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30多家商户交了服务费等来“爆单”,却等来直播翻车,2500多万元迟迟未退,三名主犯一审均获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目前已提起上诉
330多家商户交了服务费等来“爆单”,却等来直播翻车,2500多万元迟迟未退,三名主犯一审均获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目前已提起上诉
那晚是1月16日,我记得很多商家守在屏幕前,手心发汗
承诺写得明明白白,“明星亲自带货、1:10保量、卖不掉退款”,像救命稻草一样亮闪闪
贵州做腊肉的老板把货塞满了冷库,浙江做日化的小公司提前加班贴标,山东卖养生酒的经销商把客服挪到“战备状态”
大家都在等一个爆单的夜晚
直播开了,镜头切得飞快
有的商品两个来回就下了链接,最多停两三分钟,更多的连名字都没被念到,只在屏幕上闪一下
张女士的小日用品只卖出十几单,她愣着看完了全场;
有食品商家焦急发消息求主播多讲两句,结果无人理会
第二天一早,大家冲到招商公司要说法,迎来的却是人心惶惶的撤场迹象,话术从“稳住别怕”变成了“我们也没办法”
事情闹大后,有艺人发布澄清,说与那两家招商公司没有任何关联,也不知晓其招商内容
“第三方招商公司有没有权利拿明星的名头去许诺保量”,成了很多商家追问的第一件事
我能理解演播间的热度和流量都很诱人,但这件事戳穿的是一个老套路:利用“明星资源”的光环,去收不该收的钱
深挖之后,检方给出结论:这不是运营失误,而是合同诈骗
三名主犯——汤某、王某甲、王某乙,从2023年起就开始“搭台子”,借用他人公司资质,注册空壳,把“明星带货”包装得天花乱坠
他们确实签下了几场明星参与的直播,但合同里的关键条款被刻意隐去:两小时左右的直播,产品通常不超过30个
等到招商时,他们却把话说成“所有报名的商品都有机会被明星推荐”
更离谱的是授权
他们承诺商家可以免费用“明星直播切片”,却没有取得艺人的切片授权
还有那句最动听的承诺——保量1:10
上海闵行区的检察官专门去查行业数据
“能做到账面保量1:3已经很高了,1:5、1:10甚至1:14是根本不可能承诺的”
这句判断像一把尺子,把话术与真实能力的距离量得清清楚楚
连明星本人都不敢拍胸脯保证的数字,他们却敢对上百名商家“口头保票”
结果很快到来
2024年3月,涉事的上海闵行好妈妈影视发展有限公司被立案侦查,6人被刑拘,三名主犯被以合同诈骗罪提起公诉
9月29日,闵行区法院一审宣判,三人分别被判处十年十个月至十一年三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截至2025年10月,三人已向上海市一中院提起上诉,案件进入二审阶段,2500多万元商家服务费仍未退还
说到底,这是个“挟名气以行骗”的盘
做局者吃两头:对明星端装作“正规合作方”,对商家端则兜售“零风险、高回报”的神话
契约被拆成两半,中间的灰色地带让信息严重不对称
谁来为这块灰负责,平台、明星、招商公司,得有个更清晰的分工与边界
行业里不是没有正面样本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在2025年5月发布的报告提醒我们,直播电商是消费增量的重要来源,稳定做直播的企业中有72%的新增客户来自直播,甚至一个直播间能带出30多个新职业
副主任翟伟斌也说过,直播电商在就业和扩大内需上有积极作用
我们不能因为几起翻车,就把整个赛道一棍子打死
但高质量发展要看细节
市场监管部门这两年开始紧盯“虚假保量”“无授权切片”,尤其严查空壳公司、明星资源造假
监管总局研究人士提出,要关注AI应用、拓展国际市场、赋能传统行业、助力乡村振兴,这些都离不开把基本规则立住
社科院研究也指出,生鲜直播的增长能实打实提高农村收入,直播电商的普惠性不该被骗子拖累
你或许会问,这种骗局真的新吗
并不
前两年广州有家MCN同样玩“保80万销量收8万服务费”,最终负责人因合同诈骗获刑八年,款项只追回了三成
国外也有类似翻版,美国某TikTok网红团队靠刷量制造人气,销量不到300单,最后被判三倍返还赔偿,账号被永久封禁
套路不新,换个外壳照样有人上当,关键在于我们识别得够不够快
从这起案子里,我格外记住几条“救命绳”
第一,问清直播时长和可上架SKU数量,这两项决定你的曝光上限
第二,白纸黑字写明退款与保量的触发条件,别信口头承诺
第三,切片授权要有明确的书面许可,缺一不可
第四,超高保量当成红灯,1:10这种数字要么是神话,要么是陷阱
第五,只通过官方可核验的渠道对接艺人或经纪团队,别让“代理的代理”牵着走
平台、明星、招商公司、商家,四方都得长记性
平台要把招商主体的资质审到“骨头缝里”,明星要对自己的商誉负责,不把名气外包给影子公司,招商公司该守的边界一寸不能越,商家则要把合规与风控当成第一天条
愿二审能推动更多资金回到受害商家手里,也愿每一次爆雷,都能换来行业向前走一步
来源:海马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