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十年,科学界一直在寻找阿尔茨海默病(AD)的真正起点。大家熟悉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缠结”虽然是病变标志,但无法解释一个长期困惑——为什么有的人脑中堆满Aβ,却依然保持清醒?
Hello,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过去几十年,科学界一直在寻找阿尔茨海默病(AD)的真正起点。大家熟悉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缠结”虽然是病变标志,但无法解释一个长期困惑——为什么有的人脑中堆满Aβ,却依然保持清醒?
最近,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关键环节:大脑免疫细胞中有一个控制炎症反应的“分子开关”。当这个开关长期受到一种名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刺激时,它会持续发出“激活信号”,让脑内炎症不断加重,最终损伤神经细胞。
这意味着,大脑的炎症并不是疾病发展的结果,而可能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起点”。
炎症是怎样被启动的?
多年来,APP一直被视为制造Aβ斑块的“原料”,并不直接参与炎症。
但研究团队发现,淀粉样前体蛋白会直接进入大脑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与一种名为Hv1的质子通道结合。
这个通道原本参与调节细胞内的酸碱平衡。而一旦APP或其片段嵌入其中,通道的活性就会显著增强,导致细胞持续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哪怕大脑并没有真正的感染或受到外界刺激。这些物质会损伤神经元,加速认知衰退。
研究数据显示:
①通过技术手段降低APP的表达后,这些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了50%以上。
②在携带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突变基因的样本中,这种通道的电流活动更强,炎症反应也更为剧烈。
这一结果清楚地说明:APP并非只是制造Aβ斑块的物质,它还在“驱动”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另一个关键源头。
新发现为何是真正的“转折点”?
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AD疾病发展的认识。
过去一直认为大脑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伴随反应”,是副产品。但这项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炎症本身,可能就是推动AD进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研究的核心意义在于:
① Hv1质子通道是一个“可成药”的靶点。它不仅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中也与炎症过度相关。
② 研究数据也解释了为何某些早发性患者病情进展更快——突变让Hv1通道更加活跃,炎症反应更猛烈。。
更重要的是,抑制Hv1通道或阻止APP与其结合,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向。这种治疗思路不同于传统的“清除Aβ斑块”。
它关注的是控制炎症源头、减轻神经负担——一种更“根本”的干预方式。
未来,医生或许可以通过“关闭”这个分子开关,让大脑重新回到稳定、低炎症的状态。
曙光已现:关闭炎症
在以往的动物实验中,已有针对Hv1的抑制剂能降低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
研究团队的观点很明确:既然我们在其他脑病中已经看到抑制Hv1的效果,那么将其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是完全可行的策略。
这种疗法的优势在于:
机制清晰: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以针对性设计药物;
干预时机更早:在认知症状出现前,就可能通过抗炎手段延缓甚至阻止病情发展;
路径明确:已有现成工具和动物模型支持进一步研发。
因此科学家认为这一方向可能推进得更快。未来的目标,是让这个“炎症开关”被及时关闭。
我们或许正站在新的治疗时代门口。
正如研究人员所说:“我们第一次看到,大脑炎症的电源是可以关闭的。”
对于无数家庭而言,这句“可以关闭”,正是最亮的那道曙光。
来源:老周的科学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