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申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杰青)或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优青),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来规定需要发表多少篇论文。重要的是你的 research proposal 和代表性论文。
一个曾经在业界流传颇广的行情:
一个科研工作者,8篇一区SCI在手就可以当配套科研经费100万元的“万人”,从此实现财务自由。
如果一位青椒,20~30篇SCI斩获囊中,就是竞争力极强的优青的候选人,一旦入选从此变成人上人。
如果一位博士或博后,4篇二区一作在手就可以搞定大学副教授职称了,及早奔小康应该没问题。
如果大学校园一猛男或猛女,发了一篇一作的NCS,在一所普通大学,就可以与所在单位领导讲条件,实现从讲师到教授博导的华丽转身。
高大上SCI论文=颜如玉+黄金屋?
对于申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杰青)或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优青),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来规定需要发表多少篇论文。重要的是你的 research proposal 和代表性论文。
发表论文,不仅有助于你在学术界建立良好的声誉,还能提升你在同行中的影响力。通过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我们能够获得同行的认可和赞赏,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学术地位。
在学术界,发表高影响力的SCI论文是被看作是实现财务自由的一种途径。一些人通过发表多篇高水平的论文,获得了各种人才称号、科研项目和省部级奖项,从而迅速上位,实现名利双收。
但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多少篇论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对于博士生而言,通过学术机构的资助和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可以实现财务自理。对于在学术界工作的人员,发表高影响力的论文是提升个人影响力和获得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每个人的情况和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学术和职业发展规划。
以“论文”为评判学者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显然有失偏颇。“唯论文”的错误导向,更让论文灌水、学术造假、论文买卖等诸多学术不端乱象频频。
颜宁在《中国科学基金》发文提到:“要用不同的评价体系衡量成果产出,防止科研评估只‘唯论文’”。
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
不再唯SCI进行量化考评,我们怎样评价一位学者所进行的研究的价值?科研评价仅仅是一所高校进行人才评价的一部分,一所大学要想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
来源:美好瞬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