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常说,食物是最温柔的慰藉,但没想到,有些“看似干净”的食物,正悄悄地透支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警示,硼砂已被列为具有潜在致癌风险的物质之一。这种过去常被用于防腐、防霉的白色粉末,如今仍在一些布丁、海产、腌制品中出没,明明早被禁止,却以“旧习惯”的方式卷土重来
人们常说,食物是最温柔的慰藉,但没想到,有些“看似干净”的食物,正悄悄地透支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警示,硼砂已被列为具有潜在致癌风险的物质之一。这种过去常被用于防腐、防霉的白色粉末,如今仍在一些布丁、海产、腌制品中出没,明明早被禁止,却以“旧习惯”的方式卷土重来。许多人吃了一辈子,竟不知这种化学品一直潜伏在餐桌边。
在很多人印象里,硼砂不过是一种“防坏”的老法子。早些年,它常被用作肉类保鲜、豆制品定型、面食提弹性的“灵丹妙药”。摊主加一点,外观看起来光滑又筋道,卖相分外好。可那一勺白粉,可能让人体在无声中积累伤害。
硼砂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食入后,它会在体内缓慢分解成硼酸,短时间少量摄入,也许不会立刻感觉到异样,但长期积累会在肝、肾、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有研究提示,动物在反复暴露于硼砂环境后,出现了生殖功能异常和细胞DNA损伤。虽然这类数据未能直接等同人体结果,但足以引起警惕。
日常饮食中,硼砂最容易藏身的,是那些讲究“口感”和“色泽”的食物。某些皮冻、凉粉、虾仁、肉丸、油条、腐竹以及部分蜜饯,在非法加工中仍可能被偷加。消费者口中的“Q弹”“不粘”“有韧劲”,很多时候都来自这种被禁却仍活跃的添加剂。一口滑嫩,或许就是一种化学的幻觉。
从口腔到肠胃,再到血液,硼砂被吸收入体内后,会被肾脏排出,但成人连续接触高剂量时,肾功能负担会显著增加。在医疗文献中,曾记录过接触硼砂职业人群出现恶心、脱发、皮肤干裂乃至生殖能力下降的情况。这就是被忽视的慢性中毒。
孩子的身体尤其脆弱。少量的硼砂,对孩子来说都可能“超标”。儿童体重轻、代谢能力弱,硼砂更容易蓄积在体内,对发育期的神经系统造成潜在威胁。婴幼儿一旦误食,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嗜睡等急性中毒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曾有新闻报道称,某地家长误把硼砂当作食用淀粉混入食物,孩子进食后入院抢救,虽最终脱险,但肾功能下降长期未能恢复。
硼砂的问题在于隐蔽。它没有强烈味道,也不会像辣椒那样刺激,让人防备。一个人可能多年持续摄入,却一直蒙在鼓里。当身体出现疲乏、胃口差、皮肤发黄时,往往已是迟来的警讯。
要识别这些带硼砂的食品,并非难事。经验老道的人常有一句话:“越筋道,越要小心。”比如在豆腐行业,硼砂曾被滥用于增加“韧性”,让豆腐干切面更平整。可真材实料的豆腐,应该有豆香和微微气孔,不会过分紧致。凡是硬得像橡皮筋的,多半有问题。
在市场中,有些凉粉、粉皮晶莹剔透,看上去干净得发亮,这时候反而更该提高警惕。天然淀粉制成的凉粉颜色通常偏暗,不会那么透明。还有油条,炸得特别酥脆、放久不软塌的,也要心生疑问,因为硼砂能起到延缓回软的作用。
在海产品加工中,虾仁若雪白发亮,不软不烂,很可能也“洗”过硼砂。正常虾仁煮后应是略带粉白、略缩形态。如果表面光得能反光,那就是异常。消费者可以试着用舌头轻舔,硼砂常带有轻微碱味,与正常食物不同。
硼砂是一种含有硼元素的矿物盐,在工业上用途极广,从清洁剂到玻璃制造,几乎无处不在。在食品领域,它曾一度被当作防腐剂,因为能抑制微生物生长,让食物不易腐败。过去冷藏条件差,它帮不少小摊解决了保存难题。但危险就在于,它进入人体后无法完全分解。
科学检测表明,硼砂具有脂溶性,可部分蓄积在细胞膜中,对细胞分裂过程造成干扰。这种干扰是慢性的,没有明显疼痛,却可能在岁月里一点点加码。当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可能致癌物”,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综合了长期毒理数据得出的结论。
不管看起来多“祖传”的配方,只要涉及硼砂,都不应被美化成经验。那不是工艺,而是风险。
市面上正规食品加工企业不会使用硼砂。那些地摊小作坊、无包装散卖的食品风险较高。买吃的,尽量选包装完整、来源清晰、有生产日期和配料表的产品。留意标签中若出现“硼酸盐”“硼砂”“硼酸钠”等字样,应立即避开。
家庭烹饪中,有人爱追求“弹性口感”,其实食材本身就能做到。加蛋清、木薯粉、山药粉这些天然食材,同样能让肉丸或虾丸弹牙。既安全,又能保留天然味道。切忌听信偏方或使用“老朋友送来的神粉”,那些看似便宜的小便利,往往代价最大。
有孩子的家庭尤其要谨慎。别被“手工粉条”“乡味豆腐干”的招牌迷惑,真想吃传统风味,不妨自己动手,用淀粉、豆浆、小火慢煮,味道虽朴素,却踏实得多。
许多中老年人身体慢慢变弱,总以为是年纪使然,其实也可能与多年摄入微量化学物有关。硼砂对肝脏代谢路径的影响,会间接损伤免疫系统。有实验观察发现,受硼酸盐影响的小鼠体内氧化反应增强,这意味着机体可能面临更大的自由基负担。这些变化虽肉眼看不见,却可能加快细胞老化。
长期食用含硼食品的人,有时会出现轻微皮疹、脱发、指甲变脆等表现。可惜多数人不会把这些小症状与饮食联系起来。真正的可怕,不是一次吃到什么,而是日复一日“不知不觉”的摄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硼砂。检查标准、风险监测机制也不断完善。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对各类食品开展硼砂专项检测,违规使用一律下架封存。这几年,随着监管科技升级,大多数正规渠道已很少检测到超标样品,这无疑是个好趋势。
但问题在于,部分散市场仍存在监管灰区。少数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反正没人查得到”,偷偷添加。消费者多一分辨识力,市场就少一分风险。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商家自律与公众觉醒共同支撑的结果。
有人听到“致癌物”就谈虎色变,其实没必要过度焦虑。致癌风险并非一吃就会发病,而是取决于长期暴露量。只要远离违规食品,不主动接触源头,危害完全可控。现在的生活条件、检测技术、公众意识,都远比过去更完善。
我们能做的,是在生活里建立判断:吃得安全,不等于吃得昂贵,而是吃得明白。一份食物再便宜,只要来历不正,就不值得博口福。比起口感,真正能打动味蕾的,是放心和踏实。
每个人其实都在为家庭的餐桌做守护。从买菜、下厨,到孩子的第一口辅食,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连接着健康的根。当我们开始认真读配料表、开始怀疑一份异常“Q弹”的豆腐时,安全的秩序就在悄然建立。
别小看一次拒绝,一次较真,也许就拦下了身体未来的负担。实实在在的关心,从了解这些微小的化学细节开始。
硼砂问题不新,但每一代人都该重新认识。它教给我们的,不只是防范一个添加剂,而是学会在琳琅满目的食物世界里保持警觉。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选择。
你认为食品中还有哪些“被忽略”的风险值得讨论?欢迎留言交流,让更多人学会用味觉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中硼砂限量标准及风险评估报告[R]. 2023年版.
[2]世界卫生组织. 硼及硼化合物健康风险评估报告[M]. 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 2022年.
声明: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非诊疗建议,部分情节为情境化表达,仅用于科普教育。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本文不涉及任何商业推广,图片资料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