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宣!神舟二十号(以下简称“神二十”)航天员乘组已进入太空任务尾声,正紧锣密鼓为返回地球做足准备。与此同时,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内的“升级版”太空菜园再传捷报——继此前成功收获“太空生菜”后,新播种的胡萝卜已顺利初长成,为空间站的在轨生态循环增添了生动注脚。
官宣!神舟二十号(以下简称“神二十”)航天员乘组已进入太空任务尾声,正紧锣密鼓为返回地球做足准备。与此同时,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内的“升级版”太空菜园再传捷报——继此前成功收获“太空生菜”后,新播种的胡萝卜已顺利初长成,为空间站的在轨生态循环增添了生动注脚。
近年来,中国空间站始终保持着高密度的任务节奏与高频次的喜讯输出,每一周都有新进展、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突破。而当下,最受瞩目的焦点无疑是神舟二十一号(以下简称“神二十一”)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这项箭在弦上的航天工程,不仅是我国新一轮空间站任务的核心环节,更将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如今,中国空间站已正式迈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形成了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任务执行模式,空间站内始终有航天员驻留值守、开展科研,标志着我国太空探索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值得关注的是,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不仅将迎来更多中国航天员,还将向国外航天员敞开大门,开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新纪元。这一系列重磅消息的背后,是中国航天实力的稳步提升,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神二十乘组太空出差超180天,返程准备全面启动
神二十乘组肩负着约6个月的在轨任务周期,截至目前,三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已在太空驻留超过180天,任务已进入收尾阶段。按照既定计划,他们将先迎接神二十一乘组的到来,完成史上又一次重要的太空任务交接,随后搭乘飞船返回地球,着陆于东风着陆场。此次官方宣布航天员启动返程准备,意味着神二十一的发射与神二十的返回均已进入近期倒计时,各项工作正在按部就班推进。
为确保返程顺利、任务圆满,神二十乘组的准备工作涵盖多个关键维度,核心集中在以下两大方面:
1. 归集太空科研成果,珍贵实验样本即将“返乡”
在长达半年的在轨任务中,神二十乘组开展了多项前沿科学实验,积累了海量宝贵的实验数据与实物样本,这些成果将随乘组一同返回地球,为地面科研提供重要支撑。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备受全网“牵挂”的月壤砖实验样本。
2024年,我国通过天舟货运飞船将月壤砖送至空间站,随后启动了舱外暴露实验,针对月壤砖的辐射抗性、材料退化等关键指标开展长期测试。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批次的测试周期为1年,此前我国已完成部分实验材料的取回,而剩余批次的月壤砖样本,将随神二十乘组完成下行运输——这也是当前唯一能实现该样本返回的方式。后续第二、三批次的月壤砖测试将分别在2026年、2027年完成下行,不过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消息:若我国今年顺利完成可重复航天飞机的测试,后续两批次的月壤砖样本或将通过更高效的航天飞机实现返回,为太空实验样本运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 强化身体适应训练,筑牢返程健康防线
太空失重环境与地面重力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航天员在在轨驻留期间,身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为确保返回地球后能快速适应重力环境、保障身体健康,神二十乘组在返程前启动了专项身体适应训练,重点强化对重力变化的耐受能力,为返程途中的加速度冲击做好准备。
此外,乘组还需完成全面的在轨医学检查,对身体各项指标进行精准监测与调整,确保以最佳状态迎接返回过程中的各项挑战。同时,他们还需为神二十一乘组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整理在轨实验数据、清点太空物资、梳理任务执行经验等,为后续的6人在轨会师与任务交接铺平道路。
神二十一发射进入倒计时,太空会师即将上演
从任务推进节点来看,神二十一载人飞船已进入发射倒计时,船箭组合体已在发射场待命,相关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真正进入“箭在弦上”的紧张阶段。按照惯例,我国将在发射前举行神二十一载人飞船任务新闻发布会,届时不仅会公布精确的发射时间,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也将正式亮相。
关于神二十一航天员乘组的名单,一直是公众热议的焦点。由于我国航天任务的保密原则,航天员名单在发布会前不会提前公布。此前在神二十一船箭组合体转移期间,官方仅透露3名航天员已抵达发射场,并参与了后续的各项演练工作。相信在发布会当天,这份备受期待的名单将揭开神秘面纱,让我们共同期待航天英雄们的精彩亮相。
值得关注的是,神二十一乘组进驻空间站后,将与神二十乘组实现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将再次迎来“6人同飞”的壮观局面,这也是我国空间站史上的“第7次太空会师”。在会师期间,两组乘组将开展全方位的任务交接,包括太空飞行经验分享、实验项目移交、在轨物资清点等关键工作,确保神二十一乘组能够快速熟悉空间站环境、接手各项科研任务,实现太空任务的无缝衔接。
国际合作新篇章:国外航天员与港澳航天员将陆续“太空出差”
随着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的推进,我国的太空探索事业正从“自主发展”向“开放合作”稳步迈进。今年10月,官方消息显示,2名巴基斯坦航天员已抵达中国,将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训练,预计在2026年搭乘神舟二十三号载人飞船进驻中国空间站,参与相关科学实验任务。根据协议,最终将有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正式执行此次太空任务,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与此同时,此前公布的香港航天员2026年进驻空间站的计划也备受关注,不少网友猜测,香港航天员是否会与巴基斯坦航天员同乘神舟二十三号执行任务。目前,这一消息尚未有官方定论,具体任务安排需等待后续公布。而澳门航天员的相关任务计划虽暂未披露,但随着第四批次航天员的入列,澳门航天员登上空间站的日子也已不远,未来港澳航天员与内地航天员、国外航天员共同在轨执行任务的场景值得期待。
巴基斯坦航天员的参与,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续更多国家的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任务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首批次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合作中,已有17个国家成功加入,我国在合作中坚持“平等互利、符合标准”的原则,拒绝了部分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充分彰显了中国空间站合作的规范性与严肃性。未来,只要符合中国空间站的技术标准与合作要求,更多国家的航天员都将有机会参与到中国的太空探索事业中,中国空间站也将真正成为服务全人类的“国际空间站”,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神二十指令长陈冬创纪录,成中国在轨累计时长400天第一人
在神二十乘组在轨执行任务期间,指令长陈冬创下了一项令人瞩目的航天纪录——截至目前,他的在轨累计飞行时间已达到400天,成为中国首位在轨累计时长突破400天的航天员,书写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崭新一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部分网友将这一“在轨累计时长纪录”与杨利伟航天员的“中国飞天第一人”身份混淆,这一认知存在偏差。杨利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开创者,2003年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零突破,其历史意义不可替代;而陈冬的纪录则是“在轨累计飞行时间最长”,二者维度不同、各有其重要价值,都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陈冬作为我国第二批次航天员,现任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陆军大校,曾荣获“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等荣誉称号,先后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神舟二十号三次载人飞行任务,丰富的飞行经验与过硬的专业素养,让他成为我国在轨累计时长最长的航天员。此前,我国航天员蔡旭哲的在轨累计时长为365天,叶光富为375天,若二人后续再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有望刷新这一纪录,成为我国第二位、第三位在轨累计时长突破400天的航天员。而陈冬在神二十返回前,还将继续刷新自己的在轨时长纪录,每一天都在为中国航天的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即便已进入任务尾声,神二十乘组的科研工作依然没有松懈。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乘组先后完成了信任与协同机制测试、精细动作控制实验、应急决策能力评估等多项关键实验,开展了运动骨骼肌受力相关研究,成功采集了飞行中不同负荷状态下跑步、抗阻运动的足底压力、关节运动学数据和图像,获取了不同运动状态参数与足底压力的映射关系等重要科研数据,为我国太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神二十一发射细节待公布,航天事业年轻化趋势明显
目前,神二十一船箭组合体已在发射场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发射时间临近。对于公众关心的精确发射时间,建议关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轨道数据及相关禁航公告,或等待任务新闻发布会的官方通报。
需要注意的是,航天发射任务的时间可能会受地面环境等因素影响进行调整。例如,此前神舟十九号乘组返回时,就因地面环境条件变化调整了返回窗口期,一切调整都是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以官方发布的精确时间为准是最稳妥的选择,让我们共同期待神二十一载人飞船的圆满成功。
此外,神二十一航天员乘组的具体名单虽尚未公布,但可以确定的是,3名航天员已完成各项前期演练,随时准备执行任务。无论最终是哪三位航天英雄出征,他们都将肩负起国家与人民的期望,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第二批次、第三批次航天员成为任务执行的主力,第四批次航天员的正式入列,我国航天事业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对于第一批次航天员是否还有机会再次执行飞行任务、进入中国空间站,目前尚无官方消息。刘旺、张晓光、杨利伟等第一批次航天员虽尚未进驻过中国空间站,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航天事业一线,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默默奉献。在退休前,他们依然期待着再次飞天的机会,未来是否会有相关任务安排,需由我国航天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决定。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