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蓼:画家的爱物,秋韵的代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3:28 1

摘要:我有一个才华横溢的蜜友,自从她跟我说过“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因这份诗意,蓼花在我心中就变得非比寻常,它成了秋韵的标志。何况突然遇到了这么美好的一树红蓼。

我有一个才华横溢的蜜友,自从她跟我说过“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因这份诗意,蓼花在我心中就变得非比寻常,它成了秋韵的标志。何况突然遇到了这么美好的一树红蓼。



《诗经》有云:“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里“游龙”即红蓼,烘托恋人约会的美好环境。“隰有游龙”告诉我们红蓼长在湿地里。红蓼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去年盛夏我就是在池水边发现,古人诚不我欺。今年发现地点又为南苑湿地森林公园,这就对上了。





我们可以看到红蓼的花序,穗状排列,由无数小花紧密簇拥而成,粒粒清晰,像一串串迷你鞭炮,正准备炸开夏日的热情。单花虽小,却个个盛装出场,花被五裂,呈鲜艳的粉红或玫红色,像舞女的裙摆般轻盈。雄蕊八枚,如同顽皮的孩子探出脑袋,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花柱纤细,仿佛优雅的指挥棒,引领着整朵花的生长节奏。据说还有白色的红蓼,比较珍稀,我还没有亲见过。

红蓼入画特别多,是齐白石爱画的植物之一。齐白石画红蓼“以点状笔触叠成蓼穗”,打破秋日寂寥,展现“红火漫天”的视觉张力‌。他常以曙红蘸胭脂点染红蓼穗状花序,通过浓淡相间的红色表现其丰满多籽的特征,配以墨色阔叶形成“红花墨叶”的鲜明对比‌。他笔下的红蓼叶片常夸张为扇状,穗茎细如丝线,与沉甸甸的花穗形成动态平衡。红蓼在齐白石画中多与虾、蟹、蜻蜓、蚂蚱等小虫搭配,传递自然生机‌。










现实世界也是如此,红蓼具有浓郁的香气。可惜我因为担心秋天过敏加剧,戴着口罩,而错过闻香识花的机会。不过,这些可爱的蜜蜂、甲虫、蝽等虫虫都在贪婪地吸食着花蜜,可见其香甜可口。也有些在它的叶片上小憩片刻,可见红蓼是植物界多么受欢迎的植物。



齐白石曾题诗“枫叶经霜耀赤霞,篱边黄菊正堪夸。潇湘秋色三千里,不见诸君说蓼花”更暗含对红蓼“鸣不平”的怜惜‌。其实红蓼在古代也是诗人的爱物,在现代它才被忽略了。

它入诗是相当地多,唐朝薛昭蕴写道:“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明朝的张颐说:“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琼瑶也曾借《还珠格格》中的紫薇之口,也托红蓼言离别与思念:“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据说“卧薪尝胆”的“薪”也特指红蓼,而不是泛指柴草,大概这“薪”也有红蓼味辛,能刺激警醒勾践的原因吧。当然这也是我对此事的主观臆断,诸君千万不要以讹传讹,也有可能是红蓼爱好者的张冠李戴。

我发现的一大一小两树红蓼正好就是在一处溪头,旁边有乱石杂草,感觉是野趣横生!期望红蓼在除草剂统一的天下,能够被手下留情,毕竟,我们流传千古的红蓼的诗歌和画作应该有现实的依托!!

来源:文化普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