的机制[4]。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阻断交感神经,使其兴奋性减弱,减慢心率,同时可使室颤阈值升高60%~80%,从而降低猝死发生率[5]。国内外权威指南基于夯实的循证依据,一致推荐β受体阻滞剂用于降低猝死风险[6-8]。王吉云教授强调,β受体阻滞剂的规范应用以及心率管理是“远离交感风暴,降低猝死风险”的关键策略。

图 王吉云教授发表演讲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刘君教授深度解析了《2024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指南》[9],强调生活方式改善、危险因素控制联合改善疾病状态和抗心绞痛的药物治疗是CCS管理的基石。在抗血栓治疗方面,推荐无口服抗凝指征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6个月;高出血风险患者DAPT可缩短为1-3个月,随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Ⅰ,A)。

关于降脂治疗,指南建议降脂目标调整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 mmol/L,并相对于基线水平降低≥50%(Ⅰ,A);建议对所有CCS患者采用最高耐受剂量的高强度他汀类药物(Ⅰ,A),以实现LDL-C达标。另外,指南还推荐使用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无论基线或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如何以及是否应用其他降糖药物(Ⅰ,A)。刘君教授强调要重视长期管理,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9]。

图 刘君教授发表演讲

在讨论环节,专家明确指出猝死预防已不限于传统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更需关注非缺血性重症患者的心率管理,β受体阻滞剂在多种心动过速场景下应用广泛且安全有效,即使面对低血压或休克患者,合理使用也能获益。其临床关键在于足量应用、优选高选择性药物,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原发病、合并症、耐受性)进行精准的个体化滴定,密切观察反应,以实现最佳风险获益比。

浅析中国动粥负担,求索斑块筛查评估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马淑梅教授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超1/5的人群面临颈动脉斑块问题,“三高”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更重[10]。柳叶刀委员会呼吁从晚期缺血治疗转向早期斑块预防[11]。PESA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在早期阶段是可能的,早期降低LDL-C获益更大[12]。

图 马淑梅教授发表演讲

心热点—动粥血栓2024年度前沿研究盘点

天津市人民医院姚朱华教授强调LDL-C仍是ASCVD防治的首要靶点,早期、持续、强化降脂策略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13]。另外,血小板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之一[14]。随着循证的发展,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逐渐由升阶向降阶转换,旨在优化出血与缺血风险的平衡。

图 姚朱华教授发表演讲

专家讨论强调动脉粥样硬化防治需聚焦高危斑块早期识别与个体化干预,颈动脉超声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被推荐使用。LDL-C管控仍是基石,但要遵循个体化降脂目标。除LDL-C外,临床需关注甘油三酯、牙周炎等炎症诱因,目前抗炎方案仍需更多循证支持。总体而言,实现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链的阻断,需通过高危斑块筛查、LDL-C早期强化干预以及炎症干预等综合管理手段。

2025 ACC/AHA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解读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陈还珍教授深入解读了《2025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管理指南》[15],表示指南重点推荐意见包括DAPT持续时间及出血风险管理、降脂治疗、非ST段抬高型ACS的侵入性策略、PCI手术策略、完全血运重建、心源性休克中微轴流泵的使用、红细胞输注和出院后的二级预防九个方面。值得关注的是,指南依旧推荐对无高出血风险的ACS患者,DAPT(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至少12个月作为默认策略;而且对于接受PCI的ACS患者,推荐优先选择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

图 陈还珍教授发表演讲

2024中国NSTE-ACS指南抗栓治疗深度解析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滨教授指出,《中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16]在抗栓治疗方面对于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DAPT时长、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选择的推荐有较大更新。指南推荐除非存在较高出血风险或禁忌证,确诊后尽早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使用1种P2Y12受体抑制剂(I,A),建议首选抗血小板强度更强的替格瑞洛(I,B);同时,需权衡缺血和出血风险,血小板功能和基因型检测不作为常规但可参考。

图 杨滨教授发表演讲

在讨论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时,专家们一致强调需动态权衡缺血与出血风险,进行个体化决策。对于P2Y12受体抑制剂的选择,强效药物(替格瑞洛/普拉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是ACS患者PCI术后的基石策略(I类推荐),但需注意禁忌证;随着循证的积累,缩短双抗疗程(DAPT)并降阶为单药治疗有助于管理出血风险。专家生动比喻抗栓治疗如同“跷跷板”,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剂量与疗程,在缺血防护与出血风险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注:替格瑞洛在中国未获批单药治疗适应证

图 大会主席张丽晖教授总结发言

本次峰会强化了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理念,深入探讨了从猝死预防到ASCVD危险因素控制与早期斑块筛查干预,再到ACS规范化管理与抗栓策略优化等关键环节的最新进展和策略,临床需践行规范化与个体化的全程管理策略,从而有效筑建心血管健康防线。

参考文献:

[1] 吴杰. 亚洲和中国心脏性猝死[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7, v.31(03):189–191.

[2] 董航, 李燕, 林国桢, et al. 2012~2017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流行情况与趋势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6):5.

[3] 王立祥, 孟庆义, 余涛.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

[4] 董云, 马骏, 付素珍, et al. 交感风暴的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 2014, 25(5):4.

[5] 郭继鸿. β受体阻滞剂应当成为快速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用药[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 19(5):4.

[6] KALARUS Z, SVENDSEN J H, CAPODANNO D, et al. Cardiac arrhythmias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revascularization: an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consensus document,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EAPCI), and European 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Association (ACCA)[J]. Europace, 2019, 21(10):1603–1604.

[7] PONIKOWSKI P, VOORS A A, ANKER S D, et al. [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J]. Kardiol Pol, 2016, 74(10):1037–1147.

[8]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760–789.

[9] VRINTS C, ANDREOTTI F, KOSKINAS K C,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J]. G Ital Cardiol (Rome), 2024, 25(12 Suppl 1):e1–e132.

[10] FU J, DENG Y, MA Y, et al. National and Provincial-Leve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 Netw Open, 2024, 7(1):e2351225.

[11] ZAMAN S, WASFY J H, KAPIL V, et al. 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rethink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oving from ischaemia to atheroma[J]. Lancet, 2025, 405(10486):1264–1312.

[12] MENDIETA G, POCOCK S, MASS V, et al. Determinants of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Over 6 Years[J]. J Am Coll Cardiol, 2023, 82(22):2069–2083.

[13] Schubert J, Leosdottir M, Lindahl B, et al. Intensive early and sustained lowering of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prognosis: the SWEDEHEART registry. Eur Heart J. 2024 Oct 14;45(39):4204-4215.

[14] GAWAZ M, GEISLER T, BORST O. Current concepts and novel targets for antiplatelet therapy[J]. Nat Rev Cardiol, 2023, 20(9):583–599.

[15] RAO S V, O'DONOGHUE M L, RUEL M, et al. 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irculation, 2025, 151(13):e771–e862.

[1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6):615–646.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68865 过期日期:2026-10-13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