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无声荣耀” 续写奉献故事——民革广西百色靖西支部继承前辈精神坚定履职步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1:02 1

摘要:“战友们,能够跟你们并肩作战,一起赴死,我很荣幸!”“同年同月同日死,快哉!”电视机里,央视热播剧《沉默的荣耀》正播放着革命烈士吴石、陈宝仓临刑前的对话,画面中,烈士们目光坚定,话语掷地有声。电视机前,民革广西百色靖西支部主委黄志荣的手掌不自觉攥紧,眼眶渐渐被

“战友们,能够跟你们并肩作战,一起赴死,我很荣幸!”“同年同月同日死,快哉!”电视机里,央视热播剧《沉默的荣耀》正播放着革命烈士吴石、陈宝仓临刑前的对话,画面中,烈士们目光坚定,话语掷地有声。电视机前,民革广西百色靖西支部主委黄志荣的手掌不自觉攥紧,眼眶渐渐被泪水打湿。

舍生取义的抗日儒将陈宝仓,对靖西民革人而言,从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从1983年民革靖西支部恢复成立,烈士默默奉献的“无声荣耀”始终刻印在靖西民革人的精神血脉里,激励他们与党同心、履职为民。

追忆先烈中凝聚奋进精神力量

陈宝仓与靖西的缘分,始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当年,他扎根壮乡边境热土,带领百姓拿起武器抵御日寇,在靖西山河间留下浓重印记。1948年,他在香港加入民革,随后怀揣着“促国家统一”的信念远赴台湾开展地下工作。1950年6月10日,这位丹心向阳的志士在台北被国民党以“间谍罪”残忍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以国家之名,告慰英雄忠魂。

时光流转,思念从未褪色。2013年10月,陈宝仓将军骨灰归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60多年后,刚刚担任支部主委的黄志荣带着民革靖西支部的全体党员,还有将军的后人,一同踏上了祭扫之路。“秋风披身奔重阳,八宝山处祭良将。青烟袅袅慰英烈,泪洒苍松撼天堂。”黄志荣低声念出自己写的诗句。

同年12月,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落成,这座为纪念20世纪50年代牺牲于台湾隐蔽战线英雄而建的广场上,四座雕像静静矗立,其中一座正是陈宝仓。从此,这里成了靖西民革人与英雄“重逢”的另一个约定地点——支部党员几乎每年都会带着鲜花与敬意赶来,在雕像前驻足、鞠躬,听前辈的故事。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6月的西山草木葱茏,黄志荣再次带领12名支部党员从靖西出发,跨越千里来到无名英雄广场。现场300余人齐聚,献花、默哀,缅怀这些无名英雄。“前辈们用生命追求统一,我们更要扛起这份责任。”黄志荣的声音透着一股坚定。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色精神化作了共同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力量。

在靖西民革人心里,深刻铭记的,还有曾长期扎根靖西的民革前辈陈良佐、赖慧鹏,他们同样用一生践行着“为国为民”的情怀。陈良佐曾任靖西县长,平息匪患、禁烟禁赌、备荒安民、扶持教育;赖慧鹏曾领导靖西起义,为加速广西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陈宝仓、陈良佐、赖慧鹏等前辈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国家兴旺、人民幸福拼尽全力’。”每次给新党员讲历史,黄志荣总忍不住动情,“我们缅怀他们,不是只念过去,而是要把他们的精神装进心里,变成参政履职的方向、服务群众的动力。”

在壮乡大地写下务实履职答卷

从早期曾在靖西工作的3位民革前辈,到支部成立初期的12人,再到如今的23名民革党员,民革靖西支部的“奉献故事”,写了一代又一代。

2013年黄志荣担任主委后,牵头定下了“五个一工程”工作思路:每月一次集中学习,让思想不脱节;每季度一次实地调研,让建议接地气;每年一件精品提案,让履职有实效;每位党员结对一户群众,让服务暖人心;每年打造一个工作品牌,让支部有活力。这“五个一”,成了支部践行初心的“行动指南”。

就说参政议政这件事,靖西民革支部始终将之当作“履职首责”。十年来,支部累计提交集体提案48件、个人建议(提案)186条,每一条都源于深入一线的调研,其中7件被列为靖西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比如《关于建设靖西殡仪馆的建议》,民革党员们直面百姓关心的治丧难题,多方走访、整理数据、撰写提案,最终被列为靖西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推动殡仪馆立项选址落地。另有《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管服务的建议》等6项建议被采纳,有的转化为政策文件。

靖西曾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成了支部民革党员心头的“大事”。

黄志荣依托自己创办的靖西荣创医院,专门为建档立卡户精神病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多年来累计减免医药费、伙食费超过180万元,不少患者和家庭在他的帮助下,极大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

支部副主委黄喜祝看着乡亲们想致富却缺技术,创办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田间地头、教室里,他和团队开展电工、焊工、育婴、家政、桑蚕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0多期,手把手教乡亲们“学技能、闯路子”;

支部民革党员黄弘威则牵挂着山区的孩子,连续10年坚持“同心·助学”行动,四处联系爱心人士,每年资助50多名困境学生,累计资助额超100万元。看着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走进校园,他总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事。”

……

这些扎实的数字、温暖的故事,成了民革靖西支部传承前辈精神的生动注脚。“把总结写在壮乡大地上,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里。”黄志荣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支部的行动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让前辈的荣耀故事代代相传

走进位于靖西荣创医院的民革靖西支部党员之家,一面荣誉展柜格外醒目:民革中央表彰的首批“优秀民革党员之家”、民革广西区委会表彰的首批“民革示范支部”、民革百色市委会表彰的“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一块块奖牌、一个个证书,记录着支部的成长,也见证着民革党员们的坚守。

“回望来时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没有辜负民革前辈的重托。”黄志荣望着展柜里的荣誉,眼神里满是坚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划实施之年,也是靖西撤县设市10周年。站在新起点上,民革靖西支部已经定下了新目标——实施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文史融合、祖统联谊“五项提升行动”。

“我们计划开展‘组织建设规范年’活动,协助设立‘边境发展智库’,升级打造‘同心·惠民’社会服务品牌,推动建设‘赖慧鹏起义数字纪念馆’和‘陈宝仓将军数字陈列馆’。”黄志荣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靖西传承已久的绣球文化,同样被民革靖西支部纳入履职视野。在过往与台湾同胞的交往合作中,绣球作为千年非遗成为桂台两地交流的重要文化媒介。民革靖西支部希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非遗工坊、线上分享等多种形式,推动两岸民间非遗传承互动,加深两岸情感联系,促进桂台两地融合发展。

传承着“无声荣耀”,续写着奉献故事,靖西民革人正带着前辈的精神与过往的荣光,朝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靖西新篇章”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初心,从未改变。(记者 黄昌盛 李 筱 特约通讯员 周绪明)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