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石固镇乔庄村,总有个身影很“显眼”——刚获评“许昌市优秀教师”的李海娟,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往二十一中赶,车筐里装着萝卜或硬纸板,那是她给学生做的数学教具。
在石固镇乔庄村,总有个身影很“显眼”——刚获评“许昌市优秀教师”的李海娟,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往二十一中赶,车筐里装着萝卜或硬纸板,那是她给学生做的数学教具。
这条路,她一走就是23年。
23年里,她用硬纸板糊出圆柱和圆锥,帮学生摸透几何;把萝卜切成截面,让抽象知识变直观;办公桌抽屉里总囤着感冒药、创可贴,成了留守儿童口中的“李妈妈”……
她总说:“我就是在村里长大的,知道娃们多盼有人拉一把——我不走,就想帮他们多会一道题,将来能走出村去看大世界。”
从师范毕业归乡,只为“带农村娃看世界”
2001年,从许昌师范毕业的李海娟毅然回到了家乡石固镇,成为一名乡村数学教师,小学、中学她都教过。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知道农村孩子读书有多不容易。我回来,就是想帮他们走出农村,看看外面的世界。”入职时,她对校长说的这句话,不是一时的热血誓言,而是此后20余年始终扎根教学一线的“初心坐标”。
那时的乡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室破旧、教学设备简陋,连最基础的投影仪都没有。数学课的“教具”,只有李海娟手里的一支粉笔、面前的一块黑板。但这份艰苦,没挡住她想让孩子学好数学的决心。
硬纸板做模型、萝卜切截面,让数学“活”起来
“几何太难懂”“公式记不住”——这是农村学生对数学的普遍畏难情绪。为了打破这种困境,李海娟把“课堂”搬进了生活,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在教学过程中,她始终以直观教学助力学生理解抽象知识:讲解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时,为让学生清晰感知“横切面”的形态,她用硬纸板糊出立体模型,让学生亲手触摸硬纸板模型的上下底面;她又从家里带来萝卜,当场切开演示不同角度下截面的多样形态,将抽象的几何原理转化为可观察、可感知的实物操作,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难点。
“以前我总觉得几何像‘天书’,李老师用萝卜一切,我一下子就懂了!”学生程晨说。
后来,她又潜心摸索出“生活化数学”教学模式:讲“概率”时,组织学生玩“摸球游戏”“掷硬币实验”,在欢声笑语中理解随机事件;讲“应用题”时,结合农田播种、集市买卖等农村生活场景,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她在班级推行“小组合作”自主管理模式和“分层教学”模式。小组自主管理模式利用班干部和各小组组长量化积分管理班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强自我约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分层教学”模式则是将学生按基础分为三个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和课堂任务;同时,每个小组设一名“小老师”,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
在她的努力下,所带班级数学成绩连续多年居学校第一,还获评“许昌市优秀班集体”,她自己也先后拿下“长葛市骨干教师”“长葛市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抽屉里的“百宝箱”,暖了留守儿童的心
在乡村学校,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家庭关爱。对李海娟来说,“教师”不只是教书的角色,更要做孩子的“临时妈妈”。
学生小梅(化名)的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她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上九年级后,小梅因家庭压力成绩一落千丈,还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李海娟得知后,周末专程去家访,拉着小梅的手说:“孩子,你爸爸打工不容易,最大的心愿就是你好好读书。把这份心疼变成动力,将来考上好大学,才是真的为他分担。”
从那以后,李海娟每天抽空给小梅补课,常找她谈心,在班里肯定她的进步;生活上,给她送文具、添衣物。渐渐地,小敏走出了阴霾,成绩重新回到班级前列。
这样的故事,在李海娟的教学生涯里还有很多:给生病的学生买感冒药,为家庭困难的孩子送衣服,甚至在办公桌抽屉里常备创可贴、红糖姜茶。
学生们都亲切地说:“李老师的抽屉是‘百宝箱’,我们需要什么,里面就有什么!”
用平凡,书写乡村教育的伟大
作为学校的数学骨干教师,李海娟从没想过“独善其身”,她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让乡村教育走得更远。”
她主动把自己23年的教学经验、“生活化数学”的设计思路分享给同事;遇到年轻教师不会管理课堂,她就主动去听他们的课,手把手教他们设计教学环节、跟学生互动。在她的带动下,学校数学组的教学水平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每次年轻教师向李老师请教难题时,她不管多忙,都会耐心讲解,直到对方弄懂为止。”同事吴景丽说。
23年,足够一个青涩的毕业生变成鬓角染霜的“老教师”;23年,足够让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走出家乡,奔赴更远的未来。
李海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乡村讲台前,用一支粉笔书写了23年的坚守。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行的路;又像一缕春风,温暖了乡村教育的沃土。
如今,她依然每天早早来到学校,批改作业、备课、找学生谈心,做着和23年前一样的事。这位普通的乡村数学教师,正用平凡的日常,继续书写着乡村教育的不平凡——因为她始终记得,2001年入职时的那句初心:“带农村娃看世界”。
全媒体记者/毛宁
版式/王锐 校对/棠思 终审/赵凤丽
来源:长葛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