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面把情况说清楚点,别绕弯子。三场比赛的明细很直白:对森林狼那场,他上了5分16秒,投篮没进,只靠罚球两罚两中拿到2分,外带1个篮板;对勇士那场是出场7分14秒,三投一中,计2分1篮板还有2次封盖,这也是三场里上场时间最长的一场,但主要是在第四节垃圾时间上得比
杨瀚森连续三场出场时间都不到两位数,场均只有5.6分钟,三场下来得分都是2分,外界把他归类为“伪轮换”一点也不过分。
下面把情况说清楚点,别绕弯子。三场比赛的明细很直白:对森林狼那场,他上了5分16秒,投篮没进,只靠罚球两罚两中拿到2分,外带1个篮板;对勇士那场是出场7分14秒,三投一中,计2分1篮板还有2次封盖,这也是三场里上场时间最长的一场,但主要是在第四节垃圾时间上得比较多;对快船那场更短,只有4分20秒,上场摸球的机会不多,同样是2分1篮板。把这三场拉在一起,写成一行就是:场均5.6分钟、2分、1个篮板、0.7次盖帽。数字摆那儿,说明问题——并没有真的把他当作稳定轮换。
把目光放宽一点再看。杨瀚森才20岁,身体和技术都还在打磨当中。开拓者现在偏向快速攻防、五小阵容,讲究空间和速度,这套打法不太照顾像他这种偏长、节奏上还跟不住的内线。队里另一个内线克林根在这种体系里能更好融入,所以教练更放心把球交给克林根用。结果杨瀚森多半被放在“短暂替补”位置:第一节末段换上去试试水,随后又换下,等到分差拉开或进入垃圾时间才有较长的披挂上阵。名义上说是轮换,骨子里还是臨时替补。
从成长来看,上场时间少对年轻人伤害不小。像王仕鹏就说过,要是一个赛季大部分时间只能打五分钟,那真是白白浪费青春。韩乔生也提醒过一句话:不能上场,才是最危险的状态。训练固然重要,但练球和真正对抗比赛是两码事。实战里你得学着看球、读防守、调整脚步、耐住身体碰撞,这些东西光靠训练难以完全复制。把他送到发展联盟去打,能保证稳定出场和对抗强度,让他把体能、位置感和终结技术一点点补上,回到NBA时才有资格争一口稳当的分钟。
别只看表面数字。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季前赛有声音说他犯规多,三场常规赛下来场均犯规只有0.7次,表面看像进步,事实上一部分原因就是上场时间短。时间少了,犯规的机会就少,这并不能说明他在防守位置感或犯规控制上有实质性改善。教练如果真要把他培养成稳定轮换,要给他更长时间的实战检验,而不是片刻试水。
球队日程也影响决策。NBA发展联盟要等到11月7日才开赛,开拓者在那之前还有五场NBA比赛要打。这就给俱乐部两条路可选:继续把他留在大名单里,偶尔给短暂机会,或者等到G联赛开打后把他下放,去打更多正式比赛。从俱乐部角度,两条路都说得通;从球员成长角度,去发展联盟是更直白的选择,因为那边能换来可观的出场时间和锻炼机会。
看看他在场上的角色也能看出问题。对勇士那场的两次封盖说明他有一定的遮挡意识和臂展优势,但进攻端的终结能力、篮下脚步都还不够稳定。对森林狼和快船两场,出手寥寥,得分多靠罚球解决。总体上看,他还需要更稳健的站位、更有力量的对抗以及更积极的进攻站位。这些不是靠一个星期训练就能立刻改善的,还是靠比赛里一场接一场的磨。
再说队内竞争环境。罗威受伤期间,教练曾考虑把他当作克林根的替补,但显然他还没赢得足够的信任。替补的争夺是多个维度的较量:体格、技术、心态、以及能否马上融入战术节奏。开拓者现在的打法把中锋角色弱化成一种战术工具,喜欢小球和外线空间的球队往往顾不上给传统内线稳定的分钟。换句话说,他不单要比体格和技术,更要比适配性。
把视角再拉到联盟层面,像杨瀚森这样的年轻内线并不少见。很多球队都会先把更符合战术节奏的球员放在首选位置,把其他年轻人送到G联赛去练。关键看他下去后能不能把对抗、体能和比赛判断迅速转化为成熟表现。打G联赛不是学术研究,得把每场对手的强攻、不同防守策略都当作试金石,把犯规控制、篮下终结、跑位判断练串成一套可用的活招。
近期能否见到明显变化,还得看两件事:俱乐部短期如何安排,以及发展联盟何时真正进入比赛节奏。11月7日是个时间点,开拓者在那之前还有五场常规赛,这段时间杨瀚森可能继续处在现在这种“偶尔出场、主要在垃圾时间”的状态。球迷看着难免心里憋屈,媒体也会把他归到“伪轮换”那一类,但这种情况既有球队战术的原因,也和球员成长阶段有关。年轻球员需要的不只是教练的夸奖,更要有在场上用身体和脑子把经验砸实的机会。
来源:秃子聊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