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天赐,很多人脑海里可能还浮现出几年前那个新闻:山东枣庄的黄维平和田新菊,年过六十居然生了个女儿,一时全网炸锅。
小天赐,终于为父母当年的选择买了单,年仅6岁活得不像个孩子
聊起天赐,很多人脑海里可能还浮现出几年前那个新闻:山东枣庄的黄维平和田新菊,年过六十居然生了个女儿,一时全网炸锅。
大家祝福的、质疑的、好奇的声音一齐涌来。
转眼间,小天赐已经六岁,跟爸妈一块生活在广西南宁。
前阵子他们回山东老家探亲的视频又把这家人的故事拉回了大众视野,可镜头前的温馨背后,藏着的却是常人难懂的复杂。
先说这个孩子。
天赐在视频里看起来特别懂事,背个小书包,跟着爸妈走亲访友,去游乐场玩耍,逛超市,甚至还会帮妈妈捶背。
打饭、收拾碗筷、照顾家里这些事,六岁的她居然都能自己来,不喊苦不喊累,倒像个小大人。
评论区不少观众直呼心疼,这孩子太懂事,懂事得让人发慌。
其实,这不是夸奖,更像是一种提醒——这么小的孩子,按理说该是被照顾的,却提早学会了照顾别人。
天赐的爸妈自知年纪大,怕跟不上时代,又要照顾身体,还得两地奔波。
为了女儿能有稳定的学习环境,他们把天赐送去寄宿学校,每周一送去,周五接回。
这么安排,天赐很快学会了独立生活,自己吃饭、整理床铺、收蚊帐、管好小事。
父母也尽力在课余带她培养兴趣,比如弹古筝、画画什么的。
说实话,老两口在能力范围内已经拼了命想把这孩子养好。
但所有这些努力,一到现实面前就显得有点无力。
身边人的闲言碎语没断过,南宁虽说气候好点,能缓解田新菊的骨质疏松,但身体状况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黄维平做完白内障手术,还坚持做饭,炸荷包蛋的时候被油溅得眼睛肿了,天赐递纸巾的动作利索得让人心疼,小小年纪已经会照顾爸妈了。
很多人可能没法理解,为什么两位老人要在高龄时坚持生娃?
当年田新菊身体已经绝经十几年,结果调理身体后意外怀孕,医生说胎儿健康,他们也就咬咬牙决定生下。
可这个决定,直接把家里的关系推向了冰点。
大儿女觉得风险太大,老两口却坚持己见,甚至跟儿女闹得断了联系。
天赐出生后,黄维平给她取名“天赐”,意思是上天的礼物。
只是这份礼物,带来的不是圆满,而是更多分歧和压力。
现在看,老两口和子女的关系仍然冷淡,偶尔有点隐晦的关心,但始终没有真正和解。
其实,这种高龄生育的争议不止在他们家。
类似的事情放在任何家庭都会引发“冲动还是负责”的辩论。
有人觉得是尊重生命、勇敢迎接新生活,有人觉得是自私的不顾后果。
心理学专家也曾坦言,高龄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他们自己年纪大,精力有限,既要育儿又要养老,家庭矛盾和焦虑不可避免。
就像黄维平做直播,被网友骂“消费女儿”,下播后愣神好几分钟,这些时刻都让人看到生活的另一面。
镜头里的笑脸背后,其实是现实的疲惫和无奈。
天赐很努力地学会了独立,懂得照顾爸妈,甚至在回老家时记得太奶奶的吃药时间。
她习惯检查门窗、帮妈妈叠被子,几乎没有“撒娇”的空间,很多本该属于童年的放松都让位给责任感。
说到底,孩子的成长不是父母一时兴起就能交给时间解决的事。
生育不是简单的自由选择,更是漫长的责任和陪伴。
天赐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家庭的思考:能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
能不能在生育前好好规划养老和育儿?
每一个决定,最后都变成了孩子不得不扛下的现实。
很多人看完天赐一家的视频,心里五味杂陈。
这个孩子用自己的懂事,为父母的选择“买了单”,她的生活和童年,值得我们所有做父母的反思。
让孩子快乐成长,不该是一句口号,而是父母真正要负起的责任。
世上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的生命奇迹,只有真正准备好了,才配让“天赐”成为幸福的礼物。
来源:育儿教育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