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佳作,荣摘“金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2:33 1

摘要: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重启作品奖评选,经初评、复评、终评三轮严苛遴选,最终诞生五部管弦乐优秀作品——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张千一)、大型主题交响曲《灯塔》(王丹红)、《天马——为二胡与交响乐队》(周湘林)、《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沈叶)、《第六二胡狂想曲》(

文 | 纪晨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重启作品奖评选,经初评、复评、终评三轮严苛遴选,最终诞生五部管弦乐优秀作品——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张千一)、大型主题交响曲《灯塔》(王丹红)、《天马——为二胡与交响乐队》(周湘林)、《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沈叶)、《第六二胡狂想曲》(王建民);五部民族管弦乐优秀作品——《风雅颂之交响》(赵季平)、民族管弦乐《光明》(刘长远)、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王丹红)、民族交响诗套曲《大运河》(郑阳)、《岭南三章》(邹航)。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中国当代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巅峰水准,更彰显作曲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与创新追求。

管弦佳作,时代强音

10月20日,“繁花竞放——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作品(管弦乐)音乐会”在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在指挥家俞峰的执棒下,成都交响乐团带来本届金钟奖五部管弦乐获奖作品。

音乐会以沈叶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拉开帷幕。该作品共两个乐章,打破了传统协奏曲的结构,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刻画了人类面临挑战、困境时的心理变化与精神力量。

音乐会上,小提琴家王之炅的演奏,展现了现代音乐的复杂性与冲击力。在沈叶看来,金钟奖恢复设立作品奖“不仅是对当下创作的肯定,更像是为未来打开了一扇窗——让后人能通过这些作品,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经历与观点”。

周湘林创作的《天马——为二胡与交响乐队》以产于西域的“天马”为核心意象,巧妙融入汉武帝《西极天马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天马塑造成“力与美”的象征——既隐喻着奔驰向上的生命自信,更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奔腾向前的美好愿景。

作品以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为根基,同时运用了丰富的现代技法。作品首演者、二胡演奏家陆轶文以灵动的表演精准传递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二胡与交响乐队勾勒出“辽阔疆域任驰骋”的壮美画面。该作品自首演至今10年来已上演20余场,成为兼具艺术价值与传播力的经典之作。

张千一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作的委约作品。

全曲七个乐章。此次音乐会上演的第一乐章“光荣与梦想”、第三乐章“雪域抒怀”和第四乐章“春到边寨”,分别通过铜管与弦乐的对话、日喀则民歌元素的融入,以及苗族、佤族原生态音乐的运用,让“家国主题”既具有磅礴气势,又饱含细腻情感。作品在以交响乐队为演奏主体的同时,巧妙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经典歌曲旋律,主题鲜明、气势磅礴、浪漫温馨、色彩斑斓。

王建民创作的《第六二胡狂想曲》作为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委约作品,以西藏民间音乐为核心素材,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象和人文风情。

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系列,已成为业界公认的“二胡演奏者综合能力试金石”。音乐会上,二胡演奏家章海玥以娴熟技巧精准把握乐曲的节奏与情感变化,完美呈现狂想曲独特魅力。

音乐会最后,上演了王丹红创作的大型主题交响曲《灯塔》中的“丰碑”“征途”“光明”三个乐章。这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从百年沧桑巨变的历史长卷中汲取灵感,将深邃的理性思辨与炽热的民族情感,熔铸成极具戏剧张力的交响语言。

作为由6支国内交响乐团联合委约创作的作品,《灯塔》自2021年在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首演后,已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在全国10余座城市轮番上演,成为近年来主题性交响乐创作中演出频率最高、传播范围最广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本届金钟奖管弦乐获奖作品音乐会,不仅展现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在新时期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成果,更彰显出中国音乐人在文化自信根基之上的创新精神。作为中国音乐界最高奖项,金钟奖恢复设立作品奖,具有深远的引领意义——它激励国内作曲家、青年学子以中国审美为根基进行创作,推动构建植根于本土文化的音乐话语体系。通过金钟奖这一权威平台的集中展示,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音乐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也将为未来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蓬勃活力,推动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加坚定的声音。

国风雅韵,时代风华

10月21日晚,“繁花竞放——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作品(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在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指挥家彭家鹏执棒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与成都市音乐家协会合唱团合作演绎五部金钟奖获奖佳作。

音乐会以刘长远的民族管弦乐《光明》第五乐章拉开帷幕。该乐章充分展现民族乐器的独特声音特点与富有民族韵味的中国旋律,既具文学性与诗意,又饱含激励年轻一代传承民族精神、奋进时代力量的深刻内涵。

在刘长远看来,民族管弦乐是东方艺术瑰宝。西方交响乐可被视为一座“已经建成的博物馆”,而民族管弦乐则是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博物馆”,需要大量优秀的“展品”(作品)来充实。中国音乐家有责任为此贡献力量,展示中国智慧。

随后,王丹红创作的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第三乐章“五彩的窑洞”、第四乐章陕北说书与乐队“刮大风”以及尾声“永远的山丹丹”精彩亮相。作品融合了陕北大唢呐、信天游、说书等陕北传统音乐形式,歌颂了陕北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延安精神。

王丹红介绍,这部作品植根于对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敬畏。她并非简单地将民间旋律进行配器,而是致力于将其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与精神力量。此次王丹红有两部作品分别入选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作品奖,她将这份荣誉视为过去20年潜心耕耘、艰辛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与肯定。在她看来,交响乐与民族管弦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创作它们既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撑,也离不开对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运用其独特的音乐语汇,完成与不同文化精神的深度对话。

郑阳创作的民族交响诗套曲《大运河》第四乐章“舟楫通南北”与第二乐章“漕运沧桑”先后奏响。作品生动勾勒出大运河与家国命运、商贸民生紧密相连的壮阔画卷。

郑阳坦言,当前国内面向作曲领域的权威奖项较为稀缺,金钟奖恢复作品奖评选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也为所有创作者带来了鼓舞。他将这份荣誉视为对自身创作的重要激励,更是对其艺术风格与理念的认可。郑阳说,近年来,自己的创作重心已逐步由西洋管弦乐转向民族管弦乐。此次获奖坚定了他后续的创作方向。

音乐会还上演了邹航的《岭南三章》第二乐章“向海”与第三乐章“逐浪”。作品以广府音乐、潮州音乐与广东汉乐三大岭南乐种为素材,生动展现广东的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令观众在旋律中感受岭南的生机与风情。

在邹航看来,金钟奖作品奖恢复评选后吸引了众多作曲家参与。由于积累了大量优秀作品,加上近年管弦乐创作蓬勃发展,本届竞争尤为激烈。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邹航认为金钟奖的恢复为作曲学子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与借鉴标准。获奖作品均体现出兼顾艺术高度与公众可听性的特点,既便于观众理解,又具备艺术价值。

最后,赵季平创作的《风雅颂之交响》大轴登场。当天演绎了该作第三乐章“玄鸟”、第四乐章乐队与女高音“幽兰操”及第五乐章乐队与合唱“国风”。

这部作品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创作灵感源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玄鸟”以神秘灵动的旋律,勾勒出上古神话的浪漫意境;“幽兰操”中,女高音张宁佳的清亮嗓音与乐队交织,传递出“兰之猗猗,扬扬其香”的君子品格;“国风”则以气势磅礴的合唱与乐队,再现《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民生情怀,将中华文明的诗意传统与当代中国的精神气象完美结合,为整场音乐会画上一个恢弘而厚重的句号。

本场音乐会是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获奖作品都经历了市场的反复检验,上演率高,与观众保持了紧密联系。金钟奖作品奖的恢复,极大地鼓舞了创作界,并为音乐教育指明了兼顾艺术与可听性的方向。未来,随着更多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涌现、更多年轻作曲家的成长,以及金钟奖等平台的持续助力,中国民族音乐必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东方旋律跨越山海,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声音。

来源:音乐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