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阳赵保是革命老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共产党人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点燃革命火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地下党员180多人,建立党支部11个,并成立了赵保区委。期间,党的统战工作和抗日宣传工作非常活跃。
宜阳赵保是革命老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共产党人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点燃革命火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地下党员180多人,建立党支部11个,并成立了赵保区委。期间,党的统战工作和抗日宣传工作非常活跃。
1944年5月,日军侵占豫西,宜阳沦陷。党组织开辟了以赵保为中心的伊洛抗日根据地,王震、王首道等著名将领曾亲临赵保指导对日斗争。张剑石于7月中旬奉命返回赵保,开辟抗日根据地。
张剑石又名张金光,1903年出生。1920年冬,他随亲戚去西安,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在这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5年后,张剑石回到家乡赵保,目睹官匪勾结、欺压百姓的社会乱象,写下“捍卫家乡岂容退,改造社会是我责”的条幅,贴在床头激励自己。
1926年,张剑石参加了上海大学举办的“夏令讲学会”,聆听了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著名共产党人的教诲,坚定了革命理想。同年7月,他返回豫西开展革命活动,之后数年,先后组织成立赵保党小组、屏阳中学和大众图书馆等。
1944年10月初,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党组织调拨一个连,在宜阳、伊川、嵩县三县接合部,创建以宜阳东赵保为中心的伊洛区抗日根据地,由张剑石负责。接着又成立了八路军伊洛独立团,赵保成为豫西抗日救亡运动的活跃地区之一。
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救国救民。到了年底,抗日武装人数发展到300多人,在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面对日益强大的八路军力量,日、伪、顽势力十分惊慌,决定攻打东赵保,企图削弱那里的八路军力量,想在八路军还不很强大时,把八路军逼走或消灭。
东赵保距离宜阳县城30里,驻在城里的日军先派人到东赵保进行了侦察。很快,日军聚集日伪军近千人,在司令官天野指挥下,于1945年1月5日深夜,从宜阳城出发,经五里坡、二道沟,气势汹汹地向东赵保开来。
在这之前,驻在东赵保寨内的国民党乡公所和国民党游击支队人员,全部撤出了东赵保。显然,国民党方面与日军是有默契的,国民党方面想借日军力量消灭八路军,而日军想趁机向南扩大占领区,两方各怀鬼胎,都想从这一战中分得好处。
而我军也及时地派人打探到了日军进攻东赵保的情报,紧急进行部署,不打无准备之仗,集中一切力量迎敌。
但守寨部队只有300多人,与敌人力量悬殊,不能强拚,只能智取。
强敌压境,面对严峻的形势,张剑石召集有关人员开会。他说:“现在敌强我弱,硬拼是拼不过的。但我们如果弃寨避战,敌人的目的就会实现,我们也会失去东赵保这个依托。没有立身之地,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今后再开展工作也会增添更多的困难。”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无论如何,都要守住阵地,把来犯之敌赶走。
东赵保从1925年起就开始了革命活动,1930年建立中共党组织,群众基础很好。在这样的地方,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相同的念头。张剑石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依托坚固的寨围坚决抵抗,一定能打退敌人的进攻。
张剑石同时也对战事做了周密的安排。守寨队伍人少而精,个个都是勇敢的战士,士气高昂。他派各部把守四道门和各个地段,发动青壮年一律上寨,有啥武器带啥武器,大刀、长矛、桑权、棍棒等,都搬到眼前,还在墙上堆积了大量的石头,以应急需。
1月5日夜,东赵保人准备就绪,严阵以待,张剑石在北寨门楼设立指挥部,大家各就其位,随时准备迎敌。
午夜,敌军大队人马到来,包围了东赵保。敌指挥部就设在寨北的北大凹。
敌人用大炮、机枪一阵阵向寨上射击。夜色被撕裂,寂静变成了尖叫。
双方接上了火,东赵保保卫战开始了。
敌人只是射击,却按兵不动。他们并不清楚寨内力量的虚实,猛然袭击,想先下手为强,威吓东赵保人。尽管枪声大作,却并不敢冒然进攻。
另外,敌人对东赵保的东、北、西三面进行包围,南面并无兵力。
张剑石看破机关,猜到了敌人留下这一缺口的用心,那就是逼我方人员向南撤退。如此一来,人走地空,敌军便可乘虚占领东赵保。
他将计就计,避实就虚。抽调一批老战士和民兵,让他们在街上跑步,高呼着“团结奋斗”“抗战到底”等口号,大声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革命歌曲。同时又把寨内的大鼓、大铙抬到街上,着人使劲擂击。
热闹的景象,响声雷动,军民倍受鼓舞,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与此同时又迷惑了敌人,他们不知就里,摸不清我军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更是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也为我方争取了时间,补充弹药和体力,增强反战的力量。
直到第二天下午,敌军一部才靠近东南部寨墙,准备强攻。
张剑石立即做出应对措施,他加强东南角寨的守卫,调来仅有的一挺机枪,向靠近寨墙的敌人猛烈射击。他让枪手打一会儿换一个地方继续射击,给敌人造成八路军不只一挺机枪的印象。枪声清脆响亮,敌人一听便知这是日本制造的歪把子机枪,是老八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如此以来,敌军断定寨内有老八路。
正所谓兵不厌诈。日军对老八路是闻风丧胆,张剑石正是利用了对方的这一心理,用老八路来震慑敌军,使他们有所顾忌。
与此同时,他派出八路军的一个小分队,由黄焕章带领,出南门隐蔽前进,悄悄绕到敌人侧后,发起突然袭击。靠近寨墙的敌人腹背受敌,大为惊慌,无心恋战,慌忙向北撤去。
下午5点左右,设在北大凹的日军指挥部打出两颗信号弹,命令大军撤退。张剑石带部队追击,把敌人赶到20里以外,这才收兵返回东赵保。
这次东赵保的保卫战持续了一天一夜,打死打伤敌人十余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东赵保一带的人民群众欢欣鼓舞。
同年2月,中共伊洛工委改为中共伊洛特委,张剑石任特委副书记兼伊洛独立支队司令员。
敌军对东赵保仍是觊觎之心不死。同月,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茂恩调动驻宜阳、伊川、嵩县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共有5000余人围攻东赵保。
敌人兵力之强,前所未有。面对来势凶猛的敌人,张剑石和赵东保人没有妥协,更没有屈服。军民众志成城,誓要保卫赵东保。张剑石调用一切可用的力量,和特委领导一直坚守了7天8夜。
在这几天几夜里,东赵保的人们绷紧心弦,一致对外,没有后退一步。在二分区十八团的援助下,终于战胜敌军,又一次取得了东赵保保卫战的胜利,受到党中央和河南军区的嘉奖。
两次东赵保保卫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从此,东赵保及附近地区牢牢控制在八路军和人民手里,伊洛区抗日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被誉为“红赵保”“小延安”。
来源:晚上没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