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司机启动列车前会指着信号灯喊“進行よし”,站台职员确认每节车厢车门关闭时口中念念有词,施工人员交接工具也要大声复诵。
去日本旅游时,你或许见过这样一幕:工作人员一边用手指着某个方向,一边大声喊着“よし”(日语“好的”的意思)。
地铁司机启动列车前会指着信号灯喊“進行よし”,站台职员确认每节车厢车门关闭时口中念念有词,施工人员交接工具也要大声复诵。
这种看似自言自语、略显滑稽的“小动作”,其实是一套极为严谨的安全机制——日本特有的“指差呼称”(即指差确认)习惯。
别小看这一指一喊的仪式感,据研究它能将操作失误率降低近85%!正是这些坚持不懈的细节,筑造出日本社会引以为傲的“零事故文化”,体现了日本式认真的安全哲学。
如果你还想深入了解日本房产的投资逻辑,我的新书《买楼收租》可以看看,买什么,怎么买,怎么装,怎么租,怎么卖,全部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我自掏腰包印了2000本送给我的粉丝,现在已经送出去500+本了,你也想要一本的话,找我拿领书链接。
日本的“指差呼称”现象
地铁司机在出发前手指信号灯并大声呼喊“進行よし”(信号绿色,可以前进),这是日本铁路行业典型的指差呼称动作之一。
看似刻板重复,实则是在用仪式感确保每个安全步骤确实落实。
初到日本的人往往对这种场景印象深刻:
在铁路站台上,列车乘务员会伸出手指逐一指向站台两端,确认没有乘客上下后才发车;
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巴士司机转弯前探出头来左右查看并口念“右よし、左よし”确认无行人再启动;
就连工地施工时,工人们也常一手指着设备一手接过工具,大声复诵操作步骤。
日本人称这种独特的安全确认方式为“指差呼称”(日语发音:しさこしょう),意思就是“用手指指着目标并呼喊确认”。
在中文里,一般翻译为“指差确认作业”或“指差呼称操作”。它最早起源于日本铁路系统,后来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
乍看之下,“指差呼称”就像是在自言自语,很多第一次看到的人会觉得好笑或莫名其妙:“为什么一定要喊出来,心里想不就行了?”
其实,这套流程并非多此一举,而是有其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历史原因。在介绍其内在原理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它的发展渊源。
小动作,大作用
“指差呼称”并不是现代才兴起的新花样,它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渊源。
20世纪初,日本的铁路行业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来防止失误。当时火车主要依赖人工识别信号,稍有疏忽就可能误读信号灯而酿成事故。
为此,日本国铁在列车运行流程中引入了指差呼称制度——要求司机在看到信号机显示状态时用手指指向信号并大声呼喊信号的种类或允许动作。
例如,绿灯表示可以通行,司机就要手指绿灯同时喊“進行よし”(通行确认)。这一看似简单的规定显著降低了因信号误认导致的事故率。
随着成效显著,这一做法逐步从铁路业扩展到其他高风险行业,如制造业、电力业、建筑施工等,对安全要求高的岗位纷纷引入了指差呼称机制。
不仅在日本国内,这一套方法后来也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地区的铁路和交通领域。
例如,台湾的台铁、高铁沿袭了日式指差确认,甚至台北捷运和一些公车线路也要求司乘人员实行类似的“指差确认”动作,以确保行车安全。
可以说,指差呼称早已超越了地域和行业,成为东亚乃至全球在安全管理上的一个宝贵经验。
眼看・手指・口呼・耳听
为什么简单的“指一指、喊一喊”能有如此神奇的防错功效?这背后涉及人类认知和注意力的机制。
指差呼称通过让人同时调动视觉、触觉(动作)、言语和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参与确认,从而强制大脑专注于当前操作,减少走神和习惯性遗漏。
相比默默在心里检查,加入明确的肢体和声音动作,相当于给大脑敲响一个“现在要注意安全细节!”的警钟。
具体来说,每完成一个关键步骤时,工作人员需要遵循“四步走”:
⏩眼睛注视相关目标,例如信号灯、仪表读数、操作对象等,确保看的信息是对的;
⏩手指伸出并指向目标,强调自己正在检查哪个项目;
⏩口中同步将确认内容清晰、大声地呼喊出来(例如“右侧安全!”“阀门关闭,确认!”等),把认知通过语言显性化;
⏩耳朵听到自己呼喊的内容,再次加深对所见情况的印象。
指差呼称要求作业者的大脑、眼、手、口、耳等多个感官协同作用。
正是通过看、指、说、听的配合,这种方法将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当前的每一个动作上,最大程度降低遗漏和疏忽。
在人因工程学上,这种方法被称为“多感官确认”。通过“眼看、口说、手指”的配合,相当于把视觉输入转化为了运动输出和听觉输入,信息在大脑中得到多重重复。就好比我们在背书时,一边看一边朗读还能加深记忆,是类似的道理。
当操作流程变得机械又重复时,人最怕的就是大脑开小差,产生所谓“惯性错误”——明明步骤都很熟悉了,反而容易漏掉某一步。
而指差呼称的存在,正是切断这种“走神自动化”的漏洞。每一次喊出确认词,大脑就被迫重新聚焦当前动作,注意力无法溜号,自然大大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
这一点早已有科学实验证明。日本铁路技术研究所曾进行对比试验:让人执行同一个简单任务,一组安静确认,另一组加上指差呼称,结果后者的失误率只有前者的六分之一!换言之,错误减少了将近85%。
这惊人的数字说明,哪怕是简单操作,“说出来、做动作”都能有效防止大脑大意出错。正因如此,日本许多企业将指差呼称视为一种“防呆”(Poka-Yoke)的典型手段,通过流程上的强制要求,来弥补人类注意力不可靠的弱点。
零事故文化的基石
指差呼称作为一种安全管理工具,已经深深融入了日本各行业的日常操作中。
最著名的莫过于铁路和地铁领域:每趟电车发车前,司机都要对信号、时刻进行指差确认;列车进站停车后,列车长要伸手指向站台监视器或站台末端,口呼“安全よし”以确认车门开启/关闭安全。
站务员在列车出站时,也会挥臂指向列车尾部以确认车厢全部离站。这些动作对于常坐日本电车的人来说可谓司空见惯,却是保障列车数十年无重大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制造业和工地上同样少不了指差呼称的身影。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台、切换阀门、电源开关等关键步骤时,工人会手指设备并高声报出状态:“急停开关,正常!”“压力表20Psi,正常!”——以确保设备状态正确无误。
质检环节发现不良品时,检验员也会指着瑕疵处喊出问题,例如“外壳有裂纹,不合格,确认!”。这些做法看似形式主义,实际上有效防止了疏忽漏检和误操作。
在建筑、电力行业也是类似:比如电力工人在拉合高压刀闸时,必须指着设备念“刀闸拉开,确认!”确认每一步确已执行。
甚至在司机培训和驾照考试中,指差呼称也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一些网友分享的日本驾校经历表明,学员在上路练习或考试时,被要求养成转弯和变道前“左右指差确认”的习惯:
头部夸张地向左、向右看,并分别伸手指向两侧后视镜同时大声报出“左よし、右よし”以确认没有盲区行人,然后再起步。
有人开玩笑说,在日本考驾照仿佛要喊上200多遍“よし”才能过关。
这固然有夸张成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日本对待安全细节的执着:哪怕是一名普通司机,也要像训练有素的铁路员工那样,一丝不苟地执行每一步确认操作。这种严谨作风正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零事故文化”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新干线高速列车自1964年开通以来,载客超过百亿人次,却从未发生因操作失误导致的乘客伤亡事故,创造了世界铁路安全的奇迹。
这背后除了先进的工程技术,离不开严格的标准作业流程和安全习惯,而指差呼称正是其中被奉为黄金准则的一项措施。
有研究评价指出,推行指差呼称是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事故率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这样的“小动作”成本微乎其微,却可能避免一桩惨痛事故,何乐而不为呢?
日本式“认真”的安全哲学
表面看,“指差呼称”就是反复念叨“OK”的程式化动作,有些机械刻板,甚至让人觉得好笑。
然而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认真,体现出日本人在安全管理上的哲学: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创造安全。
通过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些细节,日本培育出了一种“零事故神话”。员工从新人生涩地不好意思喊出口,到后来习以为常地执行,每一次指差呼称都在强化安全优先的意识。
这种严谨作风早已渗透进企业文化和员工的职业习惯,成为“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当所有人都毫不含糊地遵循这些标准流程,事故自然无孔而入。
当然,指差呼称也有其局限性。有人担心频繁地指指点点会降低工作效率,在节奏要求极高的工序上难以实施。也有一线人员起初觉得当众大喊怪不好意思,存在心理障碍。
但经验表明,只要管理层重视并全员坚持,这种尴尬会随着大众对其益处的了解而消解,认真执行的收益远大于形式上的小麻烦。
相比起一次事故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这点额外的动作和时间投入实在微不足道。
“日本式认真”常常体现在各种细节上,从整理整顿的5S现场管理,到这种指差呼称的安全操作,无一不是以近乎苛求的态度来杜绝失误。
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日本人在很多方面追求仪式感,但这些仪式背后往往有着极强的理性依据。
指差呼称之所以被奉为圭臬,正因为它以最低的成本换来了最高的安全回报。这种对人的习惯和心理深思熟虑后的规范设计,承载的是前人用血泪经验换来的教训和智慧。
当我们再次看到日本员工一丝不苟地自我确认,每一次手指比划和呼喊都不含糊时,不妨投去一份理解与敬佩。
这不是矫揉造作的形式主义,而是一种扎根于文化的专业主义。它提醒着每个人:再简单的工作也有可能蕴含风险,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操作细节,才能将错误杜绝于未然。
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小动作”累积,筑起了日本屹立世界的安全口碑,也证明了严谨认真的价值。
毫不夸张地说,“指差呼称”体现出的,正是日本追求零事故目标过程中的大智慧。每一声响亮的“よし”,都是对安全的郑重宣誓,也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来源:季老湿在东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