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堡,一颗镶嵌在闽西、赣南、粤北边区的文化瑰宝,客家之魂在此悠然绽放。自宋代《临汀志》的笔触轻抚,四堡之名便如星辰般在历史夜空中璀璨夺目。在这片被岁月温柔以待、历史深情凝视的古老土地上,客家文化如清泉般汩汩流淌。这里,曾是清代最大的刻书发行基地,百余座古书坊遗
书香里的四堡
作者:邹春松
四堡,一颗镶嵌在闽西、赣南、粤北边区的文化瑰宝,客家之魂在此悠然绽放。自宋代《临汀志》的笔触轻抚,四堡之名便如星辰般在历史夜空中璀璨夺目。在这片被岁月温柔以待、历史深情凝视的古老土地上,客家文化如清泉般汩汩流淌。这里,曾是清代最大的刻书发行基地,百余座古书坊遗址,宛如历史的守望者,以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方式,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祥和。
台湾学长汤老师与福州大学的李老师,梦绕四堡的书香。作为寓居厦门的客家游子,我有幸成为文化的使者,引领他们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邀约。昔日车马缓行,今朝高铁如箭,飞机翱翔。怀古之心炽热,我们选择动车轻驰,一同探寻古镇的书香传奇和文化印记。
图源:文旅龙岩/公众号
01
走进四堡,首先来到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这座古色古香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曾是书商世家邹氏的宗祠,肇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如今,它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刘有长、严雅英主编的《福建客家名祠名墓》之中。
陈列馆大门华贵典雅,为明代建筑风格中的斗拱结构,宛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四面翚翘,丹漆闪耀,显示出不凡的气势与韵味。
跨过高高的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的笔墨题词:“人民艺术大家夸,创新精神世代传。”这短短数语,不仅是对客家文化的赞美,更是对四堡雕版印刷技艺世代传承的肯定。
步入第一展区——客家文化区。这里展现的是四堡的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营造技艺、四堡服饰、四堡龙灯、四堡锡艺品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些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地域和时代性,散发着淳朴的乡土气息。在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青砖黛瓦的古宅、袅袅升起的炊烟、悠扬的客家山歌,这些元素编织出一幅幅客家生活画卷,在诉说着他们耕读传家的史诗。
图源:文旅龙岩/公众号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四堡雕版印刷简史区。这里是四堡雕版印刷辉煌历史的缩影,生动展现了126家书坊堂号的荣辱兴衰与100余座古书坊建筑遗址的美轮美奂,记述了四堡雕版印刷产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的光辉历程,重现了四堡成为华南最大区域图书出版、销售地的耀眼成就。如今,它们依然备受珍视,“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四堡被福建省列入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四堡有50座古书坊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置身于这些珍贵的文图史料前,仿佛时间在凝固,历史在低吟,静静地铺陈着文字与木香交织的传奇。四堡人或以笔为剑,书写时代风云变幻;或以刀代笔,精雕文化沧海桑田,铸就了绵延数百年、书香四溢的繁华盛景。
再往前行,便踏入了四堡雕版展示区。各式各样的雕版,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犷,每一块都蕴藏着独特的情感与故事。它们静静地陈列,等待着有心人去探寻、去品味。微光溜过窗棂缝隙,轻吻着古朴雕版的每一寸肌理。刻痕如诗,笔触如画,匠心独运,尽显对美的无尽渴望。恍然间,松墨香幽然浮起,纸张与墨的呢喃交织,百年文化的韵律,在静中悠然回响。
图源:文旅龙岩/公众号
紧接着,步入四堡版籍书展示区,只见古籍井然有序地陈列着,诸如《康熙字典》、《鹿洲全集》等,自清代到民国时期的书籍琳琅满目,犹如一座知识与智慧的宝库。据美国学者包筠雅在四堡深入考究,此地曾版印书籍近1300种,内容广泛,涵盖经典文献、民间读物、医药宝典、科举应试书籍,以及历法、巫卜星相堪舆等诸多领域。轻轻翻动那些泛黄的书页,指尖轻触,历史的波澜在心头荡漾,天南地北的文化,在此共鸣。
移步至四堡雕版相关文物区,与雕版印刷息息相关的各种工具与物件尽收眼底。从最初的刻刀、墨块,到后来的装订设备,每一件都经时间的沉淀而愈显价值。馆长吴德祥亲自以实物来讲解雕版印刷的流程:选料、锯版、平版、备纸、备墨、写样、校正、上版、雕刻、印刷、装帧……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而后,吴馆长以娴熟的手法为众人印制关公像留念,墨香袅袅,文化温度瞬间和暖全场。
最后,来到四堡历史名人区。这里展示了宋代状元邹应龙、明代巡抚马驯、《幼学琼林》作者之一邹圣脉、靖海将军邹经、名师邹云亭、四堡“锡状元”吴一龙、民国志士邹韬奋等的事迹。一幅幅肖像画、一段段生平事迹,让人心生敬仰之情。在这里,对两岸客家史颇有研究的汤老师与馆长吴德祥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研究成果与见解。他们一起讨论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四堡书商与台湾社会融合发展;一起讲述水师副将邹经在台湾指挥全台水师稳定台海局势、维护海权的突出贡献;共同回忆台湾人黄奠邦在诸罗县率领民众抗击匪乱的英勇事迹……乾隆皇帝下诏嘉奖诸罗民众的忠义之举,并赐名“嘉义”,于是诸罗县便改名为嘉义县。而故事的主人公黄奠邦,正是四堡名师邹云亭的门生。黄奠邦是台湾唯一解元,曾受到皇帝的接见并御赐“顺勇巴鲁图”的名号。
仰望堂上那块匾额,上书“前世之宝,后世宝之”八个大字,这是冯骥才先生的笔墨。短短八字,是对四堡人文发展的高度赞扬,更是对四堡未来赓续发展的殷切期盼。
走出陈列馆的那一刻,汤老师对四堡雕版印刷文化满怀感慨。他深情地说:“这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照亮了文化的长河,启迪着后来者的心灵。”
02
福大的李老师对客家民居“九厅十八井”情有独钟。他认为该建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人审美情趣与生活哲学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升华,走近它可以聆听到客家文化深沉而细腻的呼吸。
客家民居“九厅十八井”的建筑史,可追溯至元朝,在清代达到鼎盛。四堡地区曾拥有三座这样的建筑,建于乾嘉年间,然而,它们都不幸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摧残,唯有子仁屋因及时修缮,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子仁屋,这座四堡地区硕果仅存的“九厅十八井”客家民居,正以它那独有的风华,静静地向世人倾诉着过往的故事。子仁屋的建造,是主人对居住空间的极致追求,也是一场关于时间与耐心的较量。十五年,对于一座建筑而言,是漫长而坚韧的等待;但对于子仁屋的建造者来说,这却是一份对家族的承诺,对文化的坚守。
图源:文旅龙岩/公众号
子仁屋坐拥十亩广袤之地,气势恢宏,174间房间错落布局,环绕着众多厅堂与天井,布局精巧,功能完备。门厅笑迎八方来客,下厅静候贵宾莅临,中厅则是接官议政之所,上厅供奉祖先、族人议事之地,花厅雅集宾朋,楼背厅藏书育子,厢房与横屋则满足日常起居与炊沐之需。整座建筑由同姓家族聚居,集政务、祭祀、议事、教育于一体。此外,子仁屋还兼具刻书经营之功能,使得这座建筑更添文化韵味。在那个信息尚未如此便捷的时代,这里成了知识与文化的集散地。书页翻动的声音与窗外潺潺的溪流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悠扬的文化之歌。书香与墨香在这里交融,润泽了客家儿女的心扉,孕育着他们崇高的理想。
汤老师与李老师自门楼起始,对整座建筑的风格、布局及形式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索。他们完全沉醉于这座建筑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印记、鲜明时代特征、独特民族风格以及丰富文化内涵之中,难以自拔。子仁屋虽饱经风霜,却依然屹立,成为了研究客家文化、追溯历史足迹的重要平台。在这座建筑中,我偶尔跃动着儿时的记忆:孩童们在厅堂巷尾嬉戏捉迷藏,欢声笑语回荡;少年在古雕版堆中寻觅,用称心的雕版来制作玩具枪;楼里的居民嫌弃古雕版占用地方,用它来当柴烧……
03
在漫漫时光中,有一条路,它不言不语,却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文化的深邃,这便是四堡书商古道。这条古老而神秘的道路,在静静等待着每一位朋友,以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触摸。
南桥古街,是书商之路的起点。古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木质结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温润如玉的光泽。空气中氤氲着浓郁的商业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放缓脚步,沉醉于既往摩肩接踵的繁华。百米长街上,依稀能瞥见昔日书商们忙碌的踪迹,他们或躬身悉心整理书籍,或满腔热情地与顾客攀谈。据传,此地个别书籍批发商的日进银元,竟需以箩筐来计量,其繁荣昌盛之景,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沿古街悠然前行,便可见无数书商梦回萦绕的玉沙桥。花溪河,被四堡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细流潺潺,清澈见底,溪底的沙粒晶莹剔透,犹如点点玉石遗落人间,赋予了此桥“玉沙”这一充满诗意的名字。康熙年间,玉沙桥被扩建为廊桥,其结构精巧绝伦,廊檐飞翘,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岁月的风霜并未侵蚀它的风骨,反而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显得古朴而庄重,韵味悠长。桥头,“朗朗上行”四个大字赫然在目,笔力遒劲,气势恢宏,是对书商们踏上征途的深深祝福,更是对他们勇往直前、不懈追求精神的最好诠释。而桥尾,“活活迴映”四字温婉深邃,如溪水轻拍岸边的声音,又似夜空中最亮的星,悠扬而绵长地回应着书商们的期许,指引着归途,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安宁,梦想得以绽放。
再度前行,蜿蜒的牛路岭缓缓铺展,两旁树木参天,绿荫如盖,为这条古老的道路平添了几分幽静与神秘。脚下的石路虽已杂乱,却依然坚实,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行走在这条古道上,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当年牛队的铃声以及书商们低吟浅唱的诗篇。站上牛路岭之巅,回望来路,四堡古镇的轮廓在清风中渐渐模糊,却又在心头愈发清晰。转身不远处,那座古朴的燕安亭静静地伫立着,它是书商们心灵的港湾,在这里,他们可以暂歇脚步,整理行囊与书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燕安”二字出自《礼记》,温情脉脉,是对那些负笈千里、以书为伴的游子最深切的祝福。抬眼前方,即将踏出四堡,那些承载着文化使命的书商们,就要把纸张与墨迹堆砌的书籍运送到大半个中国,乃至漂洋过海,将中华文明的光芒洒向远方。
漫步于四堡的书商之路,是一场身体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南桥古街的繁华到玉沙廊桥的静谧,再到牛路岭古道的悠远,步步沉浸于文化的馥郁中。
04
走进马力雕版文创中心,在这穿越时空的四合院里,到处弥漫着历史的沉香与文化的芬芳。近千平方米的广阔空间内,精心布局的每一个角落,都显露出对古老技艺的深情致敬与未来创新的无限憧憬。雕版雕刻制作工作室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马力、市级传承人马斌等匠人,以心传手,将一块块平凡的木板,化腐朽为神奇,雕刻出记忆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他们的每一次落刀,是技艺的展现,也是心灵的对话;是对先辈智慧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雕版印刷文创产品展示馆内,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每件作品都如凤凰涅槃,焕发新生。从《增广贤文》的智慧沉淀,到《采桑子·重阳》的诗意盎然,再到《百福图》、《百寿图》的吉祥寓意,这些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文创精品,不仅赢得市场,更屡获殊荣。《增广贤文》雕版印刷文创产品摘得龙岩市十佳文化创意产品奖和全省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奖;《采桑子·重阳》雕版印刷作品则在红古田杯文化创意产品大赛独占鳌头。雕版印刷体验互动区,从选料开始,到书籍成册,每一步都可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互动区接待各类团体现场教学、学生社会实践、夏令营和游客,让他们亲身体验非遗魅力,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图源:文旅龙岩/公众号
华强锡艺文创中心,又是古镇的另一番风景。锡,这一曾被视为冰冷金属的元素,在这里被赋予了无限生机与艺术灵魂。从精致的茶具、酒器到栩栩如生的摆件,每一件锡艺品都凝聚着匠人的精雕细琢,它们不仅是锡艺巅峰的见证,更将田园牧歌与民俗风韵交织,引领观者步入乡村文化的斑斓画卷,感受那份淳厚与生机。
马力雕版文创中心与华强锡艺文创中心,正在书写四堡文创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它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文化的力量足以穿透时间与空间的桎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与希望。
四堡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文化的寻根。在这片充满书香的土地上,每一处风景、每一件物品,都是那么地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四堡,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文化、关于传承、关于创新的故事,等待着每一个热爱文化、渴望探索的心灵,来此寻觅那份久违的宁静与美好。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