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社交平台流传的试飞影像中推断,中国大型歼-36隐形战斗机第二架原型机近期再次试飞,且进行重大设计调整。
根据美国军事网站《战区》最新报道,从社交平台流传的试飞影像中推断,中国大型歼-36隐形战斗机第二架原型机近期再次试飞,且进行重大设计调整。
从 2024 年 12 月首架原型机试飞至今还不足一年。
这款战机就完成了进气道、起落架、排气系统三大核心部位的深度改造,用 "中国速度" 刷新了六代机研发的节奏。
而另一边,曾宣称要主导未来空战的美军 NGAD 项目即F-47研发,还在预算博弈与技术瓶颈中蹒跚前行。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交出的这份 "迭代答卷",每一处改动都精准戳中六代机的性能要害,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体系能力的集中爆发。
首架 J-36 采用类似 YF-23 的凹陷式排气布局,将隐身性能做到了极致,但也留下了机动性不足的隐患。
二号机直接换装棱角分明的二维推力矢量喷口,造型虽与 F-22 的喷口相似,技术应用却更具针对性。
无尾设计本就难以兼顾稳定性与机动性,尤其在高空复杂工况下容易 "失稳"。
推力矢量技术通过调整喷口方向,能像 "空中舵手" 一样精准控制飞行姿态,大幅拓展战机的飞行包线。
更关键的是,发动机舱同步后移至尾缘,说明这不是简单的部件替换,而是涉及机身布局的深度重构 —— 在隐身与机动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正是六代机的核心技术诉求。
如果说推力矢量是 "动力升级",进气道的全面 DSI 化改造就是 "效率革命"。
首架 J-36 的混合式进气道曾是设计亮点,但二号机果断取消梯形尖劈式设计,将两侧进气道全部升级为 DSI 布局,向前倾斜的下唇缘成为最鲜明的标识。
这项在歼 - 20 上验证成熟的技术,通过一体化鼓包实现气流压缩,砍掉了复杂的附面层控制系统,不仅让机身减重不少,更能大幅降低雷达反射截面。
对六代机而言,这意味着在超音速巡航时既能保持气动效率,又不会暴露行踪 —— 要知道美军 NGAD 宣称的 2.2 马赫速度目标,至今还没找到兼顾隐身的实现路径。
最不起眼的起落架改动,实则暗藏对重型战机的深度考量。
首架机的串联双轮设计虽能承载超大起飞重量,却占用了大量机身空间,导致起落架舱门过大,成为隐身短板。
二号机改用并列双轮布局后,舱门尺寸显著缩小,雷达反射面积随之降低。
这看似简单的调整,背后是一系列连锁优化。
起落架舱加深后,机身内部腾出更多空间用于装载燃油和弹药,配合三发动力布局,让 J-36 的作战半径有望突破 3000 公里,远超美军 F-47 公布的 1850 公里数据。
对强调 "超远程打击" 的六代机来说,这样的改动直接提升了战略威慑能力。
与歼 - 36 的 "快节奏迭代"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 NGAD 项目正陷入 "雷声大雨点小" 的困境。
这个 2014 年就启动的六代机项目,2024 年 7 月曾因技术瓶颈宣布暂停研发,直到 2025 年 3 月才由波音公司拿下合同,定名 F-47 并公布参数。
但这份迟来的参数表,刚亮相就被业内看出了差距:2 马赫的速度不及歼 - 36 的超音速巡航能力,1850 公里的作战半径更是只有 J-36 的六成。
更棘手的是,其宣称的 "无人机群控" 技术还卡在网络兼容性问题上,通道不稳的缺陷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堪称致命。
供应链的半导体短缺、国会对预算超支的担忧,更是让计划 2028 年首飞的目标蒙上阴影。
特朗普在发布会上宣称 F-47"能领先十年",但美军内部报告却直言不讳:"中国六代机在航程、隐身和协同作战上已形成优势"。
如今歼36原型机大改表明试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领先美国。
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恰恰暴露了 NGAD 项目的底气不足。
歼 - 36 的快速迭代绝非孤例,而是中国航空工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必然结果。
这款被英国《航空航天》杂志称为 "全球首款无尾超音速战机" 的装备,其背后是传感器、隐身材料、人工智能等全产业链的支撑。"边试飞、边优化" 的研发模式更是关键。
我们也没有沉迷于首架原型机的 "惊艳亮相",而是通过实战化测试快速调整方向,这种务实路径让歼 - 36 始终瞄准战场需求进化。
相比之下,美军 NGAD 在概念验证阶段就耗了五年,供应链与预算的掣肘更让其难以快速掉头。
从歼 - 20 的成熟列装到歼 - 36 的快速迭代,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定义六代机的标准。
当 NGAD 还在图纸上纠结参数时,歼 - 36 已经用二号原型机证明:未来空战的主导权,正在向掌握 "迭代速度" 与 "体系能力" 的一方倾斜。
2030 年的天空格局,或许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
来源:奇圆科普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