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岩,原名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李信家富,文武双全,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其父进士出身,名不详。后来又有史籍将其明确记载为明朝原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其弟李牟,庠士(在学生员)。
在有关李自成起义军的史籍中,有很多李岩的记述,说他是李自成的重要谋士和大将。但真实的历史是其人纯属子虚乌有!
许多史籍是这样记载李岩的:
李岩,原名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李信家富,文武双全,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其父进士出身,名不详。后来又有史籍将其明确记载为明朝原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其弟李牟,庠士(在学生员)。
明崇祯十三年,河南发生旱蝗大灾,饥民遍地。李信傾家财赈济灾民,获“李公子贤”的好名声,却引起地主豪绅忌恨。他们罗织罪名将李信逮捕入狱。造反女首领红娘子仰慕李信英名,率军攻破杞县城,杀死县令宋玫,救出李信。李信迫不得已散尽家财,烧了宅第,与红娘子一同投奔李自成。
李自成对李信十分赏识重用,为其改名岩。从此李岩跟随李自成南征北战,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在襄阳建政时被封为制将军,西安建国时被封为侯爵。李自成从北京败退至山西后,其丞相牛金星嫉妒李岩贤能,怕李岩取而代己,便污称李岩欲自立为王。李自成听信谗言将其处死。李岩被冤杀造成了李自成集团的人心涣散,从而加速了李自成的败亡。
上述记载传奇浪漫,悲情动人,言之凿凿,不由得人不信。但真伪到底如何?我们只须将这些记载加以考证即可一清二楚。
一、李岩是怎么载入史籍的。
李岩其人载入史籍,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1、起源于李公子的传说。
大概在崇祯十三年后,随着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攻城掠地,有关他的传说开始流传。尤其在远离北方的江南更是如此。那时由于信息闭塞,人们对李自成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清楚。于是民间便出现了“李公子”的传言。
比如顾炎武的《明季实录》记述:“闻河南杞县举人李严又名李牟公子啸聚一方,互同谋逆”。
再如彭时亨《中兴制寇策》记述:“彼所称李公子者……据中原,吞江汉,袭三秦,凌晋跨蜀,奄有四国,如建瓴然”。
又如刘尚友在《定思小记》中记述李自成进京时写:“愚民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焉”。
即便李自成被程九伯杀死于九宫山后,在《程氏族谱》也仍然写的是“杀闯贼李延”。
此外,江南还流传李自成的祖父曾是明朝兵部尚书。此说甚至流传到了日本。在日本长崎的《大明兵乱传闻》里记述:“大将军李自成其祖父曾任兵部尚书之职。……三月十九日,兵变大将军李公子攻占北京,崇祯自缢而死”。书中明确说明信息来源是听去日本的“唐人”所言。
从这些与李自成同时代文人的记述中可明显看出几点:
一是传说中的李公子指的就是李自成,而非李岩。二是李严与李牟是同一个人,不是哥弟俩。三是李自成有李严、李炎、李延、李兖等多个名字。但这些名字均与李岩同音。四是李自成是兵部尚书的孙子,出身于权贵之家,所以称其李公子。
通过这些记述,足见当时关于李自成的传说是多么混乱错误。但此时后来那个活生生的李岩还没“出世”。
2、“出世”于《剿闯小史》。
李岩是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懒道人(字号)写的《剿闯小史》中正式“出世”的。
该书名为“史”,实则是长篇章回小说。从该书的情节内容来看,作者对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情况基本不了解,纯粹是按小说创作模式胡编乱写,对起义军的描写无论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情节等均大量存在颠倒错乱、生编硬造之处,与真实的农民起义历史相距甚远。鉴于篇幅所限,不便举例说明,有兴趣者可自己查阅。作者将传说中的李公子虚构成李岩,并将李公子的一些传说移植到李岩身上,同时又杜撰了其他情节,使李岩其人基本成型。此书一经刊印即很吸人眼球,被争相传阅引用。
3、完善于《定鼎奇闻》。
《剿闯小史》刊印后,到了清顺治八年,一个名蓬蒿子的文人又写了一部《定鼎奇闻》的章回小说。该书在《剿闯小史》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大量荒诞无稽的虚构,对李岩的雏形继续做了补充,使之更加丰满。
4、成型于《明季北略》。
继《剿》《定》两书后的清康熙初年,有一位民间史学家计六奇写了本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所谓史学著作《明季北略》。
该书几乎全部采录了《剿》《定》两书的情节内容,并对涉及李岩的内容作了编辑发挥,使之符合正史体例,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由于计六奇是以史学家的身份写就了《明季北略》,这样,李岩便由虚构的小说人物变成了史学中的历史人物,被后人视为正史而大量采用,从此以讹传讹。
5、定型于清编《明史》。
如果说《剿》《定》中的李岩是小说家的虚构杜撰,无可厚非,不足为信;《明季北略》中的李岩是民间史家的记述也缺乏权威性。那随着清乾隆时期编定的《明史》,李岩其人就成了官方确认的事。
《明史》的编纂者在未作考证的情况下就几乎完全抄录了《明季北略》中有关李自成起义和李岩的内容。由于《明史》是朝廷编纂,是最具权威性的官修正史,那李岩的存在及事迹也就成了权威性的历史记载,后人大多也就信以为真了。但这个李岩此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
6、流行于《甲》文之后。
李岩其人真正引起现代人关注的是到了1944年4月郭沫若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简称《甲》)文。《甲》文主要深刻总结分析了明朝亡国及李自成进京后迅速败亡的经验教训。将李岩视为李自成集团中头脑清醒的正确路线代表。将李自成听不进李岩的正确意见并错杀李岩看作是导致李自成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李岩的赞誉同情。此文一经发表即引起轰动。毛主席读后也大为赞赏,将此文印发全党作为延安整风的重要学习文件。从此,李岩开始为现代人所熟知。
应该说《甲》文是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一篇很有价值和水平的政治性学术论文。文中所引用的史料主要取之于《明史》。大家知道,郭老虽是史学大家,但他的专长是先秦史和甲骨文,不是明史专家。所以用此文作为李岩确有其人的依据显然不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作家姚雪垠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沿袭了《甲》的观念,对李岩费尽笔墨,将其塑造成一个雄才大略、忠心耿耿、浪漫传奇的悲剧英雄形象,更使李岩其人深入人心。
二、对李岩史籍的考证。
如果只将李岩视为一个小说人物,那就无须辨其真伪。因为小说是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杜撰的。但如果将其当作历史人物那就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符合历史的真实。否则,继续以讹传讹,谬误相传,就是对那段历史的歪曲亵渎。
笔者刚接触李自成起义的史料时也是相信确有李岩其人的。但看多了就会发现疑问越来越多,最终不得不承认他应该是个“乌有先生”。
1、李岩是杞县人吗?
答案:杞县查无此人。
按《明史》等记载,李岩出身杞县名门望族。大灾之年曾傾其家财大赈灾民,为此身陷牢狱;之后又成为李自成的重要谋士大将。杞县有如此影响的重要人物,开封、杞县地方志肯定要有记载,绝不会遗漏。但遍查《开封府志》和《杞县志》,均查无此人。
地方志无书面记载,按中国民间文化传统,对当地名人的轶闻趣事当地总会多少有些传说。况且这个李岩是在大灾之年对杞县人有救命之恩的“名人”。但据建国初明史学者多次实地考察访问,杞县并没有李岩的传说,年长者对这个“名人”是何许人也、故居何处等均一问三不知。
2、李岩是明代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吗?
答案:捏造。
据《开封府志》和《杞县志》记载,明朝天启七年杞县根本没有一个叫李岩的丁卯科举人。《杞县志·选举志》中更是明确记载这一年杞县中丁卯科举人的只有一人,姓名李诏。而且杞县历科中举的亦无叫李岩或是与“岩”字同音的人。
古代科举能考中举人、进士者凤毛麟角。在府县能考中一个那是当地很荣耀的大事,地方志绝不可能遗漏。可对李岩这个举人居然毫无记载。这只能说这个李岩中举是捏造的。
3、李岩是李精白的儿子吗?
答案:编造的父子关系。
李精白是明代真实的历史人物。据《明历科进士题名碑录》记载,其人是明万历四十一年第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直隶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曾官至明兵部尚书,生两儿一女。长子李麟孙,后改名李栩,曾组织地主武装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次子李鹤孙早亡。这两人一个是颖州人,一个是杞县人,怎么可能成为父子?况且李精白只有这两个儿子,他也没到过杞县,即便在杞县生个私生子也无可能,怎么又多出个李岩这么个儿子来呢?
至于《明季北略》记李岩“父某,进士”就更模糊得无从查考了。这可能是怕编造得太具体容易露出破绽的缘故吧。
4、美女救英雄确有其事吗?
答案:查无实据。
情色是古今文人创作必须添加的佐料。通常是英雄救美,但在李岩身上变成了美女救英雄。如果将此作为文学故事无可厚非,但作为历史事实的确毫无依据,甚至荒唐:
一是红娘子其人难觅踪迹。
明末农民起义首领虽然多如牛毛,但只要稍有点名气的,当时的地方志或官方文书中都会有所记载。这个红娘子作为统领数千人马的女首领,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个让人拍案惊奇的女豪杰。可无论在《开封府志》、《杞县志》,还是明朝其他各级官府的文书里,这个红娘子姓甚名谁、籍贯何地、如何起义、结局如何等均无任何记述。再者按《明史》记载,红娘子与李岩是率大队人马从杞县到永宁千里投奔李自成的。沿途要经过十多府县,如此浩荡兵马不惊动地方是不可能的。可在这些府县志中也毫无记载。这就只能解释为红娘子的确是个虚构的小说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
二是攻杞县城与红娘子无关。
据《杞县志》记载,杞县在明崇祯十五年前确被三次攻城,但均与所谓的红娘子无关。一次是崇祯八年,著名义军首领扫地王率兵八万攻打杞县城,在知县申佳胤的顽强抵抗下城未破。第二次是崇祯十一年七月数千白莲教徒在黄协山率领下猛攻杞县两昼夜,被知县苏京打退。第三次是李自成的起义军于崇祯十五三月攻占杞县城,知县吕翕如在攻城前就望风而逃。这三次攻打杞县城都与所谓的红娘子无任何关系,而且时间、人物、经过也完全驴头不对马嘴。
三是破城杀知县宋玫之说更是荒唐。
这个宋玫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山东莱阳人,在崇祯元年到四年任杞县知县。从杞县离任后先后在明廷吏科和工部任职。约崇祯十五年卸任还乡。次年清军攻破莱阳,宋玫抵抗不屈而死。如此,他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崇祯十三年时被所谓的红娘子破城杀死的杞县知县,他也不可能在崇祯十三、十六年死两次!况且在封建时代一支造反队伍攻破一座县城杀死知县,这是天大的事情。可在《杞县志》竟毫无记载,这只能说根本就无此事。
5、李自成重要将领的名单中有李岩其人吗?
答案:没有。
崇祯十六年春,李自成在襄阳建政时将其手下重要将领分为权、制、威武、果毅将军四级。其中权将军仅田见秀和刘宗敏两人。制将军是刘芳亮、袁宗第、刘希尧、李过、贺锦共五人。威武、果毅将军若干人。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西安建国时给诸将封爵。权、制将军均封侯,威武、果毅将军均封伯。这两次封将封爵的情况及名单在当时的主要正史中都有记载,有史可查。虽有些误差,比如张冠李戴,但唯独不见李岩其名。作为制将军和伯爵的李岩是出现在此之大后的《剿》和《定》两书中。这显然作者在编造李岩的故事时刻意添加上去的。
6、《甲申日记》可信吗?
答案:这是本不可信的伪书。
《甲申日记》是一本记述崇祯皇帝自缢前和李自成进京后活动的书。作者王永章自称不仅是陪伴崇祯皇帝的重要太监,而且还参与了大顺朝处理皇宫的事务。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和口吻写就该书。书中也多处提到大顺朝的李岩如何如何,这成为持李岩确有其人说的所谓有力证据。但该书自出笼后即被大多严谨的史学家视为作者和内容都十分虚假的伪书。
一是作者虚假。
明末,曾在崇祯皇帝身边的重要太监从魏忠贤到王承恩、高起潜、王德化等在宫廷记录或官方文件中都有所记载。而唯有这个如此重要的太监王永章竟查无此人,无任何竹丝马迹。这只能说明这个王永章是个冒牌货。
二是内容虚假。
作者是假的,内容真实可信也行啊。可该书内容的虚假堪称通篇荒唐至极。仅举数例:
例如,该书写大顺皇帝派使者与大明义兴皇帝的代表平南王吴三桂、尚义伯唐通于4月22日在山海关达成誓书(协议),双方各守疆土,互不侵犯,大顺退出北京,与大明合力抗清。并将此誓书由牛金星遍传北京城内。根据确凿史料,4月22日早已降清的吴三桂与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顺军于4月26日仓皇逃回北京,4月29日又被迫撤离北京。此时的唐通尚未反叛李自成,他一直随顺军撤到陕西。这怎么可能达成这么一个降书?原明太子及皇子在顺军败退北京途中趁乱逃离,不知所踪,何来大明义兴皇帝?即便吴三桂想立其为大明皇帝,他不仅不敢也绝对是不可能的。这种胡编乱造简直是扯得不着边际。
再如,该书写四月初三李自成派李岩率军五万赴山海关,四月初九得知吴三桂降清,仍奏请招抚。据确凿史料证实,李自成是4月13日晨亲率大军离京东征山海关,此前除在居庸关时就派去的降将唐通外没派一兵一卒。吴三桂是4月15日给清军送去信函表达降清意愿,至4月21日夜才在威远台剃发正式降清。李岩怎么可能在4月9日就知道吴三桂降清?这也编得太离谱了。
还如,如果作者真是一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不可能不懂得皇帝手诏和批阅文书时的格式与用语。可在该书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时处处违反,内行人一看就知是个完全不懂朝廷行文规矩的草野之民。
又如,作者在书中还编造了不少所谓李自成文臣武将的名单。可详查李自成在襄阳建政和西安建国时所封文臣武将的名单,均榜上无名。足见该书作者杜撰的随心所欲。
作者虚假,内容荒诞。所以用此书作为李岩存在的依据,无异于自打耳光。
7、对李岩的质疑始于何时?
答案:从其“出世”就有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末清初郑廉的《豫变纪略》以及《杞县志》、《开封府志》。
郑廉,河南归德(商丘)人。生于1628年,15岁时被罗汝才起义军抓入军中。因读书识字便在罗部从事司书数年。期间正值罗汝才与李自成合营,因此对李、罗两部的内部情况十分熟悉。晚年的郑廉在康熙年间写就了《豫变纪略》这部反映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著作。他作为亲闻亲见亲历者,其记述相比那些道听途说者、胡编乱造者或抄袭者更具有可信性。他在此书中说:“予于诸书纪豫处颇效忠告焉,……如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余里,知交甚伙,启无见闻?而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无有先生也。”
这段话以自己的亲见亲闻亲历非常确定地得出李岩是“无有先生”的结论,并指出那些记载李岩的书是毫无依据的。郑廉是个治学严谨的文人,又了解熟悉李自成、罗汝才起义军内幕,他关于李岩确无其人的“忠告”应该是极具可信性的。
在康熙三十二年的《杞县志》里,收录了一篇《李公子辨》。此文是当地人写当地事,从各个方面明确否定了很多史籍中所记载的李岩的存在。此文能收录县志,说明当时的杞县官方和民间对此文的观点是认可赞同的。到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在修《开封府志》时也将《李公子辩》收录到府志中。这也说明当时的开封府官方对此文也是认可赞同的。直到乾隆十一年杞县重修县志时仍将此文载入。
中国古代的地方志编纂一直有个良好传统,这就是实事求是、如实记载。传说就记载为传说,存疑就按存疑记载,一般从不含糊。在李岩真伪问题上两个地方志都是秉持了这一传统。在李岩真伪问题上当地人的记述应该比非当地人的记述更具真实性、可信性和权威性。既然如此,那为何此文的观点未被时人采信?且随着乾隆年间《明史》的编定刊印,此后的《李公子辨》就不再收录于地方志了,被逐渐淹没于史海中?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朝廷编纂的《明史》明确记载有李岩其人,作为地方志不便再与之唱反调。二是清朝大兴文字狱,与朝廷唱反调是有杀头风险的。编修地方志的文人也怕为了一个李岩招来祸端。三是作为地方志,其影响远不如早就刊行全国的那些情节引人入胜的史籍。
8、确有其人说是否有新的确凿证据?
答案:没有。
建国后,随着史学界对李岩真伪的研讨争论,大多已认同李岩其人子虚乌有。就连在《李自成》中对李岩浓笔重墨的姚雪垠,在1978年看了明史学者顾城的《李岩质疑》后也变相承认了这一点。
随着时代发展,名人效应对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于是在有些地方出现了抢名人的现象。李岩也未能幸免。为杞县执着争抢李岩的是杞县的一个叫李少白的中学教师(已故)。他写了一篇《李公子辨·辩》,肯定杞县确有李岩其人。此文除了引用一些民国后在杞县兴起的一些无法核实的乡土传闻外,主要依据是清乾隆时期的《夏津县志》。因李精白中进士后先任夏津知县,后调任昌乐知县。此志将李岩说成是李精白之子。李少白就据此认定李精白与李岩是父子关系。岂不知据确凿史料,该志将李精白的籍贯弄错了,有关李岩的事迹也是抄袭其他史料。所以李少白的论点等于是建立在虚无的论据基础之上。
建国前后,有好事者突然挖掘出了一些李岩的所谓遗物遗迹。比如有人自称李岩的后代,有人发现了李岩的画像,有人声称某某胡同是李岩的故居,甚至有人还拿出了李岩用过的瓷盘等等。但这些均无据可查,或难以考证,或经不起考证。1960年前后,杞县修志时也曾想将李岩纳入县志,甚至其传记都写好了。但考虑再三还是作罢。为何?就是因为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还容易引起与相关地方、人员的矛盾争议。
至此,对有关李岩的其他记载,比如他如何建议李自成少刑杀,如何帮李自成搞宣传,如何进京后提四条建议,如何遭牛金星嫉恨、如何被冤杀等等就没必要逐一考证了。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经上述详尽论证,李岩其人的真假已经很清楚了:误传入史,子虚乌有!希望不要再以讹传讹、编造历史、误人子弟!
不知网友们意下如何?欢迎指正!
参考书目:
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李岩质疑》。
栾星《甲申史商》。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等
来源:鹰瞰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