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枫树正抽微红嫩芽,双生紫花地丁在树干洼眼里静静开放,一对小白蝴蝶低低飞过庭院——这是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描绘的春日印象,也是日本美学的极致展现。
枫树正抽微红嫩芽,双生紫花地丁在树干洼眼里静静开放,一对小白蝴蝶低低飞过庭院——这是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描绘的春日印象,也是日本美学的极致展现。
枫树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
古都京都的春天,枫树干上两株紫花地丁静静开放。小白蝴蝶从枫树飞向紫花地丁,在微微泛红的嫩芽映衬下,白色点点,翩翩飘舞。川端康成以细腻笔触捕捉着古都的四季风情,也在这自然景物的细微处,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京都
岚山樱花
《古都》是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被誉为“日本文学的明信片”。这部小说不仅讲述了一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更将京都的风物人情、四时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日本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01 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与《古都》的诞生
川端康成创作《古都》时已步入晚年,这部作品写于日本战败后,那段时期他同大多数日本国民一样,产生了虚脱感和被占领的屈辱感。
他对日本传统文化受到外国文化的感染、面临衰落的危险境地深感担忧。
正如他自己在《独影自命》中所写:“我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我的余生。 余生已不为自己所有,它将是日本美的传统表现。”
正是这种将余生奉献给传统美的决心,促使川端康成创作了《古都》。他将对日本传统美的眷恋与忧虑,全部倾注在这部作品之中。
有趣的是,川端康成曾坦言:“《古都》是我的异常产物”,他甚至不太记得自己写了什么,称这部小说是在安眠药的药效下,半梦半醒地写出来的(“安眠药让我写出来的”)。
然而,正是这种异常状态,却成就了一部将日本传统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文学瑰宝。
02 千重子与苗子:命运分岔的孪生花
小说的情节围绕一对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展开。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后,姐姐千重子即遭遗弃,被一家绸缎批发商收养,成了一位养尊处优的小姐。
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长大后受雇于人,自食其力。
虽然容貌极其相似,甚至腰带纺织工秀男曾将苗子误认为千重子,但她们的生活环境却天差地别。这种身份的悬殊,使她们即使重逢,也无法真正相认。
秀男曾说千重子美极了,“像是京都最风雅的佛像”。而苗子生活在山林中,天真淳朴,但“眼睛里却蕴含着深沉而忧郁的神色”。
川端康通过对这两位容貌相同、命运迥异的姐妹的描写,隐喻了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千重子代表着被保护、被珍视的传统,而苗子则象征着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的传统。两者本为一体,却因历史际遇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03 京都风物:移动的美术馆
《古都》的真正主角,或许不是千重子或苗子,而是京都本身。川端康成以精湛的笔法,将京都的四季风景、传统祭典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让读者随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圆杉、青莲院的樟树,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的“大”字篝火。
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长卷,让读者去体味日本的情趣、日本的美。
春天的京都,樱花无疑是绝对的主角:
“他们一来到西边回廊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便是红色垂樱,马上使人感觉到春天的景色。这才是真正的春天!连低垂的细长枝梢上,都成簇成簇的开满了红色的八重樱,像这样的花丛,与其说是花儿开在树上,不如说是花儿铺满了枝头。”
川端康成不仅描绘名胜古迹,也关注不起眼的细微之美。那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成为了千重子与苗子的象征:
“当千重子发现紫花地丁开花时,在院子里低低飞舞的成群小白蝴蝶,从枫树干飞到了紫花地丁附近。枫树正抽出微红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飘舞,白色点点,衬得实在美极了。两株紫花地丁的叶子和花朵,都在枫树树干新长的青苔上,投下了隐隐的影子。”
04 杉树林与小雪:洁净与离别
在《古都》中,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当千重子前往北山看望苗子时,突遇雷雨,苗子用整个身体覆盖住千重子,保护她免受风雨的侵袭。
雷雨过后,山里下过阵雨,连指尖都是冰凉的。可是苗子从头到脚遮着千重子,把体温也传给了千重子,一直暖到她心上,使她有种说不出的亲密和温暖。千重子感到幸福,闭起眼睛半晌没动。
这一场景体现了姐妹之间深厚的情感,也展现了苗子自我牺牲的精神。
而小说结尾处,小雪纷飞的场景,更是将日本文学中“物哀”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清晨,天下着雪,苗子默默地离去了。”
苗子在与千重子共度一夜后,选择在雪中默默离去,为的是不干扰姐姐的幸福。雪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成为了洁净与离别的象征,苗子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这一场景中得到了升华。
05 物哀之美:日本美学的传承
《古都》全面展现了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物哀。作品对故事背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氛围的营造,都透露出优美而感伤的气息。
在那个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年代中,环境文化在变迁,人物思想情感也有矛盾冲突和挣扎,而作者优美又带有感伤的笔调更添了美而伤的意味。
这种物哀之美,体现在千重子对自己是弃儿的哀伤,体现在苗子为姐姐幸福而牺牲自己爱情的决心,也体现在那些随着季节流转而消逝的美丽景物中。
川端康成通过人物的命运和京都的四季更迭,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
余华曾评论川端康成的描述方式:“川端喜欢用目光和内心的波动去抚摸事物,他很少用手去抚摸,当他不断地展示细部的时候,他也在不断地隐藏着什么。被隐藏的总是更加令人着迷。”
这正是川端文学的魅力所在——他不仅描写看到的事物,更描写那些被隐藏、被暗示的情感与思想。
小说结尾,苗子在小雪中默默离去,没有惊天动地的告别,只有淡淡的忧伤与无奈。而千重子则留在古都京都,继续她的生活。
川端康成没有给姐妹俩一个团圆的结局,就像他对日本传统美的未来充满忧虑一样。但他通过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通过京都的四时风物,将日本美的传统镌刻在文学史上,永不磨灭。
两株紫花地丁,在枫树树干上年年开花,尽管无法相聚,却依然在各自的注眼里,绽放着微弱而坚韧的美。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