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天天给我们提供肉类的肉联厂,居然藏着一堆死猪!”10月26日,广东省罗定市素龙街道的一则群众举报,像一颗惊雷炸在当地居民心头——罗定市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这家挂着“正规畜禽加工”招牌的企业,被曝在厂区内非法堆放大量死猪。消息传开后,不少人看着餐桌
“你敢信吗?天天给我们提供肉类的肉联厂,居然藏着一堆死猪!”10月26日,广东省罗定市素龙街道的一则群众举报,像一颗惊雷炸在当地居民心头——罗定市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这家挂着“正规畜禽加工”招牌的企业,被曝在厂区内非法堆放大量死猪。消息传开后,不少人看着餐桌上的肉,瞬间没了胃口:“我昨天买的猪肉,会不会就和这些死猪有关?”
一、触目惊心的现场:正规肉联厂为何成了“死猪仓库”?
最先曝光此事的是当地一位村民,他偶然路过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时,发现厂区卷帘门没关严,从缝隙里能看到里面堆着东西。走近一看,他瞬间头皮发麻——多具死猪被随意扔在地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部分猪只已经开始腐烂,散发着刺鼻的异味。更让他气愤的是,厂区外的一辆小型运输车上,也装满了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的死猪,似乎正准备转移。
这位村民立刻用手机拍下视频,发给了当地的食品安全举报平台。从他曝光的视频中能清晰看到:死猪的数量至少有几十头,有的蜷缩在墙角,有的被堆在托盘上,甚至还有几头掉在地上,苍蝇在周围嗡嗡乱飞。而涉事企业的大门上,还挂着“罗定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牌子,经营范围明确写着“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销售、生猪收购”,本该是守护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如今却成了非法处置死猪的“隐秘角落”。
“我们选肉都认正规肉联厂的牌子,觉得这样才放心,没想到他们居然干这种事!”住在素龙街道的李阿姨看到视频后,赶紧翻出家里刚买的猪肉,反复查看检疫合格章。她的担忧并非多余——肉联厂是畜禽从养殖到餐桌的关键环节,一旦这里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可大家心里都有个疑问: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正规企业,有完善的检疫和无害化处理流程,为什么要冒险非法堆放死猪?这些死猪是病死的、还是正常死亡的?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
二、监管部门火速出手:死猪未流入市场,但这些细节仍让人揪心
群众举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罗定市农业农村局和公安局。接到线索的当天下午,两个部门就组建了联合执法组,带着检疫人员和执法记录仪,直奔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到达现场后,执法人员第一时间控制了厂区出入口,防止相关人员销毁证据,随后对整个厂区展开全面排查。
在涉事企业的车间后侧、仓库角落和停车场,执法人员陆续发现了非法堆放的死猪,经过清点,总数达到了42头。检疫人员当场对部分死猪进行采样,主要检测是否携带非洲猪瘟、口蹄疫、沙门氏菌等常见疫病——这些病菌一旦通过肉制品传播给人,可能引发高烧、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同时,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赶到现场,对厂区及周边的土壤、水源进行检测,防止死猪腐烂造成环境污染。
最让大家关心的问题是:这些死猪有没有流入市场?执法人员立刻调取了涉事企业近一个月的销售记录、出库台账和检疫报告,逐一核对每一批次猪肉的来源和去向。经过连续两天的核查,官方终于给出了明确通报:此次查获的42头死猪,均未经过检疫,也未进入生产加工环节,更没有流入市场,目前已全部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听到“未流入市场”的消息,不少市民松了一口气,但还有细节让人揪心。执法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涉事企业的无害化处理记录存在“造假”情况——近三个月来,企业上报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数量”只有5头,可实际查获的死猪就有42头,这意味着之前可能还有更多死猪被非法处置,只是没被发现。此外,企业的监控设备也存在“盲区”,车间后侧和仓库角落的摄像头要么损坏,要么没开,给非法堆放死猪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果不是群众举报,这些死猪会不会被偷偷处理后卖掉?”市民王先生提出的疑问,戳中了大家的担忧。确实,病死畜禽的处理需要花费成本,比如委托专业公司无害化处理一头猪,大概需要200元左右,而如果有人铤而走险,把死猪加工成腊肉、香肠等肉制品,就能赚一笔“黑心钱”。好在这次监管部门反应及时,才避免了风险扩散。
三、7人被控制,法律红线不可碰:这些规定你一定要了解
随着调查的深入,涉案人员也逐渐浮出水面。执法人员通过询问企业负责人、调取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锁定了7名涉案嫌疑人,包括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生产厂长、采购负责人和两名运输司机。目前,这7人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追究其行政或刑事责任。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堆了几头死猪,为什么要抓这么多人?其实,我国对病死畜禽的处理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绝对不是“小事”。根据《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从事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的企业,必须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堆放、运输或加工,违规者最高可处10万元罚款;如果情节严重,比如将病死畜禽流入市场,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就拿这次事件来说,涉事企业如果只是偶尔一次违规,可能面临罚款和整改,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企业存在“长期造假记录、故意隐瞒死猪数量”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而且,42头死猪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环境,还可能传播疫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隐患,所以必须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之前总觉得食品安全问题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原来风险可能就藏在我们信任的企业里。”市民张女士看完官方通报后,特意去学习了《食品安全法》。她发现,法律不仅对企业有要求,也给消费者提供了维权途径——如果买到疑似问题肉类,可以拨打12315举报,保留好购物凭证,一旦查实,还能获得赔偿。这次事件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守护餐桌安全,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发力,也需要每个人都提高警惕。
四、隐患未除:如何避免“肉联厂乱象”再次发生?
虽然这次事件暂时告一段落,死猪被无害化处理,涉案人员被控制,但大家心里的“疙瘩”还没解开——为什么正规企业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日常监管到底哪里出了漏洞?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其实,肉联厂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农业农村局负责检疫和无害化处理监管,市场监管局负责产品质量和销售环节监管,环保部门负责废弃物处理监管,本应形成“多方联动”的监管体系。但从这次事件来看,监管仍有“盲区”。比如,涉事企业的监控设备损坏已久,却没被发现;无害化处理记录造假,也没被及时核查。这说明,日常监管不能只靠“定期检查”,还需要更多“突击检查”和“智慧监管”,比如在厂区关键位置安装24小时在线监控,接入监管平台,一旦出现异常,立刻预警。
另一方面,企业的“侥幸心理”也是问题的关键。部分企业觉得“偶尔违规不会被发现”,为了节省成本,偷偷简化流程。其实,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面临巨额罚款,还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只能倒闭。就像几年前的某知名肉企,因为曝出“瘦肉精”问题,一夜之间股价暴跌,门店关闭,再想恢复信任,难如登天。所以,企业与其冒险违规,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管理水平上,比如建立完善的溯源系统,让每一头猪的来源、检疫情况、处理流程都可查,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群众的“监督作用”。这次事件能快速解决,多亏了那位村民的举报。其实,每个消费者都是食品安全的“监督员”,在购买肉类时,要注意查看检疫合格章和溯源码,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监管部门也应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大家的举报积极性,让“违法行为”无处藏身。
五、结尾思考:你的餐桌安全,还需要哪些“防护网”?
这次广东罗定肉联厂非法堆死猪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餐桌安全无小事,哪怕只有一丝隐患,也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健康。现在,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涉事企业的其他问题是否会被查出?监管部门后续会出台哪些措施加强监管?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或许,你也有自己的疑问:平时买肉,除了看检疫章,还能通过哪些方法辨别好坏?如果发现问题肉类,该如何有效维权?对于肉联厂的监管,你觉得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为守护餐桌安全出一份力!
来源:小洁的农村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