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凤岐吴氏大宅位于柘荣县凤岐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800年前后),曾是凤岐村唯一的建筑,形成一村一屋、一屋成村的壮观景象。大宅藏身于青竹古松之间,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层层高起,状若城堡,从最前方的墙基到最后端的围墙,落差近30米,堪称大型山地古民居建筑的精
《让文物说话》第一集
凤岐吴氏大宅
文物名片
凤岐吴氏大宅位于柘荣县凤岐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800年前后),曾是凤岐村唯一的建筑,形成一村一屋、一屋成村的壮观景象。大宅藏身于青竹古松之间,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层层高起,状若城堡,从最前方的墙基到最后端的围墙,落差近30米,堪称大型山地古民居建筑的精品之作。
山势为幕、雕工为韵。我是柘荣深山里凝固的史诗,书写了一屋成村的传奇篇章;我也是活化的遗产,200多年的时光里,见证着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若你循着茶香竹影而来,定能遇见被岁月封存的建筑瑰宝。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我的主人吴子望,以经营茶叶和竹木生意,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为四个孩子铸就了四座山居豪宅:老大元房已损毁于福鼎蛤蟆袋村,老三利房隐没在福鼎连山村,老四贞房生活在福鼎翠郊村,而我——亨房,始终独守在柘荣乍洋乡凤岐村,延续着家族的荣光。您看,血脉相承的建筑基因,是否让人想起兄弟同根的风骨?
吴氏四子同辉,一砖一瓦都浸透着主人的心血。您可知道,这深山巨宅的背后,蕴藏着古人怎样的精妙智慧?
由于我住在寒冷的山中,主人大量运用石材和柱子,为我构筑起耐寒而坚固厚实的肌骨,历经两百多年仍屹立不倒。
宁德广播电视台主播 吴江蓉
“建在这里,就是出于家族产业布局的考虑。这里拥有数千亩的茶园以及丰富的竹木资源。为吴家的茶叶及制伞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火患避于高墙,盗匪阻于深院,猛兽慑于明灯。全能型的我有“三能”和“三防”。
我依山而建、层层高起,从最前方的墙基到最后端的围墙,落差近30米。
宁德广播电视台主播 吴江蓉
“吴家充分利用近30米的建筑落差,根据光照程度的不同,实施差异性晾晒,确保茶叶的优良品质。”
当太阳升起,三十米的建筑落差不仅是视觉的雄伟,更是制茶人的匠心,每一片茶叶都能在立体晾晒场找到专属的位置。
我由多个“合院式”的建筑布局构成,形成前后二院三进,左右三路的中轴对称格局,五十七米的面阔如凤凰展翅,七十九米的进深似卧龙盘踞。两院之间由一堵匡斗砖墙分隔,从太子亭门道通行,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通。
柘荣县文保中心主任 杨月圆
“它内部的梁架、牛腿、雀替等木雕工艺十分精美。看,像这样的花窗就有100多扇,吴家当年专门安排一个丫环早晨负责开窗,傍晚关闭,在一开一关之间,一天就过去了。”
我的内部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我的木雕构件更是精美绝伦,凝重而不失轻巧。
宏大的建筑规模、合理的建设布局和精湛的建造工艺,使我成为山地古民居里的“国宝之作”,而我的传说,也被族人口耳相传。
吴氏后人 吴郑思
“建造那么大的住宅,困难很多,比如说大宅里的柱子有300多根,根据风水先生选的吉时,要在一个时辰立起来,那么我们的祖先就想了一个办法,请附近方圆百里的千多个村民来这里看大戏,吃饭。连看了三天三夜的大戏后,吉时已到,大家就齐心协力把柱子立起来。”
吉时不可违,人心却能聚。两百多年过去了,木雕花窗下,青砖黛瓦间,我见证着吴家的家族典籍,也续写了乡村建筑美学的隽永诗行。
《让文物说话》播出时间
周日
新闻综合频道
20:07
文化旅游频道
21:17
来源:宁德电视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