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软件一定要走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幕是浩辰软件总经理陆翔此前发言的生动注脚,从早期的技术跟随者,到如今主动出海、AI赋能、收购欧洲企业,国产CAD软件正在重新定义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这是一场几乎全英文演讲的论坛。
在近日浩辰软件举行的一场新品发布会上,几位先后上台的中国企业发言人,用英文介绍着自己的产品和战略。
“工业软件一定要走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幕是浩辰软件总经理陆翔此前发言的生动注脚,从早期的技术跟随者,到如今主动出海、AI赋能、收购欧洲企业,国产CAD软件正在重新定义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时间窗口已经打开。
美国宣布,11月1日起,将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CAD、CAM、EDA等工业设计类软件通常也被认为是“关键软件”。
熟悉的招数,却不再让中国企业担忧。
2025年8月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厂商在CAD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至27%,相比上年增长了2%。东方证券分析认为,美国管制将大幅提升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其中工业设计软件的份额空间最大。
与此同时,国产软件正在加快出海的脚步。浩辰软件各类产品已覆盖175个国家和地区,支持23种语言,全球累计用户超1亿。
10月28日晚间,浩辰软件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称,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约2.3亿元,同比增加16.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155万元,同比增加19.78%。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向AI要效率,向全球化要规模。
从0%到27%的艰难突围如果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发生在20年前,国产CAD尚无一战之力。
“21世纪初,在CAD领域,国产软件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浩辰软件副总经理邓力群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20年后,形势已大为不同。国产厂商在整个CAD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至27%,尤其在二维CAD领域,国产化替代成效显著。
中研普华《2025-2030年CAD软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CAD软件市场规模将达180亿元,其中2D CAD占比60%,3D CAD占比40%。
“从平台本身的技术参数、各项指标对比来看,我们已经能够完全对标国外产品,甚至在很多指标上实现了超越。”邓力群表示。浩辰CAD 2026版本的发布数据显示,其在Windows平台上的常规操作速度提高了20%,开图速度提升了40%,打开一张大图从原来的3秒缩短至不足1秒;Linux版本表现更为出色,图纸打开性能提升55%,复杂图纸处理性能提升65%。
在CAD领域,国产软件正版市场规模约80亿元,但中望软件和浩辰软件2024年营收合计仅11.77亿元,占整体市场约1/8。 在CAE和EDA领域,国产份额仍不足20%。
中研预测,在政策推动下,政府采购、重大项目优先采购国产软件,国产厂商市场份额将从2020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35%。
除了中国市场,国产CAD还要和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掰手腕”。浩辰软件的全球化之路始于2007年,截至今年,海外业务收入已经超过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各类产品(包含B端和C端)总计覆盖175个国家和地区,支持23种语言,全球累计用户超过1亿。
2025年,浩辰的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从业务全球化向组织全球化转型:收购了匈牙利CadLine公司,不仅带来了成熟的BIM产品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欧洲市场的销售网络和本土化团队,并在匈牙利设立研发中心,成为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全球渠道合作伙伴超过750家,其中与韩国、法国、波兰、德国、泰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泰国的合作伙伴AppliCAD透露,当地客户数量已达6000多家,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1%。
不过,技术追赶只是第一步,在3D建模精度、AI算法成熟度、开发者生态建设等方面,国产厂商仍需突破瓶颈。
邓力群指出,当前国产CAD软件与国外产品的差距已经不在产品本身,生态是最难跨越的关隘。“用户不仅使用平台软件,还需依赖其上的专业软件以满足设计要求和习惯。缺乏完善的二次开发生态,用户便不会愿意换平台。”
目前,Autodesk在国内的二次开发生态产品数量众多,而浩辰截至目前积累了530多个生态应用。生态建设的难度和周期远超单一软件的开发,跨越生态壁垒,仍是国产替代面临的最大挑战。
AI重新定义CAD边界如果说,20多年前,国产CAD是从零开始追赶。那么,AI让全球CAD厂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我们正试图重新定义CAD:过去它指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现在,我们将其定义为‘认知增强设计’。”本次发布会,浩辰软件与战略合作伙伴子虔科技联手发布浩辰-ZIXEL 3D CAD,子虔科技创始人龚敏彦表示,深度嵌入AI能力之后的云原生3D CAD软件,实现了语言辅助建模、三维模型多模态搜索等功能。
三维CAD原本是国产CAD软件的短板,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业公司利用AI切入该领域。
传统3D CAD软件中,3D搜索主要依赖特征识别技术,但在实践中,虽然软件可以识别某些特定特征,但无法通过图像、文本或视频进行搜索。浩辰-ZIXEL 3D CAD则借助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解决方案,将文本、图像、3D曲面模型或3D网格模型等非结构化数据,映射并嵌入到同一语义空间中,从而可被精准查找。
在浩辰的二维CAD产品中,AI也已被应用于特定场景。
比如,“AI楼梯”功能将原本需要1小时的设计工作缩短到几分钟;“AI渲染”解决了传统渲染反馈成本高、时间消耗大等痛点;AI客服“图小智”能够1秒响应个性化解决方案,承接80%的频繁咨询,用户满意度达90%以上。
探索期的挑战:“零幻觉率”是红线当然,在工业领域应用AI也并非一帆风顺。邓力群将浩辰CAD AI的发展规划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突破期和深化期。
“公司正处于从探索期向突破期过渡的关键节点,”他坦言,“现有大模型对CAD图纸的理解和识别能力,离工程师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比如将CAD图纸转为图片后,大模型可以识别构件,但无法获取矢量化数据,如尺寸、定位等工程精度信息。”
工业数据的特殊性也为AI应用带来挑战。“在工业设计领域,如果没有大量高质量的私有数据用于训练,AI的能力将停留在中等水平,”邓力群指出,“更重要的是,工业客户对于幻觉率的容忍度很低,AI输出结果的可靠性必须接近100%,只要存在10%的误差,用户在实际生产中就不敢采用。”
为此,浩辰采取“分阶段、缩范围”的策略,首先聚焦于特定类型的构件,在细分领域达到接近100%的准确率后,再逐步扩展应用范围。这种务实的策略,既降低了技术难度,也让用户能够更快看到AI的实际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CAD巨头同样在AI领域积极布局。PTC(美国参数技术公司)早在2013年收购ThingWorx后,便开始了对AI技术的投入。2019年收购生成式设计软件公司Frustum后,逐渐将AI能力融入Creo产品。Autodesk也推出了一系列AI功能,帮助用户拓展设计和制造的边界。
在这场AI竞赛中,中国CAD企业并非没有优势。相反,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具竞争力。
采访中,邓力群指出几个关键优势:首先是对CAD算法的深入理解和优化能力;其次是掌握海量的设计图纸数据——浩辰日均上传图纸量达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张;第三是可以实现图纸标注的自动化,大幅降低了AI训练的成本和周期。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AI会成为提升设计效率和体验的辅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我们将继续探索CAD与AI结合的最佳路径。”邓力群表示。
云化转型:从软件到平台的进化AI之外,云化是CAD软件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015年,浩辰软件正式发布首款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面向个人用户的CAD云化软件浩辰CAD看图王;2024年发布面向企业用户的CAD云化解决方案产品浩辰CAD 365。
截至目前,浩辰软件正在逐步形成包括2D CAD,3D CAD、BIM在内的国产化跨终端CAD云平台体系,应用场景从单一的“设计/画图”延伸至“画/审/看/用”等全流程协作。其中,浩辰CAD看图王已积累了1亿全球用户,月活用户超过1500万;浩辰CAD 365正在汽车制造、工程建设、环保等多行业扩张应用版图。
“云化不是简单的‘A换B’,而是通过重构流程、优化场景来提升效率,”邓力群解释,与传统CAD软件“替代逻辑”不同,云平台涉及工作流程重构,需要用户重新思考价值实现路径。
当前,浩辰软件采取的是一条跨终端、可扩展的“云+端”渐进式发展路径,既提供云原生的轻量化客户端,也支持需要本地安装的传统客户端。但邓力群指出,无论采用哪种使用方式,核心都是实现数据上云——用户的设计图纸、批注、反馈等数据都能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由此实现多端用户之间的图纸共享与数据协同。
不过,当前市场对云CAD的接受仍然是渐进式的,虽然用户在理念上普遍认可云化是未来趋势,但在采购决策时仍显犹豫,云产品如何与具体业务结合、能带来哪些实际价值,用户的认知尚不清晰。与此同时,浩辰的云CAD平台整合了轻量化编辑与协同功能,与用户已有的PDM/PLM系统存在功能重叠,导致用户对云平台的定位——是替代、补充还是整合——产生困惑。
尽管如此,云化依然是浩辰软件的必经之路。虽然国内市场仍需培育,但从全球范围来看,订阅式服务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服务模式,且潜力可观。
以国际巨头Autodesk为例,2018年转型至今,服务模式已经全部转型为订阅模式,且每年增幅都在双位数以上。2025财年数据显示,Autodesk的61.31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11.5%。
在本次论坛上发布的浩辰-ZIXEL 3D CAD,同样是云原生架构。据龚敏彦介绍,该软件支持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进行设计,即便使用性能有限的设备,如iPad或MacBook Air,“用户在咖啡馆就能直接开始工程设计”。
无论3D、云化还是AI,经过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工业软件企业有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底气。当全球工业软件市场格局重塑时,国产CAD面临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历史性机遇。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