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巨人和政治巨擘:比较鲁迅和毛公,更能发现主席的伟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9:33 2

摘要:1937 年 10 月 19 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说道: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在毛泽东主席的心目中,鲁迅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1937 年 10 月 19 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说道: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两年后,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赞誉鲁迅是新文化革命的旗手。他说: “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42年5 月 28 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会上指出: “文艺是一支军队,它的干部是文艺工作者。它还要有一个总司令,如果没有总司令,它的方向就会错的。鲁迅、高尔基就相当于总司令,他们的作品,他们说的话,就当作方向的指导。”

1971 年 11 月 20 日,毛泽东同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时说: “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揭露黑暗,鞭挞邪恶,烛照人心,鼓吹斗争,呼唤光明,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系统性地批判社会,解构性地剖析传统,全景式地透析人性,用力甚巨,居功至伟!

和他同时代的周作人、梁实秋等人鼓捣闲逸文学,追求小资情调;张恨水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则以才子佳人的梦幻情缘来掩饰社会的丑陋麻醉国民的心灵。鲁迅则将目光投向底层民众,关注他们的命运,也剖析他们的灵魂,揭示他们的病痛,引起疗救的主意;他还讴歌革命者和进步青年,号召青年反抗黑暗,争取光明。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革命者的角色转变。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鲁迅借这部作品揭示了国民劣根性,讽刺了精神胜利法,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向封建势力妥协的错误倾向,意义十分深远。

但比较鲁迅和毛公,发现两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鲁迅的"铁屋呐喊"与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共同构建了对中国社会的诊断体系。

鲁迅通过《阿Q正传 》揭示的"精神胜利法",与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批判的"痞子运动论"殊途同归,二者都指向封建文化对底层民众的精神桎梏 。

在农民问题上,鲁迅以文学手术刀解构闰土式的麻木,毛泽东则以阶级分析法重构农民的革命主体性

在斗争哲学层面,鲁迅"痛打落水狗"的杂文精神,与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军事战略形成跨时空对话。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时,特别强调其斗争精神的现实意义:"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他不能翻身" 。这种将文学批判转化为政治实践的思想跃迁,正是毛泽东超越知识分子的关键。

鲁迅终其一生是"精神界战士",其《狂人日记 》撕开礼教面纱的力度,堪比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破除封建土地关系的革命实践。但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鲁迅的批判止于文化解构,而毛泽东完成了政治重构。当鲁迅在《药 》中哀叹革命者与民众的隔膜时,毛泽东已在井冈山创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将农民改造成革命的主力军 。

鲁迅主张"壕堑战"式的持久批判,强调"改造国民性"的渐进性;毛泽东则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暴力革命论,通过土地改革、武装斗争等具体实践,将底层民众的生存诉求转化为改天换地的物质力量 。

鲁迅批判国民,讽刺国民,甚至不惜丑化国人;毛公则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领导群众加入到改造中国的革命运动之中。

鲁迅怀着深刻的悲悯电击国民的灵魂;毛公抱着勇毅的精神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国民。

鲁迅创造了不朽的人物形象;毛公则创建了新中国。

鲁迅揭批的国民劣根性不可能在旧中国的环境中有稍许改变;毛公创建的新中国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的生存境遇,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使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得以建立。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完成了鲁迅未竟的思想启蒙,更创造了超越启蒙的历史实践。当鲁迅在《故乡 》中哀叹"厚障壁"时,毛泽东通过扫盲运动、妇女解放、合作化运动等社会工程,真正拆解了封建等级的物质基础 。

这种超越性在文化建构中尤为显著。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匕首"刺破黑暗,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则构建起新文化的坐标系。他将鲁迅"立人"思想升华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将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转化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治国方略 。这种从解构到建构的飞跃,使毛泽东成为五千年文明史上首位成功整合思想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历史巨人。

鲁迅很深刻,毛公很伟大。

五一期间,我们看到韶山故居前,观众排成长龙,毛泽东广场上,人头攒动,前来献花的拜谒者络绎不绝;但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者却寥寥。

文学可以带来审美的感动,政治却可以改天换地!

来源:语文红宝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