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他承包黄山厕所被笑傻,30年后年入千万,政策红利让他懵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1:01 2

摘要:下岗三个月,讨债的油漆早已泼满他家木门,妻子阿梅的哭骂和孩子的学费像两座山,压得他直不起腰。

1996年,下岗工人李三揣着借来的几千块,签下黄山上无人问津的厕所承包合同。

邻居骂他“疯了”,妻子摔碗怒吼:“宁可饿死也不掏粪!”

三十年后,那些曾被避之不及的厕所,竟成了年入千万的“金矿”。

1996年的夏天,空气里弥漫着国企改制后的迷茫。

李三蹲在墙根下,盯着棉纺厂大门上生锈的锁链,口袋里只剩几张毛票。

下岗三个月,讨债的油漆早已泼满他家木门,妻子阿梅的哭骂和孩子的学费像两座山,压得他直不起腰。

转机出现在镇上的茶馆。有人嗤笑:“黄山的厕所白送都没人要!”

原来,景区正为厕所外包发愁——这些旱厕蚊蝇肆虐,游客掩鼻而逃,保洁费更是亏钱买卖。

在哄笑声中,李三却猛然起身:“我干!”

“你疯了?那是人干的活儿吗!” 阿梅把咸菜盘子摔得粉碎。可李三红着眼眶:“粪坑再臭,也比穷死强!”

当年的黄山厕所有多棘手?李三回忆,第一次推开迎客松旁的厕所门,氨气味刺得眼睛睁不开,粪坑里蛆虫翻滚,游客边骂边逃。

他每天凌晨三点上山,掏粪、冲洗、疏通,衣服被汗水与污物浸透,下山时连狗都绕着他走。

但李三发现了旁人忽略的细节: 黄金周日均人流量超三万,如厕是刚需;

游客排队时无聊,他设了免费纸巾架,附赠特产广告——一家腊肉店付了5000元广告费;

2015年“厕所革命”启动,景区拨款改造设施,他竞标到智慧公厕项目,新增母婴室、充电宝租赁,单厕年利润翻十倍。

如今,他的公司承包了黄山核心区80%的公厕,还拿下了市中心环卫特许经营权。

最近一次招标中,单个旅游厕所项目预算达90万元,而三溪口厕所维修等工程也显示行业持续投入。

当年人人嫌弃的厕所,本质上是“流量入口”。

李三将清洁标准提到“地板可光脚走”,游客口碑传播下,他争取到景区小卖部、拍照点经营权,形成消费闭环。

黄山市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环卫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覆盖公厕升级。

李三团队率先引入新能源保洁车、智慧管理系统,吃透了“厕所革命”红利。据行业报告,2025年公厕运营市场空间将达358亿元。

他借鉴德国瓦尔公司模式,在厕所外墙设广告位,与旅行社合作导流;新建的歙县北岸镇公厕甚至融合仓库功能,多重收益摊薄成本。这种“以商养厕”的思路,正是市场化运营的精髓。

李三的故事,折射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 公厕运营已发展出PPP合营、企业认养等成熟模式,一座厕所能带动保洁、设备、广告等产业链;

歙县等地将公厕与旅游结合,像瞻淇村公厕项目投资34.9万元,既改善民生又激活乡村旅游;

若无市场化改革和旅游经济崛起,再努力的掏粪工也难以逆袭。

如今李三站在黄山巅峰,脚下是锃亮的智慧公厕。

他曾说:“人这一辈子,有时候不是机会没来,而是它裹着粪土的味道,你没敢伸手。”

当下一个“厕所”般的机会出现时,你是会捂住鼻子,还是毫不犹豫地抓住它?

来源:怪诞科普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