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竹君外甥女在团中,龚仁龙前妻嫁同僚,滑稽圈究竟谁说了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6:47 1

摘要:上海滑稽两大剧团人情更管用、师徒链条密不透风,非遗选拔不透明,至今没人给出“谁说了算”的明白答案

上海滑稽两大剧团人情更管用、师徒链条密不透风,非遗选拔不透明,至今没人给出“谁说了算”的明白答案

走进演艺大世界的楼里,走廊里常能碰到熟人点头招呼,话都热乎,规矩却各归各的

两家剧团离得近、人都互相认得,但行政上完全独立,连档期协调都各自盘算

顾竹君的外甥女陈思清现在在上海滑稽剧团,她的前夫龚仁龙是人民滑稽剧团的老前辈,如今她的丈夫叫陈健;

毛猛达和张小玲是戏里戏外的搭档,儿子毛寅东写剧本也上台,女儿毛囡已转去做导演;

吴爱艺和徐进是夫妻,也是龚仁龙的学生,工作和生活都拧在一块儿

说白了,圈子像一张家谱,抬头低头都是亲

滑稽戏没有一本“标准教材”,靠的是师父手把手带,徒弟跟得紧才能学到门道

王汝刚徒弟多,不是靠制度,而是他带得实诚还赶上好时候

人民滑稽剧团里

团长潘前卫、党支部副书记曾懿、演出部主任陈靓、主演钱懿和舒悦,都是王汝刚的学生

这样一来,年轻人想出头,不止要考进团,更得拜对师父

换句话说

用人时人情往往比明文规矩更硬

另一边,龚仁龙出自青艺系统,合并之后管独脚戏传承中心,他的徒弟里有吴爱艺、薛文彬等

两边都是从青艺出来的,但师父不同,话语权也不同,表面客客气气,私下里免不了较劲

有次我在茶水间听人轻声吐槽,“台上是一家人,台下像两套棋盘”,一句话真撞心口

更扎心的是,血缘近也不见得路好走

毛囡当导演,她爸妈都在人民滑稽剧团,做项目时还是免不了被自己单位的流程卡着

制度按单位走,谁也没站出来把“亲近即便利”的幻觉戳破

龚仁龙和顾竹君当年是一对,如今分在两个单位;

吴爱艺是龚仁龙的徒弟,却在另一个团

这份“拧巴”的现实,就是滑稽圈的日常

到了传播层面,争议更明面

2024年的网综《新老滑稽》播出顾竹君和龚仁龙早年的片段,弹幕里立刻吵开:谁代表老上海的味道,谁才是正脉

2025年初独脚戏非遗申报名单只列了三人,亲属一个都没带上,官方没交代筛选逻辑,讨论一下子从回忆杀变成规则之争

不少业内人私下说,名单没错与否先不谈,透明总得有吧

结果是,直到2025年10月,行业层面仍没有针对亲属关联、师徒传承和非遗选拔的明确规范

这不是谁一句话能拍板的事,但没规范就会让人觉得“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动

有人问我

到底谁能代表滑稽戏?

我只能回一句:作品和观众说话,但人事也在说话

市场的风向也在催人快跑

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500万,约65%把沪剧、滑稽戏列为偏爱,但专业滑稽剧团数量却在减少,演出频率偏低,有的剧团一年只有几场商演

与此同时

2024年全国剧场类演出票房119.29亿元,观众超过5400万人次,小剧场、脱口秀更受年轻人欢迎

2025年国庆假期剧场票房同比增长16.8%

2024年脱口秀演出场次和票房分别上升53%与48%

这几组数字摆在那儿

传统滑稽的受众结构和市场份额正在被重写

也不是没有亮点

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从2024年9月首演到2025年1月,50场拿下1500万票房、吸引4.3万人次,如今在演艺大世界驻场,“常演常新”的方式让老味道有了新门面

我看了一次复排,台口更紧了,梗换了新包装但仍是老街的底色

权威也给面子

上海重大文艺创作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认为,《石库门的笑声》创造了独脚戏新样式,提升了非遗文化价值,是海派文化创新的一个样本,接下来得继续拓展市场、丰富作品供给

这话说在要害上:保住根,得先有活的枝叶

最新进展里也有突破的尝试

上海滑稽剧团正筹备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喜剧节的开幕大戏《72国房客》,从2025年11月13日演到2026年1月20日

这次主打原创沪语喜剧

把青年编导拉进来,还让外国演员学说上海话,探索滑稽戏的跨文化传播和受众扩圈

我在排练厅边上看了一眼,年轻编剧边读边改,外籍演员一句“侬好”说得磕磕绊绊,大家笑,导演却认真抠节奏——这份认真,值得期待

上海国际喜剧节总监喻荣军提到,沪语剧目亲和力强,最容易引发观众共鸣,已逐渐成为喜剧节热门品类

这提醒我们

语言就是情感的钥匙,钥匙找对了,门才开得快

但门后能走多远,还是要看作品的筋骨

拿别的圈子做参照也能照出问题的影子

相声界曾有侯耀华与周立波的“隔空骂战”,从艺术理念到话语权都吵过

最后没形成行业规则,只是舆论一阵风过去

这和滑稽圈的“私下较劲”有点像:曲艺行业长期缺少统一的争议协调机制

没有机制,争到最后往往是各自消耗

再看昆曲的路径,能给滑稽一点启发

昆曲同样靠师徒口传心授,但近年结合院校定向培养、跨院团合作、现代舞台技术,逐步形成“师徒传承+院校培养+市场创新”的多元模式

像《1699・桃花扇》这样的作品,保住传统的芯,也带动年轻观众进场

滑稽戏可以不急着砍掉师徒这条根,但可以在根上接新枝

问题在于,谁来牵头、怎么落地

回到底层逻辑,我更关心两个问题:第一

非遗选拔要给清晰的标准和公开的过程

哪怕很细;

第二

剧团的人事与项目机制要更透明,让资源跟作品质量走,而不是只跟辈分或近缘走

说白了,老门路不是罪,新通道得有人修

如果行业继续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协调平台,私下的较劲就会持续,年轻人容易失望,观众也会用脚投票

我不想把话说成“谁当家谁就赢”,真实世界没那么简单

在今天的上海,滑稽戏要有老味,也要能说新话;

要顾念师徒,也要敢向市场要答案

也许

“谁说了算”的权力,不再只在某个师父、某个剧团、某份名单上

而是在一出出能把人留下来的好戏里

等《72国房客》开幕那天,看现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怎么落到台上

来源:森森淼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