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是他们的艰难挣扎,和无数个绝望瞬间。
01
负面情绪的累积,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是他们的艰难挣扎,和无数个绝望瞬间。
热播剧《他从光中走来》中,大学生孙梦在面临家庭压力和恋情无助的情况下,患上了抑郁症,走投无路的她最后产生了轻生念头。
幸运的是,消防队长林陆骁通过一封遗书,站在女孩的角度与她共鸣,好不容易将女孩救下。
一旁又急又怒的父母,看着被救下的女儿,一个箭步冲过去,对着女儿就是一个耳光,大骂女孩不懂事。
“你疯了,你怎么能干出这样的事”
“爸爸妈妈养你这么多年,就养出你这么个玩意儿”
“小孩子不懂瞎开玩笑的,她说自己有抑郁症你也信”
“孙梦,立刻跟妈妈道歉”
“我就不应该在你上大学之后,对你放任不管”
“待会回到家,我就把你那堆破烂玩意,全给扔了”
众人被女孩父母出其不意的动作吓了一跳,赶紧拉开女孩,劝女孩父母,“孩子刚经历一场生死劫难,好好说话不要动手”。
女孩捂着被打的脸,一脸麻木地被父母拎回了家。
没多久,消防员再次听到女孩的消息,女孩自杀了!
有网友说:在这个家里,女孩即使没自杀,迟早也会被逼疯。
父母强势,教育孩子不容分说,顺着他们就是乖孩子,否则就是叛逆、就是大逆不道。
如此自以为是又压抑的教育环境,一个人又怎么可能活的阳光快乐呢!
逼死孙梦的不是抑郁症,而是她父母的无知和自以为是!
02
是脆弱还是无奈后的绝望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湖北武汉14岁男孩张某,因课间和同学在教室打牌,被班主任发现后叫来了各自家长。
张某母亲怒气冲冲到达学校后,二话不说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上来就给张某一个耳光,并恶狠狠地掐着张某的脖子对其羞辱责骂。
男孩老师看着怒气冲冲的妈妈还要继续殴打男孩,急忙把失控的妈妈拉到了一边,让其消消气。
张某母亲虽然被拉开,可依旧指着张某恶狠狠的痛斥张某。而张某,整个被打期间一直沉默不语,低着头任其母亲发泄不满。
在张某母亲被老师拉走后,张某静默了片刻,随后,毫不犹豫纵身一跃!
本是花季年华最美的岁月,男孩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4岁!
让人更心痛的是,事后经过调查,张某并没有参与打牌,只不过因为围观被老师误以为打牌。
很多人抱怨说,现在的孩子太矫情,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就跳楼、甚至是自杀。
可花季年华的他们怎么可能不热爱生活、不享受生命呢?
如果不是被伤到千疮百孔,又怎么可能走上绝路呢!
03
理解和共鸣,做孩子情绪的调节器
加州大学神经心理学教授舒尔博士说:
“孩子在早年经常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因此成人必须充当‘外部调节器’,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因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他们的情绪更为直接、真实,且往往缺乏有效的表达方式。
当他们感到挫败、困惑或受伤时,发脾气便成了一种宣泄和表达的方式。
若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特征,孩子非但学不会合理的发泄情绪,还很有可能因为负面情绪的积累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情绪爆发,更要着眼于孩子长远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
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培养出积极阳光的孩子!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父母很容易受到影响,进而产生愤怒或挫败感。
作为孩子的榜样,父母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
再者,父母还要教会孩子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当孩子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应对。
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尊重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期待孩子成功之前,先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吧。
当他的心里下起雨,为他撑起一把伞;在他被黑暗包围时,为他亮起一盏灯。让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更加从容而淡定地生活。
来源:九州金榜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