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痛!浙理工44岁美女教授刘曦病逝:曾靠吗啡止痛,病因至今成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19:36 2

摘要:5月16日,南京艺术学院45岁的博士生导师尹悟铭突发心跳骤停,不幸离世;就在同一天,浙江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刘曦,也悄然告别了人世,年仅44岁。

这个5月,对高校学界来说格外沉重。

一天之内,两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接连离世。

5月16日,南京艺术学院45岁的博士生导师尹悟铭突发心跳骤停,不幸离世;就在同一天,浙江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刘曦,也悄然告别了人世,年仅44岁。

她不是别人,正是许多学生眼中的“美女老师”,是同事眼中“干练、温柔又有力量”的刘曦老师。

而她去世的背后,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

“在最后的日子里,她靠的是吗啡,已经不堪忍受。”
——一位同事泪目回忆

5月16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的教职工微信群突然弹出一条讣告:

“刘曦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16日凌晨在杭州逝世,享年44岁。”

短短几十字,把整个学院定住了。

很多年轻教师第一反应是“看错了”:怎么可能?她前两年还在带课、评项目、开组会,怎么说走就走了?

直到学院发布确认消息,大家才如梦初醒。只是这个梦,不愿醒来。

【02】44岁的她,曾是系里的“明星讲师”:出国进修,气质出众,课上座无虚席

说起刘曦,学院里无人不知。

她2006年从澳门大学毕业后,加入浙江理工大学,一干就是18年。

后来又赴南洋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深造。她是传播系的中坚力量,学生口中的“曦姐”,同时也是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代表、“双高双强”型骨干教师。

在讲台上,她讲新媒体传播、城市文化、时尚话语体系,思维开阔、风格鲜活,台下的学生总是挤得满满当当。

她不是那种“高冷”型的老师,反而很亲切,讲课的时候会穿插生活案例,讲到激动处还会笑着比划。

外表靓丽、思维清晰、谈吐不凡——学生们说,她像一束光,照进枯燥的理论课。

在她生前好友、“定慧老师”的悼念文中,有一段话令人动容:

“她总是笑着拒绝我们探病,说‘我还好,再等等就能好了’,可我们后来看懂了,那不是安慰,是强撑。”

据她透露,刘曦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病痛几乎是分分钟的折磨,只能靠打吗啡镇痛——

她怕自己忍不住在同事面前掉眼泪,怕自己形象崩塌,索性把所有人都挡在病房门外。

她用倔强护住最后的体面,也让同事们,直到她离开,都没来得及道别。

【04】她的告别,也是她最后的坚持:不设灵堂、不办追悼,不愿同事为她哭泣

刘曦的家人,几乎是“悄悄”办完了所有后事。

讣告中写明:婉谢吊唁、现场告别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

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寻常。

但同事们明白,这其实就是“曦姐”的作风——她太要强,不想让人记得她虚弱的模样;她太顾别人,不愿让学生和同事跑一趟为她掉泪。

她用“体面”替代了告别,也用“克制”隐藏了病痛。

可是,谁又知道,在病房那段孤独的夜晚,她究竟忍受了怎样的疼?

讣告中写的是“因病医治无效”。

具体是什么病,家属和学校并未公布。也正因如此,不少网友产生了疑问——

44岁、正值壮年,怎么会突然就病故?

一位不愿具名的校友在社交平台留言称:

“其实她去年就经常说胃不舒服、嗓子疼、失眠,但因为是班主任又是系主任,太忙,她总说‘等放暑假再去查’。”

可是,很多病,是不会等你有空的。

如果她早一点重视身体、早一点系统检查,结局是否会不同?

网友评论一语戳中痛点:

“我们总以为‘撑一撑就过去了’,可万一是‘命’过去了呢?”

巧的是,就在刘曦离世的当天,另一位高校名师也走了。

南京艺术学院的尹悟铭教授,因突发心跳骤停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5岁。

两位同龄人、同一天、同样是高校副教授,一个是美学专家,一个是传播学者,都倒在了事业正盛的路上。

不少人开始反思:

是不是当代教师太累了?是不是高校的“隐形卷”早已超负荷?

一位大学老师写道:

“我们不是不想休息,是项目评审、课题结项、论文评级、课程改革全压在身上,谁敢躺?谁敢缓?”

这不是个例,而是群像。

教师这个看似“轻松”的职业,实则是职场中加班最隐秘、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

刘曦走了,带走了一份温柔,也留下一段反思。

她的离世让无数人破防:“这么好的人,说走就走了。”

她是学生心里的光,是同事眼里的挚友,更是一位始终以敬业、干练、温暖、担当作为信仰的青年教师。

可惜,病痛从不挑人,命运也不公平。

如今,她成了别人心里的一盏灯。

愿曦姐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病痛,天光常明。

来源:蛤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