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港股行情软件,腾讯控股(0700.HK)股价停在651港元/股的位置,总市值约6.28万亿港元。这时候不少投资者犯了难:从2022年的300多港元涨到现在,腾讯已经翻倍,如今入手还划算吗?651港元的价格到底贵不贵?
打开港股行情软件,腾讯控股(0700.HK)股价停在651港元/股的位置,总市值约6.28万亿港元。这时候不少投资者犯了难:从2022年的300多港元涨到现在,腾讯已经翻倍,如今入手还划算吗?651港元的价格到底贵不贵?
其实判断一只股票贵不贵,不能只看股价数字,核心要算清两笔账:一是公司手里的“家底”值多少钱,二是未来能赚多少钱。今天咱们就扒透腾讯的基本面——9500亿投资资产是“隐藏宝藏”,游戏+云服务双引擎正加速发力,再结合估值模型一步步算,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先拆“家底”:9500亿投资资产,相当于“买股送礼包”?
很多人看腾讯,只盯着微信、游戏这些主营业务,却忽略了它手里握的“投资天团”——这部分资产堪称“隐形金库”,也是判断651港元股价贵不贵的关键底气。
根据腾讯2025年中报(截至6月30日),公司投资性资产合计约9530亿港元,主要分三类,每类都有实打实的价值:
1. 上市联营/合营公司:核心资产压舱
这部分是腾讯投资的“压舱石”,最知名的就是持有拼多多16.5%股权、美团17.2%股权、京东8.1%股权,还有快手、B站、同程旅行等一批互联网公司股份。按照最新市值计算,仅拼多多+美团+京东这三家,腾讯持股市值就超过4800亿港元,占投资资产的半壁江山。这些公司大多盈利稳定,每年还能给腾讯带来可观的分红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达218亿港元)。
2. 未上市企业:未来的“提款机”
腾讯通过腾讯投资(Tencent Investment)布局了近千家未上市企业,覆盖AI、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赛道。比如国内AI芯片龙头寒武纪、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合成生物企业凯赛生物等,都有腾讯的身影。这部分资产按成本法计价,账面值约2300亿港元,但实际价值可能远超于此——参考一级市场估值,若未来这些企业上市或退出,保守估算增值空间至少有50%。
3. 金融资产:灵活的“现金储备”
除了股权,腾讯还持有大量理财产品、债券等金融资产,约2430亿港元。这部分资产流动性强,相当于公司的“备用现金”,既能应对业务波动,也能在有好的投资机会时快速出手。
更关键的是,腾讯的投资不是“瞎买”,而是围绕主业做生态协同。比如投资拼多多、京东,能和微信电商流量互补;投资寒武纪、科大讯飞,能为腾讯云AI业务提供技术支撑;投资车企蔚来、小鹏,又能打通车联网和微信生态。这种“投资+业务”的联动,让9500亿资产不仅能赚钱,还能反哺主营业务增长。
简单算一笔账:腾讯总市值6.28万亿港元,扣除9530亿投资资产,剩下的5.33万亿港元对应的是微信、游戏、云服务等核心业务的估值。要是把投资资产看作“免费送的礼包”,核心业务的估值压力其实比表面看起来小很多。
再看“赚钱能力”:双引擎发力,增长后劲足不足?
判断股价贵不贵,光有“家底”不够,还得看公司持续赚钱的能力。2025年以来,腾讯的“游戏+云服务”双引擎全面提速,成了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也是支撑651港元股价的核心逻辑。
1. 游戏业务:从“存量维稳”到“增量爆发”
很多人觉得腾讯游戏是“现金牛”但增长乏力,其实2024年以来已经悄悄换了新面貌。2025年上半年,游戏业务营收达986亿港元,同比增长18%,创近三年新高,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向:
国内市场:新品周期+IP复用
腾讯手里的王牌IP持续发力:《王者荣耀》通过“世界冠军杯”赛事和皮肤联动,月活用户稳定在1.2亿以上;《和平精英》推出“海岛2.0”地图和车载玩法,付费率提升了12%。更关键的是新品爆发,2024年底上线的《无畏契约》(VALORANT)国服,首月流水破10亿港元,2025年上半年贡献营收超150亿;还有《原神》的“腾讯版”代理运营,借助微信生态导流,上线3个月下载量破2000万。
海外市场:收购+自研双轮驱动
腾讯通过收购海外工作室补全品类:2024年收购的法国育碧(持股30%),带来《刺客信条》新作的全球发行收益;收购的英国雪崩工作室,推出的开放世界游戏《星空边缘》,在欧美市场首月销量破500万份。自研方面,《PUBG Mobile》在东南亚、拉美市场的月流水仍保持8亿港元以上,新推出的全球化手游《胜利女神:妮姬》海外营收占比达70%。
更值得期待的是“游戏+AI”的融合:腾讯用AI技术优化游戏开发,比如用AI生成场景、角色建模,把游戏研发周期缩短了30%;还在《王者荣耀》里加入AI辅助瞄准、智能战术推荐功能,降低新玩家门槛,带动付费转化。机构预测,2025年腾讯游戏营收有望突破2100亿港元,增速保持15%以上。
2. 云服务:从“追赶到逆袭”,AI成破局关键
腾讯云曾长期落后于阿里云,但2024年以来实现了“弯道超车”——2025年上半年,腾讯云营收达768亿港元,同比增长32%,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18%,市场份额从18%提升至23%,仅次于阿里云(28%)。增长的核心密码是“AI+行业解决方案”:
AI算力服务:抓住大模型风口
腾讯云推出的“混元大模型”算力集群,为字节跳动、百度等企业提供训练和推理服务,2025年上半年算力收入达192亿港元,占云服务营收的25%。依托腾讯自建的“太极”智算中心(算力达12EFLOPS),腾讯云能提供从算力租赁到模型微调的全流程服务,价格比AWS、Azure低15%-20%,性价比优势明显。
行业深度绑定:从“卖服务器”到“做伙伴”
腾讯云不再只提供基础云服务,而是深入行业做定制化方案:在金融领域,为工商银行搭建分布式核心系统,处理每秒交易量提升5倍;在工业领域,和三一重工合作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工厂降本18%;在政务领域,中标深圳“城市大脑”三期项目,负责数据中台和AI安防系统建设。这些深度合作的客户续约率达85%以上,收入稳定性远超传统云服务。
除了双引擎,腾讯的“基本盘”也很稳:社交业务(微信+QQ)月活用户合计达14.8亿,仍是国内最大的流量池,广告业务借助AI精准投放,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892亿港元,同比增长12%;金融科技业务(微信支付、理财通)营收达1124亿港元,同比增长14%,在下沉市场的支付渗透率持续提升。
估值算账:651港元,到底贵不贵?
拆完“家底”和“赚钱能力”,咱们用三种主流估值方法,一步步算清651港元的腾讯值不值。
方法一:PB估值法(看“家底”值多少钱)
PB(市净率)= 总市值 / 净资产。腾讯2025年中报显示,归属于股东的净资产约1.86万亿港元(其中核心业务净资产约9070亿,投资资产9530亿),总市值6.28万亿港元,对应PB约3.37倍。
横向对比同行:阿里巴巴PB约2.8倍,Meta(脸书)PB约3.1倍,微软PB约4.2倍。腾讯的PB比阿里、Meta高,但低于微软——考虑到腾讯投资资产的增值潜力(比如未上市企业的隐形价值),3.37倍的PB并不算贵,属于合理区间。
方法二:PE估值法(看未来赚钱能力)
PE(市盈率)= 总市值 / 净利润。机构预测,腾讯2025年全年净利润(归母)约2280亿港元(上半年已实现1034亿,下半年双引擎继续发力,预计增长15%),对应6.28万亿市值,PE约27.5倍。
再看增长匹配度:腾讯未来3年净利润增速预计保持15%-20%(游戏15%+云服务30%+广告12%+金融科技14%),用“PEG估值法”(PE/增速)计算,PEG约1.37倍(27.5/20)。通常PEG在1-1.5倍属于合理估值,高于1.5倍才算贵——腾讯的PEG刚好卡在合理区间中间,没有泡沫。
方法三:分部估值法(精准算清每块业务值多少钱)
把腾讯拆成“核心业务+投资资产”两部分,分别估值再相加:
1. 核心业务(游戏+云服务+广告+金融科技):
2025年核心业务净利润预计约1850亿港元(扣除投资收益后),参考互联网行业核心业务平均PE(28倍),核心业务估值=1850×28=5.18万亿港元。
2. 投资资产:
上市资产按当前市值算4800亿,未上市资产按账面值2300亿×1.5(保守增值)=3450亿,金融资产2430亿,合计投资资产估值=4800+3450+2430=1.068万亿港元。
3. 总合理估值=5.18万亿+1.068万亿=6.248万亿港元,对应股价=6.248万亿/96.4亿股(总股本)≈648港元/股。
这个结果和当前651港元的股价几乎持平,意味着从估值角度看,腾讯现在的价格“不算贵,也不算便宜”,刚好反映了公司的真实价值——没有被高估,也没有被低估。
风险提示:这几个“雷”要注意
虽然估值合理,但投资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腾讯未来仍有几个风险点需要警惕:
1. 监管政策风险:游戏和金融是重点
游戏行业可能面临新的版号调控(2025年上半年版号发放量同比减少10%),若新品版号延迟,会影响游戏业务增长;金融科技方面,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费率监管趋严(2024年微信支付商户费率平均下调0.05%),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2. 海外扩张风险:文化差异+竞争加剧
游戏海外市场面临索尼、微软的围剿,比如《星空边缘》在欧美市场的销量不及预期(原预测800万份,实际500万份);云服务在东南亚市场和AWS、阿里云的价格战升级,可能导致毛利率下降(当前腾讯云毛利率约22%,若降价5%,毛利率会降至17%)。
3. 投资资产波动风险:股市下跌影响业绩
腾讯投资的拼多多、美团等公司股价若大幅下跌,会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直接拖累净利润(2022年股市下跌时,腾讯投资亏损达1150亿港元)。2025年全球股市若进入调整期,会直接影响腾讯的利润表现。
4. 技术迭代风险:AI投入“烧钱”压力
腾讯为了维持AI算力优势,2025年计划投入800亿港元建设智算中心,这会增加资本开支(2024年资本开支已达650亿港元,同比增长28%)。若AI业务短期内无法兑现盈利,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和分红能力(2024年腾讯分红率约30%,若现金流紧张可能下调)。
结论:651港元的腾讯,该买还是该等?
综合前面的分析,答案其实很明确:
从估值角度看,651港元的腾讯“合理但不便宜”,刚好匹配它的资产价值和增长潜力,没有泡沫,但也没有安全边际。
对不同投资者,给出不同建议:
1. 长期投资者(持有3年以上):可以逢低布局
如果你看好AI、游戏、云服务的长期赛道,腾讯的双引擎增长+9500亿投资资产的“安全垫”,足以支撑未来3年的业绩增长。可以在股价回调至600港元以下时分批买入,长期持有分享行业增长红利。
2. 短期投资者(持有1年以内):建议观望或波段操作
短期内腾讯股价可能受股市情绪、监管政策影响波动(比如651港元附近有压力位),若没有新的催化剂(比如游戏新品大爆、云服务拿下重大订单),很难快速上涨。可以等股价突破680港元(前期高点)后再跟进,或在600-650港元之间做波段。
3. 保守投资者:关注分红和回购
腾讯2024年分红148亿港元,分红率30%,若2025年净利润达2280亿,分红预计达684亿港元,股息率约1.1%(按651港元股价算)。虽然股息率不高,但公司每年还有500亿港元的回购计划(2024年已回购480亿),能稳定股价,适合保守型投资者配置。
最后要记住:腾讯不是以前那个只靠微信和游戏躺着赚钱的公司,现在的它是“投资+科技”双轮驱动的巨头——9500亿投资资产是“压舱石”,游戏+云服务是“增长引擎”,AI是“未来增量”。判断它贵不贵,永远要结合这三部分的价值,而不是只看股价数字。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纠结于“精准抄底”,更重要的是看清公司的核心逻辑:只要双引擎增长不停、投资资产不缩水,腾讯的长期价值就不会变。651港元的价格,只是它漫长成长路上的一个驿站而已。
来源:诗意的梦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