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好白相 | 别只知道武康大楼了,上海这座百年别墅限时开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3:26 1

摘要:走进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的时尚与活力中,孙科别墅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静立一隅。红色的筒瓦坡顶、螺旋形的烟囱、圆拱形的券廊……这座落成于1931年的建筑,散发着浓郁的西班牙风情,同时又在细节处融入了巴洛克式的华丽。

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

文 | 阿布

梧桐树叶和老房子是属于上海的秋天的。今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深秋中,一座百年别墅限时开放,不容错过。

10月27日,“城市邂逅邬达克”主题展览在上生·新所的孙科别墅内正式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

孙科别墅

这是一座由邬达克亲手设计的建筑,传说中他曾想自己入住(后来售予孙科)。在这样一栋房子里参观邬达克主题展览,就像是一次“回家”之旅。

展览海报

设计大师的“宜居之地”是什么样?

走进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的时尚与活力中,孙科别墅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静立一隅。红色的筒瓦坡顶、螺旋形的烟囱、圆拱形的券廊……这座落成于1931年的建筑,散发着浓郁的西班牙风情,同时又在细节处融入了巴洛克式的华丽。

孙科别墅

本次展览由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以建筑为媒,城市为舞台,巧妙地将展陈内容与建筑空间本身的叙事节奏融为一体。

策展团队以音乐的结构为灵感,设置了“序曲”“奏鸣”“变奏”“回响”与“合唱”五个章节,引领观众循序渐进地走进邬达克的内心世界。

展览的开篇“序曲·一曲初识”,将时针拨回1918年。

那一年,刚刚25岁的邬达克,一个来自匈牙利的建筑师,在经历了战争的颠沛流离后,逃亡至上海。这座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东方都市,成为了他生命的转折点和建筑生涯的真正起点。这个章节回答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邬达克为何而来?他又为上海带来了什么?

紧接着的“奏鸣·长宁私语”,则将宏大的城市叙事转向了更为私密的个人生活。

如果说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是邬达克为上海谱写的激昂交响,那么他在长宁的三座自宅——利西路宅、番禺路宅以及如今我们所在的孙科别墅,便是他与这片土地之间的私语。在这里,观众会看到一个作为“上海居民”的邬达克,如何将生活美学一砖一瓦地砌进自己的家中。

展览的核心章节“变奏·理想构曲”,则将视野从个体住宅扩展到一个完整的社区——哥伦比亚生活圈(Columbia Circle)。

回想20世纪初,上海城市扩张剧烈,邬达克的前瞻性思考在此得以完整体现——他所构想的“宜居之地”,不是一栋栋孤立的别墅,而是一个包含了住宅、社交、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的有机社群。这个展厅集中呈现了哥伦比亚圈内十余种不同风格的花园别墅设计,让人们看到邬达克的“理想生活”。

展览的后半部分,“回响·城市新生”与“合唱·众声‘安可’”,则将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今天。前者将邬达克的历史建筑与今天长宁的城市更新地标并置,用“光栅”形式凸显巨大转变;后者展出了“邬达克建筑”主题长三角美术、摄影、文创大赛的获奖作品,展现了当代艺术家们的再创。

2025“邬达克建筑”长三角地区美术、摄影、文创设计大赛,摄影类获奖作品 一等奖;作品名:息焉堂 / 作者:王志强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邬达克生平与作品的回顾展,更是一次关于城市文脉如何传承与新生的深度探讨。

邬达克镜头下的“黄金时代”

要真正理解邬达克,除了研究他的建筑图纸,更需要走近他的日常生活。

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便是珍贵影像资料的首次亮相。这些由邬达克本人及其家人拍摄、珍藏的影像,如同一台时光机,将我们直接带回了上世纪。

展览中,一段由邬达克亲手拍摄的DV影像尤为珍贵。这位建筑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敏锐的生活记录者。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街头的车水马龙、市井百态。也看到了一个脱下建筑师光环,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座城市的邬达克。

邬达克结婚照

另一组重磅展品,来自邬达克之孙的家族珍藏——一批拍摄于30年代的彩色照片。经过现代数字技术的精心修复,首次公开亮相。照片中,或许是邬达克自宅花园里盛开的玫瑰,或许是午后阳光下家人们闲适的身影,又或许是他设计的建筑刚刚落成时的模样。这些饱含温度的色彩,让我们得以窥见邬达克生活中那些温情而柔软的瞬间。

展览还完整展出了45幅哥伦比亚洋房的建筑图。这些是邬达克“理想社区”构想的直接证据。这些影像、图纸和故事,共同证明了,邬达克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早已超越了建筑师与项目业主的关系。他将自己最好的年华、最成熟的设计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里。

长宁区《邬达克XIN遇见地图》

邬达克为什么选择长宁?

纵观邬达克在上海近30年的生涯,他三度迁居,最终都落脚于当时的“西区”,也就是今天的长宁区一带。他最重要的私人住宅作品——哥伦比亚生活圈,也规划于此。这不是偶然,而是他建筑理念与生活理想的必然选择。

邬达克哥伦比亚路57号旧居旧影

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市区的急剧扩张和人口密度的增加,邬达克和当时许多中产及以上阶层一样,开始向西寻找更为静谧、舒适的居住环境。当时的西区远离市中心的喧嚣,拥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更宽裕的土地,这为他实践“花园洋房”的居住理念提供了画布。

他在这里设计的自宅,无论是利西路宅的英国乡村风格,还是番禺路宅的西班牙风格,都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拥有宽敞的庭院和良好的采光通风,这正是他对“家”的理想定义。

而哥伦比亚生活圈的诞生,则标志着他的思考从“理想的家”跃升至“理想的社区”。他不再满足于设计一栋完美的房子,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活方式。他借鉴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田园城市”规划理念,试图在上海打造一个集居住、社交、文化、体育于一体的高品质国际社区。社区内配套了哥伦比亚乡村总会,设有游泳池、网球场、餐厅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公共空间。

这在当时的上海是一种创举。它将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与上海的在地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既有私密性、又有社群感的居住范本。

昔日哥伦比亚生活圈内的泳池,至今保留在“上生·新所”

近一个世纪过去,长宁这片土地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邬达克当年播下的“理想生活”的种子,却以一种新的方式生根发芽。他设计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建筑群,如今以“上生·新所”的名字获得了新生,成为集文创办公、商业休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游泳池依旧碧波荡漾,老洋房里飘出咖啡香气……

“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这就是当下的长宁,也是对邬达克理想最好的回应。他当年构想的那个可栖居、可交流、可共生的活力社区,在今天的长宁,以一种更开放、更多元的面貌得以实现。

来源:新民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