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
按: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用智慧与情谊共同打磨的“活化石”。
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香气、每一种用途,都记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故事。或许是古道上的以物易物,或许是邻里间的技艺相传,或许是节庆时的共品共尝。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烟火中悄然生长。
我们将循着北疆好物的脉络,剥开它们的“文化基因”,看一把弦乐器如何融入多样乐理的韵律,听一味特色吃食怎样成为多民族餐桌上的共享美味,寻一件手工艺品里藏着的多民族协作密码。我们想讲清楚,这些好物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想说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联结”,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纽带”。
让北疆好物开口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具体可感的物件里,变得清晰可触、温暖人心。
风从科尔沁草原掠过,吹入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轻抚着一枚静卧了七百余载的圆形铜牌。铜绿斑驳间,汉文、藏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波斯文、梵文六种文字流转生辉——这便是国家一级文物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俗称六体文夜巡牌。圆形,铜质,窄素缘;通高16.3厘米,牌面直径11.3厘米,缘厚0.6厘米,重725克。在现存元代牌符中,唯它凝聚六体文字于一器,每一道刻痕都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印记,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珍贵物证。
历史印记,见证多元一体的文明智慧。牌符制度作为古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在不同时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夜巡牌为例,其牌面上六种文字并列,生动反映了多语言并存与交流的社会风貌,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的实物见证。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东西方文化长期交流互鉴。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里共同生活,语言互通、习俗相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图景。六体文夜巡牌正是这种长期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这件文物的现代发现过程,同样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1985年春,当地村民色吉拉胡发现了这枚铜牌,并主动捐献给文物部门。“国宝属于全民”的朴素话语,道出了人民群众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共同心声。
六体文夜巡牌(科尔沁右翼中旗民委提供)
教育传承,让历史文物焕发时代生机。如今,六体文夜巡牌已成为重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载体。每年吸引数万名观众前来参观,长者们在这里追忆历史,父母带着孩子辨认文字,讲述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自2009年展出以来,该文物始终是博物馆的重要展品,通过实物展示让历史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走进社区的“文物故事会”,生动讲述文物的历史价值;与学校联动的“历史讲堂”,帮助青少年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传递历史知识。这些创新形式,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夜巡牌还通过巡展等方式,从呼和浩特到香港,从上海世博会到央视荧屏,向更多人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这些文化交流活动,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智慧得以更广泛传播。
“历史讲堂”讲述夜巡牌的故事(科尔沁右翼中旗民委提供)
创新发展,文物价值的当代延伸。六体文夜巡牌的文化价值,正在当代社会得到新的诠释。博物馆推出“云游”平台,让更多观众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云端感受这件文物的魅力;“小小考古家”、“国宝我来讲”等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增进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文物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当代教育内容。当地党校将夜巡牌的历史价值融入干部教育培训,从历史中汲取文化治理的智慧。博物馆还与周边地区开展馆际交流,让这件文物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在更广范围内传播。这些实践,正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理念的具体体现。
举办博物馆“Cosplay新春奇妙夜”(科尔沁右翼中旗民委提供)
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六体文夜巡牌向我们展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包容开放的品格。这枚穿越七百年岁月的青铜牌符,不仅记录了昨天的文明交融,也为今天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着历史启迪——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文明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