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需要靠玩游戏“续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0:37 1

摘要:厨房的抽油烟机还在低低嗡鸣,不锈钢烟罩上凝着一层薄薄的油雾,我握着锅铲的手悬在半空,刚被儿子逗乐的嘴角慢慢沉了下来。方才他推开门时雀跃的模样还在眼前——书包往玄关的柜子上一扔,就凑到我身后,小拳头轻轻落在我发僵的背上,力道不重,却带着刻意的讨好:“老妈,作业差

厨房的抽油烟机还在低低嗡鸣,不锈钢烟罩上凝着一层薄薄的油雾,我握着锅铲的手悬在半空,刚被儿子逗乐的嘴角慢慢沉了下来。方才他推开门时雀跃的模样还在眼前——书包往玄关的柜子上一扔,就凑到我身后,小拳头轻轻落在我发僵的背上,力道不重,却带着刻意的讨好:“老妈,作业差不多写完啦,能不能让我先玩两把‘续命’?”

我盯着锅里翻滚的番茄鸡蛋,嘴上“嗯”了一声算作敷衍,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他偷偷攥紧的衣角,那是他期待又紧张的小习惯。我看了眼表,故意拖长语调说“那就玩两把”,他眼睛瞬间亮成了星星,喊着“老妈最棒”往后退,手忙脚乱地带上门。可此刻,锅里的鸡蛋渐渐凝固,就像我心里渐渐沉淀下来的低落和苦涩——他已经初三了,书桌上的日历被红笔圈出了中考倒计时,一天天减少的数字像细小的针,总在不经意时扎你一下。

望子成龙的念头像是与生俱来的惯性,每次路过他房间,看到他趴在书桌前刷题,总会忍不住想:要是再多背几个单词、再刷一套卷子,会不会离重点高中更近一点?可转念想起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就揉着眼睛起床,晚上十点还在对着错题本皱眉,又忍不住软下来。在学校里,他要听八节课、做两套练习、应付随堂测验,紧绷了一天的神经,难道连半小时的放松都不能有吗?总不能把孩子的弦绷得太满,断了就再也接不回来了。

《小欢喜》剧照

恍惚间,记忆飘回了我自己的初中时光。那时候我住校,初三一整年,我们像是上了发条的钟,每天早上五点半被宿管阿姨的哨声叫醒,晚上十点半宿舍熄灯后,还会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做题。周六全天的补课从早上八点排到下午五点,只有周六傍晚能背着装满脏衣服的书包往家赶,周日晚上又得揣着妈妈准备的干粮匆匆返校……

那时候的日子,辛苦却不压抑。晚自习后,我们会偷偷在宿舍分享一包辣条,你一口我一口,笑声能盖过窗外的风声;考试失利了,同桌会递来一张画着笑脸的纸条,写着“下次再战”;就连冬天洗冷水澡,都要互相打气,比谁先冲进浴室。那种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的热闹,那种不用言说的陪伴,到现在想起来,都像冬日里的暖阳,暖得人心头发烫。可如今的孩子,好像连这样的“热闹”都没有了,他们的压力,藏在厚厚的习题集里,藏在父母期待的眼神里,更藏在“只能优秀”的执念里。

《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

去年九月,隔壁中学“1+3”考试放榜时,我路过校门口,看到家长们围着光荣榜,脸上满是羡慕的神色——能通过这场考试的孩子,相当于提前拿到了高中的“入场券”,不用再经历中考的厮杀,本该是旁人眼中的幸运儿。可没过两周,就传来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消息:一个刚入学的男孩,从教学楼的四楼一跃而下,当场没了呼吸。后来听同班的同学说,那个男孩的成绩永远是年级前几名,父母对他的期待很高,这次能考上“1+3”,全家都觉得是光宗耀祖的事。可没人知道,他在学校里承受着怎样的压力——据说入学后的第一次摸底考,他没能进年级前十,老师找他谈了话,父母也在电话里批评了他,觉得他“不够努力”。或许是这一次的“不优秀”,压垮了他心里最后一根弦。出事后,他的妈妈抱着他的书包坐在校门口哭得几乎说不出话,一遍遍喊着“妈妈不逼你了,你回来好不好”,可回应她的,只有来往路人的叹息和秋日里刺骨的风。那份所谓的“幸运”,最终变成了一把刺向家人的刀,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切肤之痛,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心里发紧。

《年少日记》剧照

儿子班里也有个这样的“学霸”,那个男孩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和第二名的差距总能拉开二三十分,儿子回家时,也会偶尔提起他,说是每天都要学到凌晨一点,课间都在做题,连厕所都很少去。后来有一次月考,那个男孩的数学考了89分,虽然仍是班里的第一名,可比起他平时几乎满分的成绩,算是“发挥失常”。成绩下来的那天下午,课间休息时,有同学看到他在走廊的角落里,用自己的头一下下撞墙,额头都红了,嘴里还念叨着“怎么会错这么多”“我真没用”。旁边的同学想拉他,他却推开人家,说“别管我,我该受罚”。儿子说这些的时候,声音里带着害怕:“妈妈,他是不是疯了?不就是一次考试吗?”

我当时没说话,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慌。这样的“优秀”,没有让人佩服,反而让人不寒而栗。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把自己逼到了这样的地步——他把“成绩”当成了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把“不优秀”当成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甚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惩罚”自己。这样的孩子,就算将来考上了名校、进了名企,又能真正快乐吗?

《你好,旧时光》剧照

去年年底,我回老家参加同学聚会,饭桌上二十多个老同学坐在一起,聊着各自的生活,有人过得风生水起,有人却不尽如人意。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女生,当年中专毕业后就进了一家小工厂当会计,没有名校光环,也没有稳定的“铁饭碗”,可现在的她开了一家自己的财税公司,手下有十多个员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坐在对面的男生当年是我们班的“学霸”,高考时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进了互联网大厂,拿着高薪,是我们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可去年,他被公司裁员了,快四十岁的人,找工作找了半年都没找到合适的——大厂嫌他年纪大,小公司又觉得他“架子大”,高不成低不就。饭桌上,他喝了很多酒,红着眼眶说:“我这辈子都在跟别人比,比成绩、比学校、比工资,可到最后才发现,我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当年为了考第一,我放弃了喜欢的篮球;为了进大厂,我每天加班到凌晨,连孩子的家长会都没去过。现在想想,我到底图什么呢?”

那天的聚会,我没怎么说话,却想了很多。原来,我们当年死死认定的“成绩决定一切”“名校大厂才是好出路”,根本经不起现实的推敲。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不够优秀”的人,凭着自己的努力和韧性,照样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而那些一路“优秀”过来的人,也可能在人生的某个路口,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

《凡人歌》剧照

门再次被轻轻推开,儿子探进一个脑袋,手里拿着一本练习册,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老妈,我‘续命’结束啦,现在去写剩下的数学作业了,不会的题等你忙完教我好不好?”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脸上,能看到他额头上细密的绒毛,眼神清澈又明亮,没有一丝压抑。我心里突然有一瞬间的顿悟——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儿子?不是为了我所谓的“面子”,逼他挤破头进重点高中、进大厂,走一条所有人都觉得“正确”却未必适合他的路;而是盼着他能永远对生活抱有热情,喜欢篮球就去打,喜欢骑行就随时出发,不用因为“耽误学习”而放弃自己的爱好;盼着他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考差了不沮丧,考好了不骄傲,知道“比上次进步一点”就是最好的成绩;更盼着他能有在挫折里找回快乐的能力,就算将来遇到困难,也能笑着说“没关系,下次再来”。

《小别离》剧照

我关掉抽油烟机,朝着儿子笑了笑:“好啊,等咱们吃过晚饭,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他开心地应了一声,转身跑回了房间,脚步声轻快得像只小鸟。看着他的背影,我心里忽然变得格外踏实。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不是谁跑得快,就能笑到最后;也不是只有一条赛道,才能抵达终点。上不了好高中、进不了好大学,从来都不是人生的终点。只要孩子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生活有热爱,对未来有期待,身边有聊得来的朋友,心里有坚持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能在压力和挫折里,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法,这样的人生,就绝不会过得太差。而我能做的,就是陪着他,看着他一步步走自己的路,不管这条路是宽是窄,是平坦还是崎岖,都告诉他:“没关系,妈妈永远在你身后。”

《少年新知》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创青少年杂志,我们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维启蒙。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实复杂的世界,让他们意识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自2020年6月创刊,《少年新知》已经推出54期杂志。我们的主题涉及时间、魔法、友谊、家庭、偶像、未知、运动、冬日、海洋、倾听与表达、网络生存、像侦探一样思考、历史、成长的烦恼、微观世界、写作实验室、清单、博物馆、爱情、野外、情绪、音乐、美食、建筑、物理、秋日、漫画、流行、故事、社团、身体、AI、南北朝、游戏、古生物、语文、苏东坡、厨房、旅行、神话、智能手机、野生动物、二次元、明朝、音乐剧、夜晚、化学、成长等。

许多愿意为青少年写作和绘画的成年人加入了这本杂志的创作。科学、游戏、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专栏的创作者不断地输送着前沿的研究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试图回应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困惑。

来源:三联中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