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上万名建设者从东北、上海、湖南等地秘密集结,在"靠山、分散、隐蔽"的指令下,用双手在山沟里建起了新中国的航空发动机重镇。
在贵州安顺的群山深处,有一个地图上曾难觅踪迹的地方——军工代号460,它的名字叫黎阳。
1965年,上万名建设者从东北、上海、湖南等地秘密集结,在"靠山、分散、隐蔽"的指令下,用双手在山沟里建起了新中国的航空发动机重镇。
如今,这里红砖老厂房爬满青藤,歼7战机模型昂首广场,成了年轻人追更的"时光博物馆"。
山沟里的"蓝天卫士":造出中国战机的"心脏"
"当年条件苦啊!"82岁的老职工王大爷回忆,"没有路就开山,没有房就搭棚,冬天冷得握不住扳手,夏天蚊子能把人抬走。"
但就是这样的环境里,黎阳人用算盘计算数据,用土法锻造零件,硬是研制出了多个系列航空发动机,装备了歼-7、歼-8等主力战机。
鼎盛时期,这里是个"万人小社会":上下班时自行车流如潮水般涌过厂区,广播里放着《咱们工人有力量》,露天电影场挤满搬着小板凳的职工家属。
如今,广场上那架迷彩涂装的歼7战机,机翼上的斑驳痕迹,仍在诉说着当年"为国铸剑"的热血岁月。
从"军工明珠"到"网红小镇":老厂房变身打卡地标
80年代后,随着时代变迁,黎阳厂逐步从山沟搬迁至贵阳,但老厂区的红砖房、苏式家属楼、工人俱乐部被完整保留下来。
2016年,这里启动转型,昔日的菜市场改造成黎阳航空展览馆,锈迹斑斑的旧机床旁,陈列着曾装备战机的发动机实物,玻璃展柜里的老照片记录着"三线人"的青春:穿工装的姑娘们在机床前微笑,戴安全帽的师傅们围着图纸讨论,露天舞台上的歌咏大会坐满了举着小红旗的观众。
走在小镇里,仿佛穿越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绿皮墙的"人民邮电"楼还立在街角,老年活动中心的玻璃窗映着阳光,操着东北话、上海话的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他们是"三线二代""三线三代",把他乡过成了故乡。
来这里,触摸活着的"国家记忆"
如今的黎阳航空小镇,成了融合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怀旧旅游的宝藏地。推荐你这样玩:
✅ 黎阳航空展览馆:看真实航空发动机拆解模型,听讲解员讲"歼7如何守护领空"的故事;
✅ 老厂房拍照:红砖苏式楼、锈迹斑斑的阳台、墙上的时代标语,随手一拍就是复古大片;
✅ 周边联动:距黄果树瀑布仅1小时车程,游完山水再来"吸氧"红色历史,行程更丰满。
"我们这代人把青春献给了大山,没想到老了老了,这里成了年轻人喜欢的地方。"王大爷笑着说。
如果你也想走进这段"藏在大山里的国家记忆",不妨来黎阳航空小镇走走——这里的每一块红砖,都在等你听它讲那过去的故事。
你身边有"三线建设"的故事吗?评论区聊聊~
图1:黎阳航空展览馆外观
图2:当年职工歌咏大会老照片
图3:小镇广场的歼7战机模型
来源:莫四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