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绝奇崛,笔挟风雷: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册赏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7:33 1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晚明张瑞图以其“奇逸险绝”的草书风格独树一帜,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明末四家”。他所书《草书后赤壁赋》册,作于天启六年(1626),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George G. Cobean于1956年捐赠,纸本材质,每开28.9×1

在中国书法史上,晚明张瑞图以其“奇逸险绝”的草书风格独树一帜,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明末四家”。他所书《草书后赤壁赋》册,作于天启六年(1626),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George G. Cobean于1956年捐赠,纸本材质,每开28.9×19.1厘米,共八开,既是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更是晚明草书革新精神的鲜活见证。这幅作品以苏轼《后赤壁赋》为文,笔墨间既有赋文的清旷意境,更有书家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张瑞图的草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其打破传统的“侧锋硬折”笔法。观此册页,笔画多以侧锋切入,转折处不作圆转迂回,而是顿折凌厉,如刀劈斧削,形成“折多于转”的独特面貌。开篇“是岁十月之望”六字,起笔峻利,收笔果断,字形略呈倾斜却稳如磐石,瞬间奠定全作奇崛的基调。行笔中,他善用“撑拄”之势,笔画间相互支撑、避让,看似欹侧不稳,实则险中求稳,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八字,字势左倾右斜,却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对比形成视觉平衡,恰似赤壁夜游时的清风明月,虽自然随性却自有章法。

章法布局上,此册尽显“乱石铺街”的野逸之美。八开册页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字距疏密相间,行距错落有致,没有刻意追求整齐划一,却在参差中达成和谐。遇“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壮阔之句,字幅略大,笔画加粗,墨色浓重,尽显山河雄奇;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等抒情之语时,字形趋小,笔锋灵动,墨色渐淡,暗合心境起伏。这种随文生发的章法处理,让书法与文辞意境深度交融,读者观字如读赋,仿佛亲历赤壁之夜的夜游历程。

墨法运用上,张瑞图更是匠心独运。全作以浓墨为主,间施淡墨、渴笔,墨色层次丰富,虚实相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浓墨重彩,笔力遒劲,凸显山石的嶙峋与月色的清辉;“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则用渴笔枯墨,笔画中见飞白,既表现出孤鹤的轻盈飘逸,又暗含道士羽化的空灵之感。墨色的干湿浓淡与笔法的刚柔顿挫相互映衬,让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张瑞图的草书虽以“奇险”著称,却并非一味求怪,而是植根于传统。此册中,我们既能看到他对二王笔法的借鉴,如线条的灵动流畅;又能感受到章草的古拙意味,如部分字形的横势开张。但他大胆突破传统草书的圆转范式,以侧锋硬折开创出“张瑞图式”的笔法体系,这种创新精神在晚明“尚奇”的艺术思潮中尤为可贵。册末落款“天启丙寅春书于东湖之审易轩 瑞图”,字迹沉稳,与前文的奇逸形成对比,更显整体章法的严谨。

苏轼《后赤壁赋》以景抒情,以梦抒怀,寄寓着超然物外的人生哲思;张瑞图则以笔为媒,用奇崛的笔法、灵动的章法,将赋文的清旷、苍凉、空灵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草书后赤壁赋》册,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文与艺完美融合的典范。如今,它跨越重洋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让更多人得以领略中国晚明草书的独特魅力。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此作既是学习草书笔法、章法的绝佳范本,更能让人在笔墨间感悟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永恒魅力。

释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若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山旁]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天启丙寅春书于东湖之审易轩 瑞图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