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全球医学研究的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这一领域的重心可能正逐步向中国转移。曾经由美国主导的医学科研版图中,中国研究型医院的论文产出已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跃升,而美国的主导地位则出现了明显削弱迹象。
近年来,全球医学研究的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这一领域的重心可能正逐步向中国转移。曾经由美国主导的医学科研版图中,中国研究型医院的论文产出已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跃升,而美国的主导地位则出现了明显削弱迹象。
中国医学科研的增长力度,从投入与产出的双重数据中可清晰窥见。荷兰一项国际研究显示,1996 年至 2023 年间,中国对科学领域的投入增加了超过38倍,目前已逼近美国水平;更关键的是,中国研发预算持续以每年7%的速度稳步增长,而特朗普政府对医学领域的资金削减——包括提议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一财年预算削减近 40%、合并 27 个研究所为 8 个 —— 正为中国的 “反超” 创造可能。
数据显示,中国的医学研究正在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论文中约有10% 属于医学领域。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增长至近20%。在全球排名前 200 的研究型医院中,中国占据51家,数量仅次于美国的 69家,远超德国的20家;其中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跃升尤为亮眼,2020 至 2024 年间凭借论文表现从 2019 年的全球第 24 位跃居第 9 位,而全球排名进步最快的 25 家研究型医院中(按2023至2024年间的份额增幅计算),16 家来自中国,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图片来源:Nature
临床试验领域更是中国的 “优势赛道”。斯坦福大学调研显示,自 2019 年起,中国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越美国并持续领跑,2023 年中国注册临床试验达 16612 项,约为美国(9100项)的1.8倍。正如斯坦福大学流行病学家约翰・伊奥尼迪斯评价:“中国几乎在研究所有疾病,他们在任何领域都没有落后。”
中国医学科研的快速崛起,源于多维度力量的共同推动。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所长饶毅将其总结为三大核心因素: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医师队伍持续扩容,政府对医院开展科研的鼓励与支持力度加大,以及生物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跨界合作日益紧密。
“西方经验早已证明,医院内部的研究是创新治疗方法、验证有效方案的关键,中国正是汲取了这一经验。” 饶毅的解读,点出了中国大力投入医学研究的核心逻辑。2024 年,中国政府启动四个优先领域健康研究计划,聚焦新发突发疾病、老龄化相关的癌症与心血管疾病,以及人口基数下总量可观的罕见病,尽管总资金额度尚未公布,但研究人员预估未来数年规模将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在服务本国国民健康的同时,中国也在全球健康领域发力。作为国际援助的一部分,中国长期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医疗支持;2013 年成立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成员从 10 个增至 29 个,昆山杜克大学吴晨凯团队分析发现,联盟创始成员 2014 至 2020 年发表的、包含海外数据的全球健康论文,从 10 篇增至 58 篇,研究主题集中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呼应中国 “流行病学转变”)、儿童孕产妇健康等领域,部分原始数据研究已覆盖缅甸疟疾、非洲妇幼健康等议题。
不过,吴晨凯也指出了当前的挑战:中国投入重金建设的大型科研数据库,面临着全球科研界共同的难题——“资助机构对新建数据库兴趣浓厚,但对长期维护热情不足”,这成为支撑高质量研究的潜在瓶颈。
伴随中国研究型医院在自然指数等国际排名中的上升,学术诚信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隐忧。《自然》分析显示,2014 至 2024 年间论文撤稿比例最高的机构中,中国医院和医学院占比突出,前三名及前十中的七席均为中国机构。撤稿原因虽包括无意错误纠正,但学术欺诈、数据造假等问题仍需警惕。
复旦大学唐莉教授指出,问题根源在于学术发表与临床医生职业晋升的制度性绑定。“部分医院将论文发表作为职称评定的硬性标准,这种压力诱使一些未接受系统科研训练的人,通过论文工厂、捏造数据、篡改图像等不道德方式达标。”2020 年前,中国医生评临床教学职称通常需发表至少两篇研究论文,这一背景也让 “撤稿观察” 网站联合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直言:“中国研究型医院撤稿率高并不意外。”
对此,中国已启动多维度改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机构调查公开学术不端案例、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发布虚假期刊名单,临床医生职称晋升也不再硬性要求论文。尽管改革效果存在滞后性——积存问题论文的曝光仍推高撤稿数据,但积极信号已显现:2006 至 2022 年,中国医学论文的引文影响力得分从 0.71 升至 1.02,略超全球平均水平,且这一提升更多源于本土研究质量的进步,而非单纯依赖国际合作。
饶毅坦言,中国科研体系改革比预期缓慢,“地方行政系统执行新政策时仍有漏洞,构建学术诚信的努力还不够”,但他对未来持乐观态度:“持续的科研投入与诚信文化建设,将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起飞,这不仅能帮助中国患者,也能惠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患者。”
另外,面对普遍存在的学术不端风险,技术手段正成为科研诚信体系的关键支撑。众所周知,以国内首家论文图片查重公司-南京佰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深瞳查重系统”,已被众多医学院校、三甲医院及科研资助机构纳入工作流程,用于论文投稿、项目结题与职称评审等环节的初审。它依托“人工智能算法+人工二次审核”的模式,能有效识别图像篡改、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从而遏制“论文工厂”的产出流入学术传播链,降低后期撤稿风险,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类技术手段的普及,不仅为科研机构提供了前置性的风险筛查能力,也与国家层面的制度性改革形成互补——技术从源头压缩学术不端的操作空间,制度则着力破除“唯论文”的评价导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净化医学科研生态。
饶毅指出,美国科研经费的削减是全球患者的损失,但与此同时,中国正大幅增加对科学与医学研究的投入。若美国的削减趋势持续,中国有望在10-20年内接手那些因经费短缺而停滞的研究领域,最终其投入规模将超越美国现有水平,从而填补全球科研的空缺。
当然,中国仍需突破“短板”——目前参与的国际多中心试验有限,多数为国内单中心研究,虽具备可信度,但较难成为改变国际医疗实践的关键研究。这意味着在最高水平研究层面,中国尚未对美国形成全面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投入力度、产出增速到改革决心,中国正以清晰的路径,在全球医学科研格局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信息参考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094-5
免责声明:
信息来源于nature,提及人名均为音译
对于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
本公众号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勿更改原文内容及格式!
本文来源 “撤稿资讯” 官微
来源:科研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