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下旬,沅澧大地已略带寒意。早晨七点,天已透亮,在鼎城区镇德桥镇,73岁的退休教师刘茂云紧了紧外套,稳稳地骑上那辆熟悉的电动三轮车。车厢里,邻村的留守兄妹小宇和小娟裹着厚衣服,正借着晨光翻阅从“刘爷爷书屋”借来的故事书。车轮碾过布满霜迹的乡间小道,五公里的路
十月下旬,沅澧大地已略带寒意。早晨七点,天已透亮,在鼎城区镇德桥镇,73岁的退休教师刘茂云紧了紧外套,稳稳地骑上那辆熟悉的电动三轮车。车厢里,邻村的留守兄妹小宇和小娟裹着厚衣服,正借着晨光翻阅从“刘爷爷书屋”借来的故事书。车轮碾过布满霜迹的乡间小道,五公里的路程,老人在前,“雏鸟”在后。这趟刘茂云已风雨无阻坚持了十几个春秋的“上学路”,在重阳节前夕的这个早晨,显得格外温暖。
在常德,像刘茂云这样的“育苗人”远非孤例。两万余名从各条战线退下来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育苗人”的姿态,将毕生经验化作滋养新苗的沃土。他们皓首丹心,将晚年的炽热能量,毫无保留地注入关心下一代这项面向未来的事业中,让“常德关爱”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
从“个体善举”到“城市善治”
体系创新的常德模式
常德关爱下一代的画卷,笔触早已从点状勾勒变为整体铺陈。这背后,是市委老干部局、市关工委的精耕细作,将系统化、制度化的“城市善治”理念转化为现实,最终织就了这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关爱网络。
“关心下一代工作非一人一力可成,必须让组织在基层生根发芽,凝聚起磅礴合力。”汉寿县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荣辉道出了常德模式的关键。关心下一代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市2700多个关工委组织,如同灵敏的神经元,将关爱的信号精准传递到各个角落。
这一体系充满活力。近年来,市关工委持续深化“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开展法治教育1800多场,覆盖青少年98万余人;于2024年重点推动“春风化雨”特别关爱行动,打造“德风润苗”关爱品牌,通过“四帮一”等机制,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送去温暖与希望。此外,石门县关工委组织“百童千诗颂中华”活动,以文化浸润厚植家国情怀;临澧县关工委每年培养千余名技术青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常德成功地将“银发资源”转化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本”。
从“一花独放”到“百花齐放”
品牌矩阵的常德样本
如果说健全的体系是骨骼,那么一个个鲜活的品牌项目就是常德关爱工作的血肉。常德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了极具辨识度的关爱品牌矩阵,形成了“一县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在安乡县,78岁的退休干部毛康模二十三年如一日,深耕“家长学校”品牌。他推动建立的家长学校体系,让科学的家教理念如春风化雨,滋润千家万户。他主持的“毛康模家庭教育工作室”,已成为市级银发人才工作站,实现了从“活动”到“平台”的能级跃升。
临澧县志愿者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谭德才带领团队将“逆风飞翔·事实孤儿同行计划”打造成了知名的公益品牌。其工作获得省教育厅高度肯定,相关模式不仅在全省暑假安全工作会议上被推介,还两度被省级媒体重点报道。他创新引入“少年公益小记者”进行朋辈陪伴,并建立“少年成长营”,为同类帮扶提供了“常德方案”。
在西洞庭管理区,省劳模李清山探索出独特的家庭教育“三字经”品牌。他以“孝、富、慈”为核心,将孝道文化、科技兴农与精心育孙紧密结合。他开创家庭“公款”制度,全力支持孙辈发展特长、求学深造,塑造了“农村难得的好家庭”样板。
此外,武陵区退休干部朱定万的“育苗基地”以文化人,鼎城区刘茂云的“农家书屋”以书筑梦,澧县退休教师郑传岩的“村头课堂”接地气……这些典型如同常德关爱图谱上闪亮的坐标,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常德关爱样本”。
从“传统关爱”到“智慧赋能”
与时俱进的常德探索
常德的“五老”们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他们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让关爱工作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云端”架起连心桥,数字平台拓展关爱新维度。市关工委联合市教育局、市妇联创新开展家庭教育直播课,一堂课便能吸引37万名家长在线参与。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云端课堂”,让科学的育儿理念瞬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关爱服务的精准投送与高效覆盖,展现了常德在“数字关爱”上的前瞻性探索。
“项目”赋能实践育人,智慧设计开辟成长新路径。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关工委创新设计“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生态实践项目,以系统化的流程管理和情景化的实践引导,将环保行动打造为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智慧课堂,让社会实践实现育人目标。
“网格”赋能基层治理,智慧管理提升守护新效能。武陵区关工委将城区500多名“五老”精准编入社区网格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需求与服务的快速匹配。这种“五老进网格”的智慧模式,使关爱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从“零星分散”到“系统集成”的跃升,为青少年营造了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从“夕阳年华”到“朝阳事业”
精神海拔的常德高度
支撑这一切的,是常德“五老”群体令人动容的奉献精神,这构成了“常德关爱”品牌最深厚的精神底蕴。
曾担任市领导的曹儒国同志,退休后毅然挑起关工委重担。即便身患重疾,经历多次大手术,他依然挂着引流袋深入基层。他在病榻上写下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心宽无处不桃源”,是常德“五老”群体坚韧不拔、初心如磐的真实写照。
在沅水之畔,像曹儒国一样默默坚守的“五老”数不胜数。安乡县年过八旬的退休干部骆柏荣,不仅个人捐资数十万元,还多方奔走,联动爱心企业家长期结对帮扶困境学子;津市市三洲驿街道的“红管家”李昌森,组织辖区“五老”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十余年如一日在校园周边巡逻值守。
桃源县退休干部吴明春将小叔的抗美援朝事迹整理成《吴应华事迹汇编》作为“家本教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石门县退休干部贺全支推动全县关工委工作纳入教育局年度考核,创新活动机制,助力石门县在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成果领跑全省;澧县郑传岩首创“家长学校1+3模式”登上国家级期刊,其扎根田野、潜心钻研的劲头,正是常德“五老”群体将丰富阅历化为育人智慧的缩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年9月,在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表彰大会上,常德市1个集体、4名个人荣获全国先进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常德“五老”多年来默默耕耘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常德关爱”模式示范价值的充分肯定。他们用银发守护朝阳,用奉献温暖社会,不仅打造了一项项务实有效的工作品牌,更探索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城市治理方案。这,正是常德在重阳节献给时代最深厚的礼赞。
来源 : 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来源:常德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