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郡王是假的?清朝王爷封号乱成一团,字数背后全是权力算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8:00 1

摘要:很多人看《甄嬛传》都记得“果郡王”,觉得王爷就该是单字封号,可真实历史里,清朝有俩铁帽子郡王叫“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都是双字,这不是编剧瞎编,是制度本身就没定清楚,观众以为封号规矩严,其实清初那会儿,封号改得跟换衣服一样勤快。

很多人看《甄嬛传》都记得“果郡王”,觉得王爷就该是单字封号,可真实历史里,清朝有俩铁帽子郡王叫“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都是双字,这不是编剧瞎编,是制度本身就没定清楚,观众以为封号规矩严,其实清初那会儿,封号改得跟换衣服一样勤快。

唐朝宋朝就有单字和双字混着用的情况,亲王常用古国名,比如广平王,一个字,郡王爱用州郡名,像端王其实是皇帝登基前的封号,不算典型,明朝也接着这么用,比如广泽王就是降级后的郡王,清朝没搞出新规矩,就把老办法拿过来用,还用得挺乱。

清初打仗多,立了功就能封王,多尔衮给哥哥阿济格改封号,从武英郡王改成英亲王,就换了一个字,意思谁都懂,可到了顺治六年,一下子封了三个郡王当亲王,懒得改名,直接把承泽、敬谨、端重这几个双字名留着用,另一边多铎从亲王降成豫郡王,还是单字,这时候封号压根不说明高低,全看皇帝一时高兴。

顺承郡王能一直带着双字封号,是因为他家不靠祖宗留下的东西过日子,勒克德浑是自己打江山立下功劳,也没对朝廷构成威胁,雍正年间他家子孙升过顺承亲王,可才半年就因为打仗败了给削了爵,但顺承郡王这个名号还是留着,这不是制度上规定非得留,是皇帝觉得没必要真去动他。

乾隆搞了个世袭罔替,让十二家开国功臣的后代不用降爵,其中有两个是郡王,一个是克勤郡王,一个是顺承郡王,克勤郡王最早叫岳托,后来他孙子改成了衍禧郡王,再往后又变成了平郡王,到了乾隆时候,又把名字改回克勤,不是真想恢复老规矩,就是做个样子,让人知道这户人家祖上有功,双字封号到这时候就成了个老黄历,没人当真了。

多尔衮的睿亲王这个封号折腾了好几回,他活着的时候没当上皇帝,死后被顺治给削了爵,改叫成亲王,直到乾隆年间才给他平反,又恢复了睿亲王的名号,这封号不是他生前有的,是死后追加的,封号改了又改,说明皇帝连几个字都能拿来当工具用。

满语里原来没有亲王郡王这种叫法,后金时候就分贝勒和贝子,皇太极学明朝那一套,弄出亲王郡王来,封号全用汉字里头吉利的词,算是满人和汉人混着来的玩意儿,双字封号从来不是郡王才有的,就是碰巧留下来的,后人当成了规矩。

清朝王爷的封号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看谁掌权,谁有功劳,谁听话,字数多点少点,单字双字怎么配,都不算数,封号改来改去,其实都是皇帝在管宗室,观众以为的“果郡王”,不过是电视剧里简化出来的样子,真实历史上,封号就是个能随时换的名头。

来源:花神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