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吉隆坡经贸谈判落幕,从双方释放的信号来看,进程顺风顺水,成果相当积极,这场景乍一看仿佛特朗普又要上演“胜利戏码”,但往深了扒才发现,一道足以改写局势的“天雷”,正在他头顶悄然酝酿。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功夫鱼
中美吉隆坡经贸谈判落幕,从双方释放的信号来看,进程顺风顺水,成果相当积极,这场景乍一看仿佛特朗普又要上演“胜利戏码”,但往深了扒才发现,一道足以改写局势的“天雷”,正在他头顶悄然酝酿。
美国财长贝森特周日接受ABC采访时明确表示,关税战的威胁已经解除,双方成功规避了这一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决定推迟一年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以便重新评估当前形势,贝森特还特意强调,等与中国的协议正式公布,美国大豆种植者肯定会喜出望外,这份利好不仅覆盖本季,未来几年都能持续受益。
中方这边负责对接媒体的是贸易谈判代表李成刚,据他透露北京与华盛顿已就解决贸易争端达成初步共识。
没错这位李成刚正是前不久让贝森特“情绪失控”的关键人物,本月15日贝森特面对记者提问时,抛出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表述,他说李成刚在8月未经邀请,突然现身华盛顿,不仅对美方缺乏尊重,还难以相处,简直把自己当成了“战狼”。
这番话里愤怒中透着慌乱,慌乱里藏着意外,意外之余还掺着点委屈,复杂情绪拉满,CMBC主持人听完当场调侃,这话要是传出去,说不定会导致李成刚被解雇,贝森特像是找到了宣泄口,立刻应声附和。
谁能想到5天后李成刚真的被免去了常驻世贸组织代表职务,网上立刻有声音起哄,说还是美国实力强悍,贝森特一句话就“扳倒”了对手,但打脸来得飞快,贝森特很快就在吉隆坡与李成刚再度碰面。
所谓“被免职”其实只是正常人事调动,更有意思的是曾被贝森特指责“无理”的张戈,也出现在中方代表团中,这波操作被外界解读为中方释放的强势信号,不少人开始猜测,中美是不是要陷入零和博弈。
但这显然有点想多了,中美之间压根不存在零和博弈的选项,除非有人想让全人类陷入浩劫。贝森特和中方代表的这些小插曲,顶多算是“局部过招”,远远够不上零和博弈的级别。
中方已同意重新进口美国大豆,并暂缓稀土出口管制一年,有人觉得这是中方赢了,肯定换到了想要的东西,但这次谈判的成果,真没必要用简单的输赢来定义,说白了特朗普这次大概率又是在玩“买空卖空”,他拿出来的筹码,本身就是大概率要失去的东西。
悬在特朗普头顶的“天雷”正是《通胀削减法案》与美国最高法院对其全球贸易战判决的双重暴击,今年8月29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4的投票结果裁定,特朗普根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利法案》(IEEPA)实施的关税政策违宪,侵犯了国会权利。
虽说已有裁决,但法院还是给了总统几分体面,允许其暂时保留关税政策,直到最高法院做出最终判决,而这个最后期限,大概率就在今年年底,这道“天雷”的威力,看一组数据就懂了。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25年7月发布的官方评估显示,《通胀削减法案》预计在2025年至2034年这10年间,让美国财政赤字增加约3.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2025财年国防支出约8950亿美元,3.4万亿美元相当于近四年的军费总和。
为了填上这个窟窿,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操作就是向全球加征关税,所谓“贸易平衡”纯属借口,真要是实现了贸易平衡,美元霸权也就玩不转了,截至今年9月,特朗普政府通过全球关税讹诈,一共捞了1950亿美元。
按照美国官方数据要是关税政策能顺利推进,10年总收入大概能到2.8万亿美元,但只要最高法院裁定其违宪,这笔钱就会打水漂,更棘手的是美国2025年财政赤字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占GDP比重约5.9%,一旦判决违宪,已征收的关税不仅要全额退还,还得支付罚款和利息,总金额可能超过2.5万亿美元。
目前美国债务规模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要是这道“天雷”真的落下,债务规模只会像坐火箭一样飙升,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25年6月更新的展望报告显示,受《通胀削减法案》影响,未来10年美国债务与GDP之比将达到128%至134%。
虽说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本币计价的债务不一定是坏事,甚至可能有好处,但任何事情都有物理极限,现在黄金市场释放的强烈信号已经说明,等债务占比冲到130%,资本市场不可能毫无反应,投资者迟早会慌。
要知道这份报告还没考虑最高法院推翻特朗普政策的情况,要是真发生了,债务上升的速度和规模只会更吓人,从目前局势来看,这种可能性还不小,概率高达70%至80%。
10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收到了一封重量级法律介入函,这封信由美联储前主席耶伦牵头,联合近50位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顶尖经济学家共同提交,核心诉求只有一个敦促最高法院维持下级法院裁决,推翻特朗普基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利法案》征收的大部分全球关税。
美国媒体把这封信称为经济界跨党派共识的“重磅炸弹”。虽说信函不能直接左右判决,但绝对会成为法院考量的重要依据,一旦判决落地,美股、美债、美元以及挂钩短期美债的美元稳定币,大概率会迎来一场“腥风血雨”。
特朗普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的法律团队已经在琢磨对策,比如用301调查等其他法律条款继续征税,或者重新修订新法案,但这些操作都需要时间,在政策空窗期里,资本市场面对这么多不确定性,反应可想而知。
就算这些手段都能落地,特朗普的关税征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他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加征关税,所有新关税都得经过国会批准,美国债务规模的扩张速度,依旧会快得惊人。
想通了这一点就会明白这次中美谈判中,不管美方在关税问题上做出多大让步,都不足为奇,毕竟这些关税就算现在不取消,等最高法院判决下来,也大概率会烟消云散。
这并不意味着中方没拿到实质性好处,这次谈判最大的成果是成功逼着美方从持续施压,转向不情不愿地寻求共存,虽说特朗普之前多次在对华关税问题上“认怂”,但中美整体关系一直在恶化,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只增不减,封锁网络也越来越密,这种频繁的“局部博弈”不仅让人厌烦,更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
我们没必要指望靠几轮谈判,就能打消美国围堵中国的决心,核心目标是为自身发展争取更多机会窗口,对特朗普来说,此时与中方妥协也是稳赚不赔。
协议达成后美国大豆能重新出口,他能借此向国内支持者造势,要是现在拒不妥协,一边顶着中国的压力,一边又遭遇最高法院的违宪判决,美股大概率会暴跌,他的中期选举也就彻底没戏了。
中方谈判团队心里门儿清,美方想靠减轻部分关税就一笔勾销过往,要求中方放松管制,纯属异想天开,中方必然会要求取消包括芬太尼相关关税在内的所有惩罚性关税,除此之外某小岛的平稳回归等核心问题,也一定会被摆上谈判桌。
看待这次谈判成果,得保持清醒的乐观,美方的让步固然是因为自身压力迫不得已,但这也恰恰证明,中方坚持原则、依托巨大市场和发展韧性的战略完全正确,胜利与否,不在于关税数字的增减,而在于中方顶住了压力,逼着最强对手回到谈判桌前,并且开始习惯用共存而非压制的思维与中国打交道。
前路依旧漫长,挑战不会停止,但每一次成功的周旋,都在为中国争取宝贵的时间与空间,接下来最关键的还是继续练好内功,毕竟最终决定博弈走向的,永远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来源:文史纪念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