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传,尧的儿子丹朱建立了重阳店,明朝在这里设立重阳保,民国期间设置重阳区,解放后有重阳乡、重阳公社,今称重阳镇。以“重阳”作为行政区划名沿用至今,全国独此一家。
重阳敬老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是重阳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登高、喊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佩茱萸香囊等重阳民俗,传承数千年。如今,西峡重阳文化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峡有个重阳镇。西峡是重阳文化发祥地,重阳镇是重阳文化重要传承地,重阳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西峡县重阳镇,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重阳”为名的乡镇。
相传,尧的儿子丹朱建立了重阳店,明朝在这里设立重阳保,民国期间设置重阳区,解放后有重阳乡、重阳公社,今称重阳镇。以“重阳”作为行政区划名沿用至今,全国独此一家。
西峡有许多与重阳文化有关的地名,如重阳店、重阳村、重阳街、重阳河、重阳湖、重阳沟,以及娘娘庙、公主坟、登高台、快活林、塔沟、云彩山、皇后村、德河等。
西峡重阳镇流传着许多与重阳文化有关的民间传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娘娘和重阳公主的故事:
汉安帝年间,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从京都洛阳逃至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今西峡县重阳镇),在农历九月九日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成户成村的人死亡,李娘娘也未能幸免。临终前,李娘娘把其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
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民除害,为母报仇。一位仙人为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怪味,四怕高声,吩咐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
次年九月九日,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插红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子散发出一种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现,众人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听到喊声,缩成一团滚下山去,重阳女赶下山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此事传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安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父女拥抱大哭一场。后安帝贬黜闫氏,拨款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安帝要留重阳女于宫中,重阳女说:“母亲就生我一个女儿,她葬在重阳,独身一人,我要回重阳,逢节去祭拜她老人家。”
重阳公主仍回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顺便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
从此,重阳节习俗由民间传入宫中,又从宫中传遍中华大地,重阳店渐渐扬名四海。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道观,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
重阳文化传承数千年。西峡的重阳民俗保存比较完整,登高喊山,喝菊花酒、茱萸酒、菊花茶,枕菊花枕,食重阳糕,佩茱萸香囊等风俗习惯十分普遍。
西峡的菊花山和重阳寺是重阳文化的集散地。每年九月初九,百姓扶老携幼,登高赏菊;插茱萸枝,佩茱萸囊,家家蒸重阳糕,户户酿菊花酒;车水马龙,蜂拥至菊花山或重阳寺,举行祈福祝寿等活动。
西峡是菊花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便有“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之称。重阳节正值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盛开菊花,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喝菊花茶、做菊花枕,还有人头戴菊花,把菊花贴在门窗上。
菊花山自唐朝起就是全国闻名的登高赏菊之地,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成就了一段段名人佳话,留下了一篇篇绚丽诗章。
在西峡民间,重阳节要插茱萸、佩茱萸香囊,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避难。西峡是山茱萸的适生地和原产地,每年重阳节前后成熟,这为人们插茱萸、佩茱萸香囊提供了丰足的原材料。
重阳糕,因起源于重阳、于重阳节食之,故名。西峡重阳糕最大的特点就是糕必九层,状如宝塔,顶端放置两只面羊,以合重阳寓意。食重阳糕时,要点蜡烛灯,“点灯”“吃糕”,寓意登(灯)高(糕)。因《重阳公主》的传说影响深远,在西峡还有娘家人接出嫁女回娘家共食菊花糕、共庆团圆的习俗,因此当地也称重阳节为“女儿节”。
近年来,西峡重阳文化在保护中快速健康发展。西峡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弘扬重阳文化摆到重要位置,建立组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把重阳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重点打造,融入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着力传承弘扬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年努力,西峡县摘得“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两块国家级牌子。
西峡县重阳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逐步成为传承重阳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及精神家园、全国尊老敬老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西峡的重阳镇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一个军事要地,历史上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在古代这里是秦楚孔道,豫陕咽喉,东连吴楚,西接秦壤。现在有3条大动脉在这里交会:一条是从上海至乌鲁木齐的312国道,一条是连接大西北的312高速,还有一条是从西安至南京的铁路,均是连接中国东西部的大通道。
历史上,这里曾发生了许多战争,让人惊叹不已:
战国时,秦楚争霸中原,公元前312年在此决战,楚兵败北,战死8万余人,主将被杀,被俘将领70余人。这是楚亡秦胜、秦统一全国的前奏。
刘邦起义,带兵伐秦,就借道西峡重阳这一古道,直捣咸阳,完成了灭秦的匡世伟业。
明朝末年,李自成兵败南江,曾隐居在重阳西坪山区休整,养精蓄锐之后,进军中原,一举推翻了大明王朝。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重阳马鞍桥一带山区,阻止入侵日军的西犯,直到日军投降,使日寇在此没能往西跨进一步。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败在了这个小山沟里。老百姓以形象的语言,记述这一盛事为“日落西山”。
这些神奇的故事,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来源:俯仰人间今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