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按照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六部是尚书省的下属部门。唐朝建立政事堂后,尚书省名存实亡,六部史记脱离尚书省。但有意思的是,尚书省名存实亡后,六部直到元朝才在名义上归属于中书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按照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六部是尚书省的下属部门。唐朝建立政事堂后,尚书省名存实亡,六部史记脱离尚书省。但有意思的是,尚书省名存实亡后,六部直到元朝才在名义上归属于中书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流程为:政令先由中书省起草,后交给门下省审核,最后由下辖六部的尚书省执行。这套流程的优点是权力制衡、减少错误,但缺点是容易扯皮、降低效率。尤其是负责起草的中书省和负责审核的门下省之间经常扯皮,导致很多政令的制定被拖延,对朝政运转很不利。
于是唐太宗下令让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在政事堂召开定期会议,有什么分歧就在政事堂会议上说个明白,以免进入流程后再扯皮。而拥有加衔(如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也可以与中书令、门下侍中一起参加政事堂会议,唐太宗甚至有时都会参加。
到了唐高宗时期,政事堂从定期会议转变为合署办公的“宰相委员会”,只有进入政事堂的官员才是有实权的宰相,政事堂就此成为朝政运转的核心。如此一来,无法进入政事堂的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就逐渐失去了实权,变成了名誉官职。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在实际上变为直属于政事堂。
虽然“三省”在政事堂制度成形后就实际上变成了“一省(中书和门下合并,尚书被架空)”,但“三省”在名义上还是三个互不统属的机构。再加上皇帝还是需要防止政事堂的权力过大,因此唐朝一直没有修改六部在名义上属于尚书省的“祖制”。而五代和宋、辽、夏、金也都沿袭了唐朝的制度。
嘉定十年(1217年),攻占金中都(今北京)的成吉思汗返回草原,留下大将木华黎率偏师经略中原。为了在中原站稳脚跟,木华黎建立了“燕京行省”,是为蒙古帝国制度汉化的起始。但由于当时蒙古帝国对于中原官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和游牧政权的属性,木华黎误认为中书省就是政事堂。
蒙古帝国的中央官制汉化基本是以“燕京行省”为蓝本的,木华黎的误认也就没有被纠正。窝阔台继位后设立“必阇赤”处理朝政,而“必阇赤”的长官就叫中书令。忽必烈建立元朝将“必阇赤”正式改组为中书省,是元朝的核心机构。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其实是以前的政事堂,而不是唐朝的中书省。
正因如此,忽必烈只建立了中书省,而没有建立门下省和尚书省,而原来名义上属于尚书省的六部也正式在名义上归属于中书省。元朝后来一度恢复尚书省以制衡中书省的权势,但都没有形成定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即废丞相),六部在名义上变成直属于皇帝的部门。
来源:鬼说历史一点号
